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頂級三名士」全都死於曹操之手,這三隻硬嘴鴨子,就是現實中的三種人?

2023-09-25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漢末頂級三名士」全都死於曹操之手,這三隻硬嘴鴨子,就是現實中的三種人?

禰衡被劉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黃祖殺掉後,曹操很不屑地笑了:「腐儒舌劍,反自殺矣!」

李白評論此事的時候,給出了一個很公允的評價:「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曹操視禰衡為螻蟻,倒是十分形象: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偏偏要裝大瓣蒜,除了一身硬殼、兩行利齒之外,幾乎一如是處,就連那身硬殼硬嘴,也是相對於蒼蠅蚊子而言,在騏驥鐵蹄之下,轉瞬之間就會化為齏粉。

曹操不殺禰衡,禰衡卻是死於曹操算計之下,這一點曹操毫不諱言:「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天下必謂我不能容物。禰衡辱吾太甚,故借劉表手殺之。」

禰衡死了,在曹操看來,跟鄰居家死了一隻貓也差不多——狗掀門帘子全憑一張嘴,禰衡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又怎能運籌帷幄安邦定國?

無論是三國史料還是《三國演義》,禰衡除了罵人和擊鼓之外,似乎沒有任何長處,這倒很像我們在職場和社會中常見的一種人:覺得誰都不如他,誰都對不起他,誰都不肯給他提供大顯身手的空間和舞台。

之所以說禰衡這種人可能出現在職場和社會上,而不能出現在官場中,是因為他連入仕的基本素質都不具備,在官場根本就混不下去。

禰衡既不能幫漢天子劉協重掌權柄,也沒發現劉備是一條潛龍,他只知道當時曹操實力強大,如果能被曹操青睞、信任,他就有望成為一代名臣,風頭蓋過荀彧和賈詡。

禰衡到曹操那裡求職,貶低所有文臣武將,實際之故作驚人之語博眼球:「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熟讀三國史料和小說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荀彧不但道德高尚,而且深謀遠慮,荀攸、程昱、郭嘉的本事,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劉備曾經說過,成大事者須以人為本。曹操海納百川,匯聚了當世頂級謀士和武將,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罷,沒有一大批精英輔佐是不行的。

在禰衡眼裡,曹操手下的精英全是垃圾,加起來也不如他一個,如果曹操把所有人都踹出去,只留下禰衡一人,就可以橫掃天下,這種笑話,曹操還真是只能一笑了之。

禰衡那樣的人,在職場中也只能把自己活成一個笑話,在現實中,也只會說「我一月只有三千工資,其他事情與我何干?」

搬磚每月也能收入上萬,「月薪三千」者只會怨天尤人,從不思考為什麼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為什麼有人能衣食無憂,你卻只能從三千塊里擠出一半來打賞女主播後自己啃饅頭?

三斤鴨子二斤嘴,上嘴唇頂天下嘴唇立地,既無臉皮也無腦子,這就是禰衡的真實寫照——看誰都不順眼,走到哪裡都碰壁,最後把腦袋碰丟了,真要是給他重要工作,讓他管理一個郡縣,老百姓可就有罪受了。選一隻巨嘴鴨給自己當謀主這種事情,曹操是萬萬不會幹的。

禰衡還沒來得及顯示自己的才能就被黃祖砍掉了,這對禰衡來說,可能還真是因禍得福:如果曹操、劉表真對他委以重任,然後他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一世英名」豈不毀於一旦?

禰衡死在了嘴上,他推崇的「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也都跟他去了:孔文舉就是「世修降表家族」的孔融,楊德祖就是那個很會猜謎的楊修——咱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就叫《楊修之死》,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已經刪除了。

一開始筆者也不理解:《三國演義》精彩片段不計其數,為什麼偏偏選這麼一篇看起來好像權謀鬥爭的故事?

直到走上社會,挨了現實的毒打,才會明白楊修純屬於鋒芒太露,並不是一個真有本事的高人——高人總是風輕雲淡舉重若輕,億萬富翁也不會拿一個小元寶來炫耀。

楊修把自己炫死了,曹操殺他,並不是毫無依據,饒恕夏侯惇,也不完全是徇私枉法:最先泄露軍事機密的是楊修,最先準備提桶跑路的也是楊修,夏侯惇只是眼神不好被楊修忽悠瘸了而已。

楊修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智慧,讀了那麼多書,卻不知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在這方面,他跟冢虎司馬懿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也比不過曹丕手下不太高級的親信、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長、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令(古代萬戶以下小縣設長,萬戶以上大縣設令,由長變令,算是升了半級)吳質。

吳質名為「無智」,卻比楊修更有修養:「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

疏不間親,是做人的本分,也是為臣守則。楊修到曹操那裡去告曹丕的狀,即使所告為真,自己也沒好果子吃,而且古代立子以嫡以長,楊修支持老三(曹昂死後,曹操勉強能算「嫡子」的,是丕、彰、植、熊),這本身就是「亂國」之舉。

禰衡的嘴可能是開過光的,他一誇大兒孔文舉,孔文舉就先掛了,後夸的楊德祖是後掛的,連順序都沒差。

禰衡把孔融和楊修都誇得陪自己去了,孔融也挺會夸人的,但是他不夸給他飯吃的曹操,而是專門夸曹操的對手。

孔融當北海太守的時候,被黃巾軍管亥包圍,只好向縣級幹部劉備求救,這可不僅僅是《三國演義》的描述,《後漢書》中也有記載。

劉備救了孔融一次,卻不能總當孔融的保鏢,端了孔融老窩的,是袁紹的兒子,也是劉備舉薦的茂才袁譚(東漢將秀才改為茂才,不用考試,由地方官推薦,劉備為左將軍領豫州牧,手裡有茂才名額)。

孔融被打得無處存身,曹操將其徵召入朝,讓他當了「將作大匠」,也就是皇家施工隊隊長,秩二千石。

孔融夸袁紹是不可戰勝的,夸劉備是仁德之君,但不管怎麼夸,都不去袁紹和劉備那裡幫忙,就是一邊領著曹操的薪水,一邊惡搞曹操。

曹操不是個好脾氣,所以孔融罵了五六次,他才急眼——孔融把曹操耍得暈頭轉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咱們要說的是一件比較不為人知,但《後漢書》中有記載的真事:「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烏桓屢次襲擾漢邊,曹操遠征是保家衛國,孔融冷嘲熱諷的時候,還欺負曹操沒文化,以為曹操不知道周武王克商時肅慎進貢「楛矢石砮」和漢武帝時期蘇武牧羊的故事。

在三國梟雄中,曹操的文采最好,他的詩歌,在當時也屬於頂流,素有名士之稱的孔融,還真沒留下什麼佳作。

漢末亂世,很多人都吃不上飯,曹操禁酒,劉備也禁酒,就是為了剩下糧食多救幾個饑民,但是衣食無憂的孔融為了自己能常有酒喝,屢次公開表示反對,可把曹操罵慘了。

曹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就在征討荊州之前把孔融滅了族:這傢伙只會添亂拆台,不儘早除掉,極有可能會在許都放火!

禰衡認為建安年間的經天緯地之才只有他和孔融、楊修三人而已,結果這三人都直接或間接死於曹操之手,估計最後掛掉的楊修,到最後也沒想到自己被曹操斬殺,可能跟禰衡吹得太厲害有關。

「漢末頂級三名士」被曹操輕描淡寫地幹掉,殺得對與不對,讀者諸君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但是我們能從這三位「名士」多言賈禍身首異處的事件中,能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

其實像禰衡那樣眼高手低,像孔融那樣吃飯砸鍋,像楊修那樣賣弄聰明的人,在我們身邊也並不罕見,在網絡上能看到更多。

禰衡死了,孔融死了,楊修也死了,這「父子三人」重逢於九泉之下,不知道還會不會互相吹捧。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所謂的「漢末頂級三名士」,其實就是三隻硬嘴鴨子,也是現實中的三種人,他們的結局,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太好。

禰衡等三人的結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兩朵菊花燉肘子,根本就不是個正經味兒,至於兩朵菊花和一隻肘子跟禰衡、孔融、楊修是不是一個檔次,讀者諸君想必也是自有高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