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策醫療連續兩天跌停 口腔暴利難再現

2021-10-15     大摩財經

原標題:通策醫療連續兩天跌停 口腔暴利難再現

通策醫療連續兩天跌停 口腔暴利難再現

通策醫療在10月14日盤後才公布業績,但在當天已經出現跌停。最大的可能是與近期口腔集采傳聞有關。

10月15日晚,通策醫療發布公告,也進一步肯定了口腔種植體集采或成為現實。公告稱,種植體集采對以提供口腔醫療服務為主的通策醫療而言是機遇並非危機。通策醫療將推動高中低口腔超市的概念,增加低價種植項目,促進公司在低價種植市場的占有率。

近期,有市場消息稱,一直以來對醫保政策「免疫」的口腔行業,可能也將加入集採行列。

此後,市場流傳西南某省要聯合其他9省搞牙科大集采,這無疑將直接衝擊通策醫療的邏輯「壁壘」。

雖然上述傳聞並未得到證實,對於口腔行業來說,暴利的時代似乎正在遠去。

集采傳聞壓降利潤

通策醫療有「牙中茅台」之稱,最高市值達到1350億,但今日收盤價只有246.65元,相比今年6月的歷史高位,已經下滑超過四成,最新市值僅有791億。

連續兩天跌停之後,通策醫療滾動市盈率仍高達110,看上去並不便宜,那這顆「牙茅」能否撐起這樣的高估值呢?

10月14日晚,通策醫療發布了三季報,前三季度營收21.36億,同比增長44.16%;歸母凈利6.2億,同比增長55.09%。

不過單獨看第三季度的業績,數字就不是那麼好看了。通策醫療三季度營收8.2億,同比增12.44%,歸母凈利2.69億,同比增幅只有5.88%。

利潤增速下降明顯,除了去年三季度因疫情抑制的需求集中爆髮帶來的高基數。還有今年9月,市場就種植牙集采等事項大範圍討論,導致通策醫療客戶種植需求有觀望、推遲就診的現象。

通策醫療的業務包括種植、正畸、兒科和大綜合四個板塊,種植業務雖然是營收貢獻最低的業務,但其高企的價格也是口腔醫療利潤最重的業務。

短期來看,種植牙在進口品牌主導的情況下,技術壟斷和進口稅費導致了種植體價格高昂,價格很難大幅下降。長期來看,在國產替代成為主流的趨勢下,國產品牌正在快速崛起過程中。國產成熟後,進口高價不會是常態。而種植體一旦進入集采無疑將加快低價種植市場的出現。對於通策醫療來說,高利潤時代可能已經成為過去。

值得注意的是,機構對於通策醫療的分歧很大。

公募「頂流」張坤在三季度大幅減倉通策醫療。半年報時,張坤掌舵的基金減持350萬股後,仍持有通策醫療580萬股,但到三季報時,張坤直接退出前十大股東,起碼減持近300萬股,不排除已經清倉的可能。相對應的是,有著「醫藥女神」之稱的葛蘭在三季度大幅加倉400多萬股,

難以複製的浙江模式

通策醫療的成功很難再造。其抓住了公立醫院混改時機崛起,又趕上了杭州發展的紅利期,才順勢成就了千億市值的口腔龍頭。

九十年代,通策醫療實控人呂建明「下海」投身於房地產積累了第一桶金。2006年,杭州口腔醫院啟動公立醫院改制,呂建民以1.02億元拍得杭州口腔醫院100%股權,並將資產整體注入殼資源「中燕紡織」,更名為「通策醫療」。

而後,通策醫療如法炮製,接連收購寧波口腔醫院和滄州口腔醫院70%股權。2008年,通策醫療營收增至1.39億元,也是在這一年,通策醫療嘗試通過連鎖化經營模式開拓市場,在杭州、嘉興等多地開設口腔門診部,希望實現「星巴克」一樣的連鎖口腔診所。

但在醫療賽道直接套用消費行業的優秀案例明顯是走不通的,通策醫療很快關閉了所有的連鎖診所,轉向獨特的「區域總院-分院」模式。

「區域總院-分院」模式下,區域總院基於自身口碑和公信力的積澱,為分院背書,同時背靠原有公立醫院的資質,為年輕醫生提供了清晰的院內晉升通道,吸引新鮮血液注入,形成充足的醫生資源儲備。

分院則能夠將區域集團的品牌影響力快速推開,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方便患者就診,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積累客戶資源、獲取市場份額。為此,通策醫療於2018年啟動蒲公英計劃,計劃3-5年內在浙江省內建設100家分院。

相對於依賴醫療器械的眼科、放射科而言,口腔科主要依賴於口腔醫生,高技術、好口碑的醫生資源才是關鍵。在這種模式下,通策醫療的底層商業邏輯是做「醫生集團」。患者追隨的是醫院的品牌聲譽,而不是基於牙醫個人名氣的「流量」。

醫院的口碑力量有多強?通策醫療基本不需要做推廣,多年銷售費用維持在1%左右。因此,通策醫療的毛利率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2018-2020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達到43.14%、45.93%及45.05%。

不過,通策模式在浙江省外能走多遠?一直是資本市場對於通策醫療的疑問。

事實上,與其說通策醫療是行業龍頭,不如說其更像是地方龍頭。儘管通策醫療通過收購昆明口腔醫院、滄州口腔醫院以及全國連鎖的三葉兒童口腔醫院等,實現了全國化擴張。但通策醫療九成左右的收入都來自浙江省內,特別是杭州口腔醫院。

今年上半年,杭州口腔醫院的平海和城西院區貢獻了6.25億營收和3.15億凈利,分別占通策醫療當期總營收和總凈利的47%和79.3%。

通策醫療這種「老帶新」的孵化模式在省外很難開展。通策醫療的核心醫院杭州口腔醫院創建於1952年,是浙江最大的口腔專科醫院,在當地享有良好的口碑。而通策醫療後續收購的口腔醫院都沒有這種口碑效應。

通策醫療在2015年以後藉助中科院大學存濟醫學院的校企合作,陸續拓展了武漢存濟、西安存濟、成都存濟、廣州存濟等省外醫院,但無論是規模還是口碑仍無法與當地老牌口腔醫院相比。

以北京市場為例。2016年,通策醫療公告計劃建設北京存濟,預計項目總投入2億元,但考慮到當地醫療資源情況以及市場因素,通策醫療已經暫緩此項目推進。

早在2007年,通策醫療就通過收購北京京朝口腔醫院實現落子北京,但由於品牌優勢並不突出,京朝口腔醫院業績很快出現虧損,通策醫療不得不將其置出上市公司。

對於通策醫療來說,想要在北京市場實現浙江模式的複製,就需要建立起一個對標杭州口腔醫院的大型醫療集團,競爭對手也變成北大口腔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等知名醫院。但後兩者的醫資、知名度是新開醫院所不具備的,且公立醫院收費通常也較為便宜。這就意味著,通策醫療需要花大量營銷費用攬客,最終還不一定能賺到錢。

其他發達城市同樣如此,成都存濟已經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試運營,但在「百年華西」的金牌口腔面前,成都存濟的知名度和口碑明顯處於弱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5322145_10001151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