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胎生,為什麼狗狗一胎能生很多隻,而人類一次大多生一個?

2019-09-18     往裡美寵物

近日小美無意間看到一則報道,說的是家住瀋陽的某位先生,養了一隻母的中亞牧羊犬,該犬在生產的時候,連續生了五天,最後一共生下來31隻小狗崽,打破了該領域的金氏世界紀錄。

我們都知道,人類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都是一胎只生一個,雖然說一次生31隻狗崽的狗狗很少見,但是一次生5、6隻卻是很常見的,那麼同樣是哺乳動物,同樣是胎生,為什麼狗狗一次生產能產下那麼多隻狗崽呢?其實這主要是跟狗狗特殊的身體構造和長期的進化有關係,下面小美就來詳細的介紹一下。

一次生了31隻狗崽的中亞牧羊犬

狗狗單次排卵多

哺乳動物繁殖後代的方式是有性繁殖、胎生,一枚精子與一顆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後逐漸發育形成胎兒,這中間涉及到一個排卵的問題。

所謂排卵是成熟的卵子從卵巢排出的過程。卵子是哺乳動物中雌性的生殖細胞,日常儲存在卵巢中的卵泡裡面,等發育成熟以後由卵巢排出,進入腹腔,等待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作為人來說,女性在出生後,雖然兩側卵巢中約有30—60萬個卵泡,但在人的一生中,只有約400個卵泡能發育成熟,其餘都會退化,而這400多個卵泡中也只能產生400多顆成熟的卵子,女性每個月正常情況下只能排出一顆卵子,也就是說在一個生理期內,只有產生一個受精卵的機會。

但是狗狗就不一樣了,它們單次排卵的數量可達十幾顆,這樣一旦跟精子接觸到,形成的受精卵數量也會更多。

排卵示意圖

拓展資料1:

有些狗狗繁殖者,為了增加單次狗狗的生產數量,會在狗狗排卵期給它們注射排卵針(性激素),以求增加排卵數量。

拓展資料2:

剛剛性成熟的母犬(7、8個月左右),體內性腺發育剛成熟,性激素分泌並不是很旺盛,所以第一次排卵的數量不多,這也是為什麼狗狗第一胎生產的數量比較少的原因。

狗狗出生率高、壽命短

講到這一點,需要提到生物進化中的兩個向。在生物的進化中,按種群動態類型劃分,有兩類適應:一類為k-容量限制選擇,一類為r-速率選擇。

k選擇的,其種群密度比較穩定,經常處於K值周圍。這類動物通常出生率低、壽命長、個體大多具有較完善的保護後代的機制,子代死亡率低且多不具較強的擴散能力,它們適應於穩定的棲息生境。

r選擇的,其種群密度很不穩定,通常出生率高、壽命短、個體小,缺乏保護後代的機制,子代死亡率高、有較強的擴散能力,適應於多變的棲息生境。

狗狗相對於人類來說,一年兩次發情,胎兒從受精卵到出生,一般只要60天左右,壽命大多數處於20年以內,明顯是傾向於r-選擇的,所以為了能夠維持種族的延續和發展,狗狗的單次生產數量會比較多,這是生物進化選擇的結果。

狗狗一般都是一胎多生

狗狗相對於人類進化緩慢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中的描述,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骨盆逐漸縮小,產道由直變彎同時變窄,而在整個進化的過程中,人的智力不斷的提高,導致了腦容量的升高(人類的腦顱,因腦的高度發育,容積比面顱大,而所有其它動物界的代表動物,面顱都比腦顱大),腦袋就變的比較大,腦袋大產道窄而彎曲,這就增加了人類生育的風險。

而狗狗就不存在這些問題,相對人類來說,進化緩慢,生育對它們來說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

另一方面,越是食物鏈頂端生物往往身體結構越複雜,下一代繁殖個體數量要基於生物鏈底端生物數量來得以控制並達到平衡。人類從受精卵分化發育到200餘種功能細胞,約2萬億個細胞的嬰兒,其孕育成本高,且消耗能量巨大,因此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人類的繁殖數目自然會少。

金毛犬和它的一堆狗寶寶

並不是所有的狗都是一胎多生

雖然說狗狗一般來說都是一胎多生,但是因遺傳特性的不同,也有的狗狗是一胎一生,比如一些超小體型的狗狗。

這些狗狗本身的體型很小,子宮的體積也就相對來說更小一些,也就導致沒有更大的空間允許它一次繁育更多數量的狗崽,這其實是其自身遺傳基因提前編碼好的,所以狗狗一胎生育數量的多少還跟它們自身的體型有關係。

正常來說,大型犬一胎生育的數量多數在8-12隻,中型犬5-7隻,小型犬2-4隻,超小型犬1-2隻,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

小美寄語:

狗狗跟人類雖然同樣是胎生,但是狗狗往往能夠一胎多生,這是自然進化長期選擇的結果,或許某一天狗狗能夠進化的足夠高級,也慢慢的變成了一胎一生,也未可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Ms7Rm0BJleJMoPMRf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