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賓遇刺26年後,和平不再!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最近多次登上熱搜。
5月17日,一段視頻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視頻中,一位巴勒斯坦男子絕望地哭喊:「求求你了,媽媽,請留在我身邊,不要丟下我一個人,求求你了媽媽……」
他的母親被困在了廢墟之下,而以色列軍隊仍然在轟炸加沙。
時至今日,以軍的轟炸已經造成上千名巴勒斯坦群眾傷亡,到處都是絕望的哀嚎,連婦女和兒童都沒有逃過炮火的襲擊。
戰爭的陰雲,籠罩在中東地區。
有網友感慨:「猶太人在歷史上被納粹種族滅絕,如今角色互換,變成了加害者。同樣慘無人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類需要和平溫暖互助友愛,而不是血腥屠戮。」
曾經的受害者,如今舉起了屠刀。
在一幕幕人間慘劇面前,巴以的和解似乎成為奢望。而在此刻,許多人都非常想念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他是以色列戰功赫赫的名將,也是曾執掌國柄的總理。
如果他還活著,如今的亂局斷然不會產生。
他就是拉賓(Yitzhak Rabin),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也是首位死於刺殺的以色列總理。
26年前的槍聲,打碎了巴以和平的美好願景。
以色列人為什麼要殺死他們曾經最愛戴的將軍?
拉賓為什麼被視為賣國賊?
很多以色列人可能至今都沒有想明白,他們曾經瘋狂崇拜的拉賓將軍,為什麼會變得那麼「懦弱」?
年輕時的拉賓,和大家印象中那個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判若兩人。
他曾是一個激進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手中沾滿了鮮血,被巴勒斯坦人視為死敵。而在猶太人眼中,他則是令人敬仰的戰神。
1922年,拉賓出生在耶路撒冷。
少年時期的拉賓
這座城市對於猶太人有著特殊的意義,是他們魂牽夢繞的聖城。
拉賓的父親是一位優秀的軍人,一直致力於猶太復國主義,他的這種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年幼的拉賓。
猶太人流離失所,太渴望能夠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國土了。
上個世紀30年代,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進一步激發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潮。
槍桿子裡出政權。想要贏得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必須用血與火來交換。
很多猶太青年走上了戰場,加入同盟國的陣營,去和希特勒正面硬剛。拉賓就是其中之一。
1941年,拉賓放棄了去美國讀書的機會,棄筆從戎。
他原本可以過上舒適的生活,卻選擇了九死一生,為了民族而去搏殺。
青年時期的拉賓
在他21歲的時候,已經當上了排長。25歲那年,他已經是所在部隊的副司令兼作戰部長。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時勢造英雄。對於軍人來說,戰爭是贏得榮耀的最重要機遇。
風華正茂的拉賓,恰逢一個波濤洶湧的亂世。
彼時的以色列剛剛建國,處於阿拉伯國家的包圍圈之內,陸續打響了幾次中東戰爭。這個過程,也是軍人建功立業的最好機會。
1956年,拉賓榮升為少將。
1964年,拉賓迎來了他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42歲的他被任命為以色列總參謀長,成為以色列軍隊最高長官。
1964年,拉賓時任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
他贏得了以色列人的真心愛戴。
保家衛國、雄才大略的將軍,人民怎麼會不擁護呢?
1974年,拉賓出任以色列總理。
從軍隊到政界,按理說拉賓應該收斂一下鋒芒,用一種較為溫和的態度去處理爭端。然而,他卻延續了自己的鐵腕風格。
拉賓
不過,拉賓第一次總理生涯,因為複雜的因素而不得不下台,不久之後出任了國防部長。
他的鐵腕卻絲毫沒有改變。
巴勒斯坦人為了抗議以色列的占領,群起反抗,示威襲擊層出不窮。
拉賓根本就沒有考慮用和平方式去解決,而是果斷下令:實行「鐵拳政策」!
單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以色列將會怎樣對付巴勒斯坦人民。
以色列的軍人們毫不留情地痛下殺手,在短短几年內有1775名巴勒斯坦民眾喪生,身受重傷者不計其數。
巴勒斯坦也在不斷採取復仇行動,襲擊事件不計其數。
無論誰輸誰贏,最受傷最遭殃的都是平民百姓。
在巴以人民的哭喊與哀嚎聲中,拉賓的思想漸漸發生了轉變,這位將軍一天比一天沉默。
1992年,拉賓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
然而,在他上台之後,卻讓所有的以色列人瞠目結舌。
「拉賓變了!」
這個曾經像鋼鐵一樣強硬的政治家,如今卻要尋求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和解。拉賓似乎變得軟弱了。
他開始頻頻與巴勒斯坦方面進行談判和接觸,拿出最大的誠意去打動阿拉法特。
為了巴以和平,拉賓願意讓出一部分以色列在戰爭中占領的土地。
「賣國賊」的大帽子,瞬間扣在了拉賓的頭上。
1995年,示威民眾高舉著「拉賓是叛徒」的牌子
可是,拉賓此舉卻是用心良苦,完全沒有個人的私心。
時局已經發生了改變,以色列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無所顧忌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想要與中東國家搞好關係,不願意再像以往那樣,把所有的寶都壓在以色列身上。
柯林頓
歸根結底,以色列不過是美國的一枚棋子而已。
除此之外,戰爭給以色列國民也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如果一直打仗,冤冤相報何時了?
拉賓是身經百戰的鐵血將軍,他當然不畏懼死亡,但是他不忍心讓自己的國民在戰爭中無辜殞命。
以色列必須做出改變!
可是,以色列的民眾們並不能理解拉賓的苦心。
他們憤怒地指責拉賓,認為他是在出賣以色列的國家利益,是在賣國求榮。
有人直接拿他和「二戰」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相比:
「拉賓之舉是步英國首相張伯倫的後塵。當年張伯倫相信希特勒『土地換和平』的承諾,如今拉賓也犯了這個錯誤!」
也不能一味責怪這些民眾。巴以之間的糾紛太久,很多家庭都因為戰爭失去了親人。捍衛得到的每一寸國土,其實也是為了維護親人們的榮譽。
1993年,巴以簽訂了和平協定,拉賓也迎來了國內最大的反對浪潮。
1993年9月13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拉賓等走上主席台
他被國民視為叛徒。
拉賓平靜地回應:「我是個軍人,還曾是國防部長。相信我,幾萬個示威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
道之所系,雖千萬人吾往矣。
他明明知道,自己會面對什麼,卻還是義無反顧。他要為巴以人民找到和平的出路。
1994年,拉賓和阿拉法特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從左至右: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
巴以之間的和平曙光,已經出現。
然而,1995年11月4日晚上,拉賓在出席一場集會的時候,遭到右翼分子刺殺。
拉賓永遠地倒下了。巴以關係也再次陰雲密布。
阿拉法特不再相信以色列政府,雙方關係迅速惡化。
時至今日,巴以地區除了猜疑、仇恨、戰爭、復仇,找不到和平的任何蹤跡。
今天的以色列,完全不考慮任何退讓。
有了拉賓的前車之鑑,也很難有以色列政治家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得罪國內的民眾。
以色列沒有愛好和平的民眾嗎?
當然有,可是他們的聲音太微弱了。
那些失去兒子的母親,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親的孩子,沒有多少人聽得到他們的哭喊。
又或者是,政治家們聽到了,裝作沒有看見。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更令人震驚的是,現在的以色列完全不把公義放在眼裡。
以色列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公然宣稱:
「弱者將崩壞、被屠殺、被從歷史中抹除,而強者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生存下去。強者為尊,強者有盟友,最終和平也歸於強者。」
內塔尼亞胡
這樣的發言,怎能不讓人悚然心驚?
很難想像,這種赤裸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言論,竟然出於猶太人之口。
當年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將他們送入奧斯維辛的時候,宣揚的不就是這樣的言論嗎?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爭端,似乎沒有哪一方占據絕對的道德制高點。
但是,正如村上春樹曾經說過的那樣,雞蛋和高牆,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無論高牆多麼正確、雞蛋多麼錯誤,我也還是站在雞蛋一邊。
以色列政府就算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當它決定對平民進行轟炸的那一刻,就註定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此時此刻,多麼需要一位明智的政治家力挽狂瀾。
只可惜,以色列已經永遠失去了拉賓。文/顧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