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終於勝利,我卻因《哈利波特》幾位主演的偽善,感到齒冷

2023-05-06     電影番茄

原標題:JK羅琳終於勝利,我卻因《哈利波特》幾位主演的偽善,感到齒冷

在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戰鬥」之後,JK羅琳看似已經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之所以要用「勝利」這個詞,是因為《哈利波特》這個單親媽媽作者,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和整個西方世界的lgbt群體對抗。

而這些與她對抗的人中,不乏自己作品一手培養起來的三位童星: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艾瑪·沃特森(赫敏)以及魯伯特·格林特(羅恩)。

番茄君所說的「勝利」,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切割、嘲諷和否定之後,華納兄弟終於沒有妥協,依舊決定劇版《哈利波特》選角負責人由JK羅琳擔任。

這也就是說,羅琳在一系列爭議之後,不僅擁有劇版《哈利波特》角色選擇權,還能每年領到2000萬美元的酬勞。

光這件事,足以讓抵制JK羅琳的人氣炸,而羅琳仿佛一副要剛到底的樣子,她專門發了條社媒嘲諷這些人:準備開香檳了!

那麼,羅琳到底得罪了誰?

又是什麼,讓這個創造魔法世界的真正母親,被自己一手捧紅的主演們封殺抵制?

今天,番茄君就為大家扒一扒整個來龍去脈,清楚了這件事,我們幾乎就明白了,西方世界所謂的自由,不過是虛假的雙標和偽善罷了。

01、「爭議」開始於四年前,羅琳一條推文,讓西方世界震動

JK羅琳,我們都知道。

她有一次,因為在火車站看到一個身穿巫師袍的小男孩,而創作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小說一經問世,迅速火遍全球,成為價值250億美金的IP,羅琳也因此成為全球最為富有的女作者之一。

雖然羅琳是哈利波特之母,但她關心的,卻不僅僅是哈利波特和魔法世界的問題。

有一些問題,她也經常會在自己的社媒討論。

2019年,英國發生了一件事情:簡化了跨性別者的身份認證程序。

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即便沒有進行跨性別手術,只要他心裡認同自己是女人,法律就認可。

在英國,這項法案被認為是英國「尊重多元文化的進步」,可在羅琳看來,卻十分可笑。

為此,羅琳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表示這種對待性別的草率方式,會讓「真正的女性」權益受到侵犯。

因為羅琳在全世界有很大影響力,她的話,很快被跨性別網友鑑定為對「反跨性別」的煽動。

這也讓不少人將矛頭對準羅琳,認為她從根源上否定了跨性別者。

其實,羅琳的所持的觀點還是比較理性的。

因為你無法確認一個心裡認同自己是女人的男性,他到底是真的跨性別者,還是打著名號行不軌之事。

當他們留著鬍子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女廁所,女浴室,對女性而言,還有安全可言嗎,又該如何保障真正女性們的利益?

但對跨性別者來說,這一切好像都不是問題。

這之後,到了2020年6月,羅琳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這件事的起因,是羅琳批評了一則新聞報道。

她認為,報道中所用的「來月經的人」完全沒有必要。

她的推文中明確表示,用「女性」不就行了?

這一番言論,讓跨性別群體又炸了鍋。

這一次,是因為有不少生理性別是女性,但自我認知是男性的人,羅琳的這個觀點,相當於否認了他們的存在。

隨後,雖然羅琳發文澄清,說自己也有跨性別朋友,自己並不是仇視跨性別者。但她發表的推文還是撞到了跨性別人群的槍口上。

至此,羅琳與少數群體的罵戰才到了最高潮,羅琳或許也沒想到,幾句簡單的話,甚至引起了很多通過自己成名的演員,與自己的切割。

02、赫敏反水,哈利離去,挺羅琳的竟然只有馬爾福和伏地魔

到了2020年7月,封殺抵制羅琳的呼聲越來越高。

尤其是曾經參演過《哈利波特》系列並因此成名的演員們,紛紛開始對這件事發表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靠羅琳作品一炮而紅的幾位主演,對這位「母親」,都抱著和她劃清界限、且決絕的切割態度。

其中,成為「反羅急先鋒」的,就是艾瑪·沃特森

她發文力挺LGBT群體,瘋狂投身於性別運動,並擔任聯合國「婦女權能署親善大使」。

她直言,只要《哈利波特》系列裡還有JK羅琳的身影,自己就不會再參演。

其態度之決絕,可能連她自己都忘記,自己最初的成名,就是因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

可以說,沒有赫敏這個角色,艾瑪·沃特森連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沒有。

反水,就是這麼快。

緊接著,是飾演哈利丹尼爾發聲。

丹尼爾不僅在社媒,還在公開場合多次反對羅琳的「言論」,他提到有很多跨性別者非常喜歡《哈利波特》,尤其是孩子和年輕人。

他甚至還提到自己曾經在特雷弗項目工作的事,因為這個項目,是一個致力於消除LGBTQ的項目。

他甚至專門在項目網站上發表了一封信指責羅琳:協會在這個問題(LGBT)上比羅琳和我都更加專業。

緊隨其後的,是飾演羅恩格林特,相比於前兩位,格林特的措辭沒有那麼激烈,他聲稱自己尊重JK羅琳,但反對她的立場。

以後,他將拒絕和羅琳合作,並表示,「跨性別者是有價值的群體,我們需要維護」。

至此,因為羅琳賺取最大利益,最多金錢和最大名聲的三個人,全都表示公開反對羅琳。

三人這樣的行徑,也被大多數希望世界的網友抨擊。

有人罵他們無恥,認為他們不該詆毀讓自己成名的人。

有人表示,如果沒有羅琳,你會在哪兒?

更有人直言,沒有JK羅琳,誰會認識你們?

但因為主演們都站出來站隊切割了,其他團體也必須得跟上節奏。

於是,讀者和影迷們開始陷入與羅琳劃清界限的瘋狂,《哈利波特》系列最大的兩個粉絲網站全數刪除了所有與JK羅琳有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

就連與羅琳八竿子打不著,出演《神奇動物在哪裡》的小雀斑,也發表長文不認同羅琳的觀點。

聲勢愈演愈烈,之前與羅琳合作過的導演、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紛紛發文譴責羅琳。

這場網暴甚至從線上延續到了線下,羅琳發文表示,自己收到的死亡威脅多到可以將自己的房子糊滿。

而對她的網暴、攻擊、謾罵、騷擾,一直在延續,從未停止。

可笑的是,在整個《哈利波特》世界中,只有三個人,給了羅琳精神和行動上的支持。

第一個,是系列的終極大反派,伏地魔的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

他不僅在社交媒體上力挺羅琳,還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針對羅琳的辱罵是「令人作嘔的事情,簡直是糟糕透了」。

第二個,是系列中最讓人討厭的角色之一,馬爾福的扮演者湯姆·費爾頓

他說:關於羅琳的觀點,我和我的很多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樣,我支持言論的自由、支持討論。

因為這番言論,湯姆被大量網友網暴,並在直播中差點把他罵哭。

第三個,是片中馬爾福的父親,他的扮演者是傑森·艾薩克斯

他表示,在與羅琳進行深入交流前,自己不會在背後捅刀,公開攻擊她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

說起來也可笑,羅琳筆下的「正面」人物,齊齊與羅琳切割,生怕自己被影響。

而小說中伏地魔和他信徒的「大反派」扮演者們,反而都力挺羅琳,讓人不甚唏噓,簡直是諷刺小說照進現實。

當然,魔幻的事情並未因此止住。

在《哈利波特》20周年的特別節目《重返霍格沃茲》中,《哈利波特》的創作者,魔法世界之母JK羅琳,被自己一手創造的魔法世界,公開除名了。

甚至連晚會和紀念活動,都沒有邀請她,而其他所有的演員和主創悉數到場。

當華納放出《哈利波特》要拍劇版的消息時,黑粉又開始公開作妖,抵制JK羅琳擔任任何與劇版有關的職務。

但可惜的是,畢竟羅琳是整個《哈利波特》的作者,擁有IP的版權,所以要靠言論威逼羅琳和華納妥協,未免有點太幼稚了。

至此,才有前面我們所說的勝利。

華納顯然沒有被嚇住,羅琳依舊主導著《哈利波特》劇版。

有粉絲問羅琳,害不害怕現在人們對她的抵制,害不害怕以後書沒人買,作品沒人看。

羅琳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每次看到這些謾罵,我就會打開發行商寄來的郵件,看著上面的金額我就不再煩惱了。」

03、從羅琳事件,看西方世界所謂的自由,不過是虛假的雙標和偽善

其實,羅琳這件事並不是結束,也不是個例。

西方世界在某種正確這件事上,已經越來越極端,超越了現實世界所能接受的範疇。

現如今,在美國,填一個網絡表單,需要從97種「性別」中選出你的性別,讓人匪夷所思。

除了男女,甚至還有「沃爾瑪購物袋」這種東西。

實在讓人費解。

艾瑪、丹尼爾和格林特三人對羅琳的「恩將仇報」,也早已超出簡單的感恩和個人道德品質範疇。

從他們身上反映出來的,其實是西方世界虛假的雙標和偽善那一套,真是讓人感到齒冷。

我們細看羅琳所持的觀點,其實是合理的。

她自始至終所持的觀點,其實都在保護女性。

第一點,她認為,維護所謂「跨性別者」的權益有損真正女性的權益,畢竟一個男人,只要聲稱自己是跨性別者,就可以去女廁所,這是極其恐怖的。

第二點,她認為,大多數女性去做變性手術,並非自己心裡真正認同自己是男性,而是為了逃避女性在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身份和地位,是一種畸形的慕強心理,這種現象,無疑會傷害到女性群體的利益。

第三點,她認為,跨性別傾向可以通過心理干預矯正,而不是用變性手術這樣極端的方式。

這三點,條條在理,可LBGTQ群體卻條條看不見。

他們所秉承的其實是一種「自私權」——我只看到我的權利,我只認為我的權利不應該受到侵害,至於其他人的權利,跟我沒關係。

而他們所認為的「言論的自由」,其實是一種單方面的「自由」——我可以公開表達我的看法,但你不能公開反對我的看法,如果你反對,我就給你扣上帽子,網暴,攻擊,威脅,讓你社死……

可見,這些人是多麼虛偽,又是多麼精緻利己。

這種極端雙標的正確,已經開始影響到整個西方社會。

電影作品中,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跨性別者」,美國大學給女生的體育全獎生名額,被跨性別者占據。

選美比賽中,又黑有胖的跨性別者,可以擊敗美麗的正常女性拿到冠軍。

競技體育中,跨性別者可以輕輕鬆鬆奪冠,並將舉重的世界紀錄,刷新好幾個量級。

而這位參加女子舉重比賽的跨性別者,名叫艾維,他曾擔任加拿大舉重隊的主教練十餘年。

發現沒,包括選美在內,在各個領域,男變女的「跨性別者」已經開始侵占女性的生存空間,威脅女性的利益,甚至完全占據女性本該有的福利。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種畸形的運動下,西方世界的女性,會過的越來越艱難。

而在美國,已經有小學開始用這種觀點教育孩子,他們不再稱呼「男孩女孩」,真是令人大無語。

最後,從羅琳這件事,只希望這股「妖風」,不要刮到我們這。

我們很好,我們不需要。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9424424bdc329d8977c8f6c5df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