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之石河子:「軍墾第一城」書寫屯城戍邊新答卷

2019-10-07     網連中國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周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夏季的新疆石河子四處綠蔭環繞。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門前舉辦的《影像兵團》作品巡展,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脈絡展示在了400張黑白、彩色照片里。透過照片,觀眾看到了1950年,王震將軍帶隊幾經勘測決定在瑪納斯河西岸建一座新城,拉開了屯墾戍邊序幕,也拉開了石河子建設的序幕。

石河子——昔日石頭灘今日國家森林城市。(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先是在戈壁上開荒栽樹種地,接著建工廠,同步建設城市,從種不活樹到建成一座國家森林城市。69年過去了,兵團人在戈壁上建出了摸得著的「海市蜃樓」,建出了「共和國軍墾第一城」——石河子。隨著國家的發展,石河子緊跟時代步伐,屯墾戍邊已變為屯城戍邊。

1950年,王震、陶峙岳、李銓、陶晉初等領導同志研究石河子新城建設方案。(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科技興農夯根基

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當時兵團機關設在石河子,多年來石河子一直是兵團的中心城市。

縱觀歷史,農業是石河子發展之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兩萬多名支邊青年從全國各地來到石河子,其中有很多知識分子、工人,他們與軍墾戰士一起,以大地為「戰場」,變荒漠為農田,為屯墾戌邊事業增添了新鮮血液。從開出第一畝荒地到現在,經過近70年的奮鬥,石河子的耕地達到了379.8萬畝,成為戈壁上的一個新世界。

石河子建設初期兵團戰士在犁地。(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走進石河子總場北泉鎮雙泉集3連,當年支邊青年開的荒地都變成了良田。連隊職工胡永傑的父親就是當年開荒的河南支邊青年之一。胡永傑說:「50年前,我父親是肩挑背扛開荒種地;30年前,我們連隊是半機械化種植,一家只能種50畝地;現在,從種到收全是機械化,我和老婆兩個人種200多畝地,去年棉花畝產達到402公斤。」

采棉機在石河子的條田裡采棉花。(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不僅種植實現了機械化,胡永傑還加入了北泉鎮鴻興翔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有187戶社員,是石河子高科技智慧農業試點合作社。

北泉鎮鴻興翔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了土地託管,還建了網套、南瓜粉加工企業,註冊了「北泉棉花」商標。以前胡永傑從沒想過種植品牌棉花,今年合作社大範圍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無人駕駛播種系統,胡永傑家的棉花就是衛星導航播種的。棉花出苗後,他家的地首次使用了無人機監測保苗株數,還使用遙感大數據分析棉花預防病蟲害,試用了液體肥料和智能施肥系統,現在胡永傑用智慧型手機遙控就能給棉花澆水施肥。

胡永傑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在石河子一家企業工作,連隊種棉花用上高科技引發了他的關注,這讓胡永傑喜上心頭——連隊未來的發展要靠年輕人。

石河子美如畫卷的條田。(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農業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屯墾之初,兵團在石河子成立了新疆農墾科學院,為石河子以及兵團的作物育種、節水灌溉、農業機械等提供了科技保障。成立至今,該院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7項。

從人工開荒撒種到機械化智慧農業,農業生產為城市發展夯實了根基。

農業生產變化的背後是生活的巨變與幸福。現在,胡永傑所在連隊的三分之一職工家裡都買了汽車,大部分人在石河子市區買了樓房。

新型工業開先河

在開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石河子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建起了八一毛紡織廠、八一棉紡織廠、八一製糖廠等大型工廠,開創了兵團工業的先河,也是新疆工業的開端。這些工廠紡出了新疆的第一匹布,造出了新疆的第一塊方糖,書寫了新疆工業的輝煌。

歷經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洗禮,八一毛紡織廠已年過花甲,但老廠房仍沒退休。走進原八一毛紡織廠,現在的新疆如意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眼前一派繁忙景象,公司副總經理徐仕忠指著織布分廠車間說:「這是八一毛紡織廠建廠時蓋的廠房。當時年產純毛布料300萬米,銷往全國各地;如今,以新疆如意為代表的石河子毛紡織工業已發展成全產業鏈。」

車間班長王愛萍說:「我在這個車間工作33年了,當初到八一毛紡織廠工作時廠里有6000多職工,上下班時廠門口人山人海,走出工廠覺得特別自豪。現在工廠效益很好,月工資近4000元,馬上要退休了,看著熟悉的車間心裡充滿了依戀。」

新疆如意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印染車間。(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王愛萍是石河子工業發展史中的第二代工人,改革開放讓石河子的工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1992年,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順勢而生,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石河子又開創了新型工業的先河。

27年來,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國棉紡織名城」等榮譽。

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傳科科長趙海忠介紹:「我們開發區註冊的企業有3180家,上規模企業1200家,解決了近10萬人就業,很多產品都通過中歐班列出口。」

2015年5月新疆天業集團的中歐班列首發。(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據了解,2018年石河子工業實現增加值197.7億元,工業轉型邁出新步伐, 紡織、化工、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穩健運行。

綠潮湧動繪新城

石河子距離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60公里,建城之初風沙肆虐。如今,綠色已成為石河子的底色,石河子人視綠色為城市之魂。早在1954年,石河子人就發起《護林公約》,形成了全民植樹的優良傳統。

石河子的「綠心」西公園。(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說起植樹護綠,73歲的王課德最有發言權,他退休前是石河子的園林工人,人送外號「樹痴」。他妻子也當過園林工人,現在大女兒王菲、小女兒王寧仍從事著園林工作,一家兩代近60年接力為石河子造綠。

「1961年,我從青島來到石河子干綠化,當年植樹種花太困難了,挖走石頭再拉來土才能種活,為了提高樹的成活率,我就天天守在樹邊照料著,一門心思只想把樹種活。」說起50多年前的情景王課德感慨萬千。

退休後的王課德最常乾的事是騎著自行車到處轉,看到哪兒的樹缺水了、生病了就立刻給王寧「彙報」。

王寧是石河子市園林綠化養護中心車隊黨支部書記,她說:「1998年,我剛開始工作時在街頭種花,我爸說干園林好,我就成了園林工人,剛開始覺得苦,慢慢就喜歡上了。前幾年我參與了城市『玉帶』明珠河的綠化和養護,我還做了明珠河景觀帶義務講解員,我們石河子名符其實地有了河,我特別有成就感。」

石河子明珠河畔。(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石河子明珠河景觀帶一期工程於2015年完工,二期工程去年完工。明珠河長5.6公里,以灌溉防洪的蘑引渠為骨架南北穿城而過,水面最寬處108米,有「梯田式水景」、瀑布群、湖中小島,風景中充滿了江南的靈秀,設計師還在不同主題景觀中融入了兵團精神、軍墾文化……這些內容王寧講解過多少遍她已記不清了。

據了解,石河子綠地面積達到了2580公頃,有230餘萬株大樹。城區40餘萬人,平均每人擁有12平方米綠地、6棵大樹。

巨大的綠色財富讓石河子先後榮獲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良好範例城市」杜拜獎、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眾多稱號。

2019年,石河子市委提出以生態園林城市理念建「公園城市」,在老「八一」字號工業區打造「八一記憶」文化創意園,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厚植軍墾文化,提升城市內涵建設,建設軍墾文化新城。

中國軍墾長歌譜新篇

石河子曾是兵團機關所在地,擁有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軍墾第一連、艾青詩歌館等匯聚兵團精神的特色景區,是兵團軍墾文化、旅遊中心,每年都吸引眾多遊客。

82歲的老軍墾胡有才是軍墾第一連的「金牌講解員」。他曾任152團10連連長,10連連部就是現在軍墾第一連景區所在地,退休後他曾在景區當了17年義務講解員。他說:「我打快板講兵團歷史和軍墾故事,傳承兵團精神,遊客很喜歡聽。」

胡有才是山東人,1956年他隨部隊到了石河子,住過地窩子,喝過澇壩水,而現在,他住在117平米、寬暢明亮的樓房裡。

胡有才只要打起快板,兵團的歷史在他口中就如行雲流水一般。他不光自己當講解員,還培養了17位講解員徒弟,目前有兩個徒弟在軍墾第一連景區內工作,前幾年因為身體原因,他才真正退休。

胡有才是標準的時尚「文藝老人」,他用台式電腦寫作,平板電腦上網,用智慧型手機玩微信

在《生活晚報》,胡有才開了專欄《胡連長講故事》,除了寫兵團故事,他還寫了很多描寫連隊生活的小詩。他說:「石河子是充滿革命浪漫主義、出詩人和詩歌的地方,還因詩歌聞名於世。」

當年,陶峙岳將軍看到火熱的開荒場景,寫下了「紅旗插遍莫索灣,大地茫茫一手翻」;陳毅元帥在石河子寫下了「戈壁驚開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濤」。詩人艾青1960年到石河子生活後,被火熱的城市建設畫面所感染,寫下了名篇《年輕的城》,把兵團精神浸入了詩句。

艾青為石河子所寫詩歌《年輕的城》。(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在石河子艾青詩歌館裡,《年輕的城》被人不斷誦讀,這首詩孕育了綠風詩會、《綠風》詩刊。1984年《綠風》詩刊在石河子創刊,是全國最早的詩刊之一。《綠風》匯聚培養了一大批詩人,為石河子匯聚了詩歌的力量。

《綠風》詩刊主編、詩人彭驚宇是軍墾第二代,他用詩歌守護著軍墾文化。他介紹:「去年,石河子成功舉辦了第三屆綠風詩會以及系列詩歌活動,還在明珠河畔修建了詩林。石河子有眾多詩歌協會、社團,寫詩讀詩在石河子已蔚然成風,形成了以兵團精神為內涵的新邊塞詩歌。」

2018年9月石河子第三屆綠風詩會詩歌朗誦會現場。(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2017年9月,石河子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城」稱號,是西北五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為兵團城市發展增添了新氣象。

兵團精神展新顏

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城市建設,兵團精神都貫穿石河子發展始終。

5月18日,石河子大學把課堂搬到了石河子軍墾第一連景區,該校140名參加新疆教師能力提升培訓的學員在景區里上了社會實踐課,「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讓學員接受了一次心靈洗禮。

兵團精神是支撐石河子不斷發展的動力,從墾荒創業到築城立業再到屯城戍邊,石河子為兵團「探索特殊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推進兵團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範例。

軍人選址、建城,石河子一出生就自帶紅色基因,有著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在兵團精神的引領下,創造出了新中國屯墾史上的諸多奇蹟:北緯44°的瑪納斯河流域曾是棉花種植禁區,1951年春天,兵團第一個4台拖拉機編成的機耕組在石河子試犁,當年試種棉花成功,兩年後瑪納斯河流域棉花達到兩萬畝,獲得了畝產200公斤的大豐收,現在棉花已成為新疆農業的支柱。

石河子軍墾文化廣場「屯墾戍邊千秋偉業」雕塑。(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石河子工業在市場經濟考驗中曾陷入困境,一批老「八一」字號工廠倒閉轉產,石河子迅速調整經濟發展方式,以改革開放、「一帶一路」倡議為機遇,發展新型現代工業,同時推進城市化進程,發展壯大二三產業,目前以兵團精神為內涵的紅色軍墾旅遊已初具規模。

2019年,石河子提出打造新疆北疆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打造軍墾文化中心,以「現代產業強師、科教文化名市、兵地融合典範、生態智慧家園、幸福平安石城」為發展定位。

石河子璀璨的夜景。(圖片由兵團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作為兵團第一城,石河子一直走在時代前列。現在的石河子,已經不滿足於建綠洲、森林城市,而是正在向綠色智慧城市邁進。2015年,石河子成為國家智慧城市第三批試點城市。

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黨委書記、第八師政委董沂峰表示:「今天綠色宜居的石河子,是幾代人奮鬥了近70年的成果,是兵團精神抽枝散葉開花結出的果。新時代要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在建設生態和諧的現代化工業城市的同時,立足農業、工業和智慧生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書寫屯城戍邊新答卷。」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北京
山西右玉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
上海浦東
浙江義烏
安徽蕪湖
福建連城
江西南昌
河南鄭州
湖北潛江
湖南
廣西龍州
海南三亞
重慶
四川
西藏林芝魯朗鎮
陝西寶雞
雲南保山
青海茫崖
寧夏西吉
未完待續…

主編:唐嘉藝

編輯:肖 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map20BMH2_cNUgDZ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