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厘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

2024-07-27   醫學原創故事會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希望能給更多的人帶來警示。作為醫生,我常常說,健康是重視和呵護出來的,一個不重視身體不呵護身體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早晚會找上來。

三年前,在門診做腸鏡的時候碰到了這樣一個男性患者,在患者的乙狀結腸這個位置長了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息肉,從外觀上來看,覺得這個息肉不太好,於是我取了病檢,並告訴這名患者病檢結果出來後找我諮詢。

一周以後,病檢結果出來了,提示為絨毛狀管狀腺瘤並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我告訴這個患者,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意味著如果不處理,可能短時間內就會轉為腸癌,到那時候,即便想治療,也無法通過內鏡微創治療,只能通過外科手術干預。

按說都說到這份上了,99%的病人應該不會再有任何遲疑,直接就住院接受微創手術治療,畢竟越早干預越好,這樣留個定時炸彈在身體里,萬一癌變了,後果不堪設想。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偏偏就有那1%的患者不聽醫生的話。

這個患者就是最好的例子,話都說的那麼明白了,但他卻不願意做手術,他覺得手術風險很高,萬一切息肉的過程中,出血了穿孔了那就麻煩了。

我說,這只是一個機率問題,而且機率並不高。

這個患者讓我打包票,可我怎麼能打這樣的包票呢?沒有任何醫生能打包票,能拍著胸脯說,100%沒問題。

最終,這名患者還是選擇動態觀察,當然,動態觀察就動態觀察,你倒是觀察啊,至少半年要複查一次腸鏡吧,看看息肉到底有沒有變化,可他倒好,一連兩年的時間都沒有複查,直到人出現了便秘,到醫院一複查,這才發現原來的息肉已經惡變了,發展成為乙狀結腸癌,腫瘤基本堵塞了腸腔,所以患者才出現了便秘。

短短兩年的時間,息肉就轉變成了癌,想想看,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

作為醫生,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實這個悲劇本應該避免的,但由於患者的一意孤行,最終導致了可怕的結果,3個教訓值得反思一下。

第一,醫療不是完美的

經常碰到一些患者,他們會讓醫生打包票,可是醫生怎麼能打包票呢,醫療不是完美的,就拿手術來說,即便是最簡單的闌尾炎手術,也有可能導致可怕的併發症,雖然機率很低,但出現了那就是100%。

醫生為什麼不會打包票?不是因為醫生的技術不行,而是醫療很多時候難以預估,醫療存在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醫療也是一把雙刃劍,醫療能治病救人,但也會帶來創傷。

腸息肉手術,說實話,屬於一種很簡單的手術,但是它同樣有併發症,只是機率問題,難道,僅僅因為存在併發症,就一定要拒絕手術嗎?

顯然不是。

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評估獲益和風險,對於這名患者來說,他的息肉惡變風險非常高,及時切除息肉,他的獲益顯然是大於風險的,所以是可以做的。

第二,沒有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一意孤行

很多時候,病人會自己給自己看病,自己給自己當醫生,他們會把一些疾病想的太過簡單,有些疾病,導致的後果很嚴重,是不能拖的,如果一意孤行,不聽醫生的話,只會導致更可怕的後果。

第三,定期複查非常關鍵

如果醫生告訴你,你需要定期複查,那麼請一定不要把醫生的話當成耳邊風,不然可能會導致可怕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