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朝鮮曾侵略過日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0-07-23     煮酒君

原標題:歷史上的朝鮮曾侵略過日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衣帶水",這個成語使用最頻繁的用法,大抵就是形容我國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關係。而對於朝鮮和日本的關係,我們最熟悉的也是日本侵略朝鮮。畢竟侵略朝鮮,在古代日本甚至算是一項長期"國策",相關事件多不勝數。但你可知,被日本當成"軟柿子"的朝鮮,也曾主動向日本發起入侵?

這場入侵,在朝鮮被稱作"己亥東征(기해 동정)",在日本則名為"應永外寇(応永の外寇)"。而從狹義上理解,這場侵略戰爭發生在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也就是己亥年,即日本應永26年。所以單單是這場戰爭的名字,就說明了它的發生時間和性質。但這畢竟不是一場獨立於朝鮮或日本歷史的戰爭,所以要搞清楚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還得回到當時的東亞歷史。

日本倭寇對朝鮮長期侵擾

互為鄰里的古代中國、日本和朝鮮,隨著中國文化的輸出而不斷加強著聯繫。在中日海路發展出規模以前,朝鮮一直是日本入華的重要途徑。許多中國文化,也是經由朝鮮傳入日本的。

但對於古代日本而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儘管朝鮮在促進日本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日本還是長期將朝鮮視作"假想敵",乃至"盤中餐"。且這種觀念,直到近現代都還是日本對待朝鮮的重要思想。

而"上樑不正下樑歪",古代日本的中央都對朝鮮虎視眈眈,那麼不受管控的倭寇就更是把朝鮮視作一塊近在咫尺的"肥肉"。因而在元末明初,就曾有不堪倭寇侵擾的朝鮮人費勁千辛萬苦,向中國學習火藥技術,隨後用於對抗倭寇。

可以說,對於古代朝鮮人而言,日本,至少說日本倭寇,著實是讓他們深惡痛絕的存在。如果倭寇對國家和百姓一而再再而三地騷擾,那朝鮮顯然會"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對馬國撞上了朝鮮的"槍口"

那麼忍了倭寇那麼久的朝鮮,又怎麼會在永樂十七年(1419)對日本出手呢?這其實和朝鮮東征的直接對象——對馬國,有莫大聯繫。

對馬國,其實就是日本的一個州。它位於日本海峽,夾在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之間,因此是日本對外貿易的重要中轉站,也是倭寇侵擾朝鮮的"前線"。

按行政區劃,對馬國應當由日本中央,也就是當時執掌大權的室町幕府管理。但十五世紀初,室町幕府已步入末路,對地方的控制也自然減弱。遠離京畿又處在邊界的對馬國自然成了"脫韁的野馬",被混跡於此的三六九教之人搞得烏煙瘴氣。

而這一時期的朝鮮,為了減少直接衝突造成的損失,對這些為非作歹的倭寇也採取了以米糧換"和平"的綏靖政策,甚至允許倭寇在朝鮮銷售從中國非法奪來的物資。所以在己亥東征爆發前,朝鮮和對馬國其實維持著微妙的"合作"關係。

但朝鮮的退讓,自然是不會退到對馬國大肆侵犯朝鮮利益的紅線之後的。在朝鮮出兵東征的同一時段,日本倭寇在遼東半島與明朝軍隊也進行了一場惡戰,即"望海堝之役"。一開始明朝並無與倭寇大規模對戰之意,但朝鮮使者多次向明朝廷發出警告。所以明成祖最終還是下令加強重點地區的海防。結果中日還沒打起來,朝鮮就發現大量倭寇船隻出現在朝鮮西南近海。且這些船隻很快靠岸,朝鮮全羅道遭到劫掠,一些官船也被焚毀。同月,臨近另一地也遭倭寇洗劫。

雖然這群倭寇向朝鮮朝廷解釋,說他們本想從對馬國出發去騷擾中國,但無奈物資不足,不得已"叨擾"朝鮮,但朝鮮朝廷還是對此高度重視。可朝鮮從君主到重臣本就對倭寇積攢著怨氣,此時倭寇又來這麼一個傷害朝鮮利益的舉動,因此主動出征對馬國很快就從提議變成了正式命令。

朝鮮對明朝征日的假想

永樂十七年(1419)六月十九,227艘軍艦、17285名將士和足夠他們食用65的軍糧,一起從朝鮮奔赴對馬國。次日,尚無防備的對馬國就被攻破。

而在朝鮮出兵大捷的同時,明軍在望海堝之役中也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所以原本打著將對馬國占為己有的念頭的朝鮮,很快就生出了退意。

一方面,朝鮮知道,無論朝鮮和日本斗到什麼地步,中國在三國里的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另一方面,元朝曾侵略日本,且幾乎滅掉日本。而此時因為倭寇的關係,明朝與日本的朝貢也暫停。所以朝鮮以為明朝會以望海堝之役為起點,如元朝一樣出兵征日。於是已經占領了對馬國的朝鮮,因為擔心最終成為明朝的敵人,便準備在明朝征日前班師回朝。

但事實證明,朝鮮確實是想多了。明朝政府雖不滿倭寇,但也沒有元朝那般強大的征服欲。望海堝之役的勝利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懾到日本倭寇,給沿海地區一個短暫的安寧,這就已經讓明朝滿足了。只可惜朝鮮與明朝對彼此的種種想法不夠了解,再加上室町幕府派出正規軍隊奔赴對馬,朝鮮也打了些敗仗,所以誤打誤撞之下,己亥東征以朝鮮主動撤出對馬結束。

己亥東征,就這麼成了朝鮮歷史上唯一一次對日本的大規模主動出擊。雖然戰爭以朝鮮撤離收尾,但卻使得朝鮮和日本在並無中國主導的情況下達成了聯繫,使得東亞的秩序走入了一個新階段。於朝鮮而言,這或許比得到一個小小的對馬國更有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HpafHMBiuFnsJQVJQ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