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雨
近日,前北京男籃隊長吉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3歲。奪走吉喆生命的,就是我國「第一癌症殺手」——肺癌。
肺癌是一種典型的「人造腫瘤」,即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吸煙就是導致肺癌的首位高危因素。《科學》雜誌曾發表研究稱,每天吸煙一包持續一年,會導致正常的肺部細胞發生150個突變。
然而,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吉喆平時不抽煙,生活習慣也很好,如此年輕就患上肺癌,著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實際上,不抽煙並不等於就可以遠離肺癌。被動吸煙及「三手煙」、職業和環境接觸、電離輻射、肺部慢性病以及遺傳基因易感性等,都可能難逃「肺癌」的魔爪。就此,多位專家強調,預防是抗擊肺癌最根本的措施。在肺癌早期階段通過有效篩查手段發現肺癌,是實現肺癌早診早治的關鍵。
可以預防的「人造腫瘤」
肺癌,是世界第一大癌症。世界衛生組織所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2018年發布的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有209萬例新發肺和支氣管癌病例被確診,由於預後不佳,肺癌將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種。
而在我國,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但即便如此,肺癌依舊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
從某種意義上說,肺癌在各種癌症中病因較為明確,是一種典型的「人造腫瘤」,即生活方式疾病。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遠離煙草和危險致癌因素,就可以有效避免肺癌的侵擾。
「肺癌預防和篩查一定要鎖定肺癌高危人群。」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年齡在45歲以上,除了具有長時間或大量吸煙史者,有腫瘤家族特別是肺癌家族史的人也均為肺癌高危人群。
對此,支修益指出,針對肺癌高危人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預防肺癌的發生。
第一,戒煙。戒煙能有效降低肺癌的發生率,越早戒煙肺癌發生幾率越低。調查顯示,90%的肺癌患者都是吸煙者,男性吸煙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女性是13倍。同時,還要遠離二手煙暴露。
第二,環境污染防護。大氣污染、沉降指數、煙霧指數、苯並芘等暴露劑量與肺癌的發生率成正相關關係,保護環境、減少大氣污染是降低肺癌發病率的重要措施。
第三,職業防護。在有毒有害環境下作業時,應採取防護措施,減小職業危害;避免室內煙塵和裝修污染,並注意廚房良好排風。此外,還要遠離放射物。
第四,良好心態。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煩惱,及時溝通排解,不生悶氣。
篩查金標準:低劑量螺旋CT
由於肺癌早期症狀的隱匿性,很多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伴有轉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支修益表示,如果肺癌能在早期發現,並及時採取相應的干預手段進行規範治療,那麼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高到80%。
早期肺癌的表現多為較小的肺結節,難以被發現。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一科主任醫師熊宏超表示,低劑量螺旋CT更容易發現較小病變和隱蔽部位病變,是早期肺癌篩查的重要手段。
2018年2月發布的《中國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指南》中表明,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篩查的金標準,這一點已成為專家共識。
「從臨床經驗來看,大部分早期肺癌是通過體檢或偶然發現。偶然發現通常是指患者因其他問題去醫院就診,做胸部CT檢查時發現早期肺癌。」熊宏超強調,如果出現肺癌相關症狀(如咳血、胸悶憋氣等)後再去醫院檢查,多數情況下已經是中晚期肺癌。
因此,熊宏超建議,肺癌高危人群和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進行肺癌的篩查。若胸部低劑量螺旋CT結果發現肺結節,則需要進一步進行其他檢測,如肺癌血清抗體等。
「針對其他人群,建議每三五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也可達到篩查目的。」熊宏超說。
液體活檢助力篩查見成效
目前肺癌的篩查除了影像學檢查,還有液體活檢。液體活檢是通過檢測體液(血液、尿液、唾液、腹水、胸膜積液等)中的生物標記物(細胞、DNA、RNA和蛋白質等)來診斷和監測腫瘤等疾病。
液體活檢是癌症檢測的一種新興手段,一般是指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和循環腫瘤DNA(ctDNA)來獲取患者腫瘤信息。熊宏超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血液CTC和ctDNA的檢測,可以幫助肺癌的診斷和治療,但這些肺癌早期篩查方法仍處於探索階段,距離攻克相關技術仍有一定距離。
CTC是近30年來研究應用新型腫瘤的分子標誌物之一。CTC是指由原發灶脫落,侵入血液循環的腫瘤細胞。其進入血液後,會隨著血液循環遊走全身,形成復發轉移,不同腫瘤的遠處轉移與血流分布有很大關係。
醫生通過檢測CTC數量可對腫瘤進行診斷,判斷預後和監控療效。有研究發現,CTC在肺癌臨床確診前,可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液中發現,比臨床確診早1~4年不等。
ctDNA是腫瘤細胞釋放進入血液中的DNA,廣泛存在於很多類型的癌症中。同時,它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生物標誌物。ctDNA檢測可以在更早期發現能引致腫瘤形成的突變基因。
與影像學和組織樣本相比,ctDNA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在超早期、常規手段無法檢測到的情況下,檢測出是否有細胞癌變的可能。此時檢測者可能處於亞健康狀態,經由超早期的ctDNA檢測可以提前預警,從而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其他方式降低癌症發病率。
有研究表明,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ctDNA檢測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和較高的陽性預測值。
支修益特別提到,血液腫瘤標誌物單項升高不一定確診肺癌,需要聯合其它篩查項目做出統一診斷。「如果有胸部低劑量螺旋CT,再加上液體活檢,包括血液和痰液檢查,就能確定哪些肺部小結節病人需要臨床干預,有助於避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