古訓:知足知止,不辱不恥

2019-06-20     追夢的孤寒

知足者,取之有道,知止者,行之有度。

01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釣者,釣魚技術高超。

一天他在岸邊釣魚,不出一會兒功夫,就釣上來一條大魚,這魚足有一尺多長。可是,釣者卻將釣鉤取下,順手將魚扔進水裡。

在旁圍觀的人詫異不已,這麼大的魚都不能令他滿意,看來這人是個高手。

過了一會兒,釣者魚竿一揚,又釣上來一尺多長的大魚,仍是不滿意,又隨手丟進水裡。眾人看到這裡,心裡更是疑惑了。

第三次,又見釣者魚竿一揚,這次釣上來的卻是一條不過幾寸長的小魚。眾人心想,這條小魚肯定會被放回。出乎意料的是,釣者卻將小魚解下,放進了魚簍。

這回,眾人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了。於是就問釣者:為何取小魚而舍大魚。

釣者這才答道:「家裡的盤子都太小,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裝不下。」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增廣賢文》中的一句古訓: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一個知道滿足的人,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做屈辱自己的事;一個適可而止的人,常能有所節制,一輩子都不會做讓自己可恥的事。

《老子·四十四章》也說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若說知足是一種心態,那麼知止則是一種智慧。知足不易,知止亦難。

人皆有七情六慾,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保持一顆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心境確實不易。

02

關於「知足」,儒家有「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之說;佛教有「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之說;道家有「禍莫大於不知足」之說。

儒釋道三家,都把「知足」看做是一種修身養性之術。

當然,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白,「知足」是在「有」的前提下,是已經獲得或擁有。

古人說「少私寡慾」,並不是要我們一無所求,「少」不是無,「寡」不等於沒,而意在提醒我們:

人生在世,切不可過分貪求。

顏子知足,「一簞食,一瓢飲」。在窮陋小巷之中,不改其趣、坦然處世,樂在其中;

陶淵明知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青山秀水之中,恣意洒脫、暢遊天地,悠然安逸;

諸葛亮知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亂世紛爭之中,淡看名利、淡看世俗,志趣高潔;

劉禹錫知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三丈陋室之中,使人如入「芝蘭之室」,鴻儒談笑其間。

知足的人,心不煩,身不疲,無所求,心有所安,快樂就在其中;知足的人,吃得下,玩得動,睡得好,毫無牽掛,幸福就在其中。

「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一個老者,在退休的時候,做了一首打油詩:「官大官小,沒完沒了;錢多錢少,都是煩惱;這好那好,身體好最好。」

閱盡滄桑的老者,歷經歲月的洗禮,懂得了知足常足的道理,他的人生,從此多了一份淡然與從容。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寫到: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功名也好,金銀也罷,到頭來,只是「荒冢一堆草沒了」,徒落得兩行清淚,一聲悲嘆。

《後漢書・岑彭傳》說:「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成語「得隴望蜀」就是由此而來。

告誡我們:人不要貪心不足,不然,到頭來一切事物,可能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人不知足、必貪求,一旦貪求,百般禍害皆從中而出。

這一點,幾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有預見,《老子·四十六章》就曾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

「布衣桑飯,可樂終身」,草屋茅舍幾間,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能夠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會多一份從容,多一分達觀。

03

所謂知止,「止」之奧妙,存乎於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謀;過猶不及,知止不殆。

《禮記·大學》中說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止」者,止於所當止之地,止於至善,所以要懂得適可而止。

歷史上,和珅是個文武全才的美男子。他初為官時,精明強幹,懷揣理想抱負,是一位廉潔自律的好官。

爾後,他奉旨查辦李侍堯一案,將李侍堯和其黨羽一網打盡,傾吞了全部贓款,又成為乾隆爺面前的紅人,大權在握,還和乾隆爺結了親家。可以說是人生得意,事業有成,前途一片光明。

和珅初次踏入「雷池」,從中嘗到了甜頭。此後,他的貪慾之心日益膨脹,一發不可收拾。

他利用職權之便,結黨營私、搜刮錢財、經營商鋪,成為18世紀世界首富。

和珅權傾朝野,富可敵國,自然就引起了嘉慶皇帝的猜忌、不滿。在乾隆爺死後15天,嘉慶皇帝就賜予和珅三尺白綾。

和珅在如日中天的時候,不懂得「知止」的道理,結果被嘉慶皇帝賜死。最終,落得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下場。

嗚呼哀哉!古往今來,真正懂得「慾壑難填」的道理,又有幾人?

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家訓》中說: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

在這一點上,曾國藩為後人樹立了典範。他在關鍵的時候,敢於挺身而出,順勢而為;在功成名就的時候,也懂得適可而止,功遂身退。

曾國藩在進京之前,特地找祖父請教為人處世之道。曾玉屏(曾國藩祖父)就說到:「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

祖父的教誨,曾國藩時刻銘記於心。

1864年8月,曾國藩率領他的湘軍攻破天京,一舉解除了清王朝滅亡的危機,為清王朝立下大功。曾國藩由此位極人臣,成為有清以來,第一位出將入相、拜侯封爵的漢人,成為當朝一個響噹噹的風雲人物。

攻破天京,掃除太平軍,曾國藩威震天下。

當時,他的部下勸他發動兵變,舉湘軍起事。曾國藩勃然大怒,嚴詞拒絕,揮筆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只自知」,聊表心跡。

曾國藩明白,功高震主,風光的背後必然隱藏著重重危機。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在上報剿「賊」有功人員的花名冊之時,不僅自減「羽翼」,淡化自己和弟弟曾國荃的功勞,還作出了大膽的決定:裁撤湘軍,果斷地選擇了激流勇退。

在曾國藩看來,人生唯有「進德」、「」修業」二事,一些錢財、權力,不過是「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因為,他懂得:「知止」是一種保身、進取之道。所以,他名垂青史,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知止」是一種適可而止的智慧,更是一種處世之道。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其實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04

知足,不是滿足現狀,夜郎自大;知止,不是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知足,是要「風物長宜放眼量」,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知止,是要把握時機,適可而止,為日後留有餘地。

知足者,取之有道,知止者,行之有度。

知足,從容靜好,知止,進退自如;知足,是一種生活態度,知止,是一種處世境界。

知足知止,不辱不恥。福也樂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NjJz2wBJleJMoPMUn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