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弼馬溫可不只養馬,雖是太監但兵權在握,堪稱明朝皇權支柱

2022-07-1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明代的弼馬溫可不只養馬,雖是太監但兵權在握,堪稱明朝皇權支柱

弼馬溫不一定養馬

都知道孫悟空當過弼馬溫,可明代的弼馬溫還真不是簡單的養馬官,反而兵權在握,而且還掌有一定的財權。明代的弼馬溫就是內廷二十四衙門中的御馬監太監,而御馬監的職責類似於宋朝的樞密院、三司使,其頭太監堪稱內廷樞臣、計相,御馬監之權勢甚至可以和司禮監分庭抗禮。

一、御馬監本來就是養馬的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說:御馬監是內官二十四衙門中「最後設」,說明御馬監成立較晚。其實沈德符搞錯了,他把權限已經膨脹,成為樞臣、計相的御馬監當作了一直存在於二十四衙門中的御馬監。按照《太祖實錄》所說,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稱吳王的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設立吳王府內府官制,內府中有御馬司,長官是正五品,職責是管理王府內馬匹、馬廄之事。這是朱元璋設立的第三個內官衙門,比司禮監的前身內政司還早6年。

朱元璋

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早已登基的明太祖更新內官官制,御馬司改名御馬監,長官是正七品,職責依舊是管理宮中馬匹之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9月,內廷官制再度更新,正式確立了四司八局十二監,十二監的長官為正四品,內官二十四衙門體制基本確立。為何明太祖對內官制度不斷調試呢?其實這和外朝政治波動有關。1380年發生了胡惟庸謀逆案,宰相這一外朝官僚制度被廢除;而1395年的上半年,明太祖又確立了五軍都督府、六部、通政司、都察院等中央體制。在外朝政治大波動的同時,朱元璋加重了內廷權限,潛藏著朱元璋希望用內外製衡方式維持皇權的心思。可見朱元璋一切體制改革,包括內廷官職改革的原則就是「彼此頡頏,不敢相壓」。

二十四衙門

二、從養馬到軍武

春秋時期,秦國先祖也是養馬出身,因救駕有功,最後成為諸侯。明代御馬監太監也是養馬出身,但他能成為地位崇高的內官卻不是因為救駕,而是其職權本身的擴張。

永樂時期,朱棣挑選草原內附民中善騎射者組成了騰驤、武驤等四衛負責養馬,在四衛中再選精銳者入職禁中養馬,實際上入職大內的四衛禁軍戰力極強。明人評價四衛時說:「(此)乃祖宗設立禁兵,以備宿衛扈從,名為養馬,實以防奸禦侮也。」到了正德朝,兵部尚書徐進也說:四衛「名雖養馬,實為禁兵」。但四衛禁軍名義上還是養馬的,所以就和管理皇家馬匹的御馬監扯上了關係,御馬監權限一旦和軍權沾邊,慢慢地,他們就會以點破面,最終成了內官二十四衙門中唯一的武職部門。

御馬監令牌

朱棣曾五次北伐,而朱棣最信任太監,出征之時天子所用的馬匹由御馬監提供,加上御馬監還負責騰驤等禁軍的馬匹,因此御馬監的宦官要隨王伴駕。御馬監太監劉永誠至少三次隨朱棣征伐漠北;御馬監次官(少監)海壽至少兩次同朱棣一起騎馬出征。這樣就開啟了御馬監伴隨天子出征的慣例。

宣宗征漢王,御馬監太監劉順率軍2萬為前鋒;英宗征瓦剌,御馬監少監跛兒跟從;武宗北伐,御馬監太監張忠跟從並提督軍務。

明代只有上面這四位皇帝親征,如此可見,御馬監完全脫離了單純養馬的弼馬溫,已經成了扈從出征的武職部門。

明軍

三、內廷樞臣

沈德符說:御馬監「御廄兵符等項」,就是說御馬監掌握著兵符、兵權。從史實來看,御馬監對明代重要的三大軍權,即禁軍、京軍、邊軍都有掌握。

禁軍為皇宮軍隊和天子近衛。明代能駐守皇宮的禁軍稱上十二衛,後擴展為二十六衛。涉及皇帝安全不可能全歸一個人節制,御馬監管理的只有前文提到的永樂以後設立的騰驤四衛。軍將,尤其是禁軍將領不能干政,這是慣例,但御馬監宦官作為軍將卻因為內官的身份又獲得了極大的政治發言權。朱棣病逝於榆木川,大軍在外,朱棣身邊的內臣就是御馬監少監海壽,外臣則是楊榮,二人合謀先不發喪,密報太子朱高熾。仁宗死時,也是海壽馳報南京的太子朱瞻基。可見御馬監宦官憑藉掌握禁軍的權力,能決定皇帝順利登基與否。

明代皇帝和太監

而御馬監對京軍的掌握,開始於永樂時期。永樂時期確立京軍三大營,共設立31名內官作為監軍,其名號有提督、坐營、監槍,這些太監涉及武事,人選就多從御馬監中挑選。明代宗時期,于謙改革三大營為十二團營,十二團營由於謙、石亨、御馬監太監劉永誠、內官監太監曹吉祥管理。內官監在二十四衙門中名義上排在御馬監之前,但涉及軍事就連內官監也得排在御馬監之後。御馬監提督京軍由此始。此後憲宗時愛打仗的太監汪直,孝宗時反擊達延汗入侵的苗逵,武宗時八虎中的谷大用,都是以御馬監太監的身份提督京軍的。

不僅是京城軍權,就連邊軍,御馬監也有掌握。大明皇朝第一個鎮守太監王彥,在永樂時期鎮守遼東,掛的就是御馬監內官稱號。鎮守太監不在明朝編制之內,但他代表皇權,實際是地方最高領導之一。權限上,鎮守太監並不明確,和地方軍權首腦總兵、政權首腦巡撫都有交疊,萬事都可涉獵,如此一來,鎮守太監、總兵、巡撫就稱為「三堂」。尤其是九邊的鎮守太監,對軍權的干涉尤為嚴重。九邊凡遇戰事,慣例由總兵領軍、鎮守太監監軍、巡撫提督軍務。而且每年九邊燒荒防止游牧民族靠近,也是由鎮守太監協同各鎮總兵帶隊。

如此可見,御馬監太監堪稱內廷樞臣。

明軍

四、內廷計相

仁宣以後,內閣、司禮監製度確立,司禮監獲批紅權,司禮監首領成為「內相」,獲得了極大的政治發言權,雖然有內外平衡之意,但司禮監在禁中,又獲得了管轄特務機構東廠的權力,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司禮監對外朝的優勢,當然,司禮監的坐大也會對皇權構成威脅。為此仁宣之後,皇帝又扶植御馬監與司禮監分庭抗禮。

御馬監牙牌

御馬監還握有宮中財權。御馬監本職是養馬的,馬要吃草,就需要草料場,明代後期文學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載,自宣德時期,御馬監有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草料場,共19處2.4萬頃,每個草料場有主管太監、帖場太監、僉書太監,但收取的草料並非實物,而是要摺合成銀子「子粒銀」,萬曆時期共計5萬兩。因有管理草場的經驗,所以御馬監在成化時期還開始管理皇莊,至嘉慶時期,由御馬監管理的皇莊有36處,達3.75萬頃,收稅約10萬兩。正德時期,由御馬監太監谷大用提出開「皇店」(皇家人員收取工商稅),收稅約8萬兩。如此算來,御馬監能直接挪用的銀子就達23萬兩,這在內宮不是個小數目。

文史君說

司禮監有批紅權和操縱東廠的權力,有極大的政治發言權,但卻沒有兵權和財權。而御馬監卻握有兵權和財權,但地位在司禮監、內官監之下,這充分體現了明朝宮廷內部的分權制衡。從御馬監掌兵、掌財,司禮監主政來看,在國家的各方面都有太監的身影,太監政治可謂明代皇權的支柱之一。

參考文獻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1989年。

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出版社,2018年。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6573331454abe6e541e34cc6f1a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