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藕
編輯 / 阿筆
楊蒙恩求婚刷屏朋友圈好像還在昨天,國慶期間被太多結婚消息刷屏的娛sir,還以為是又有哪位朋友好事將近。但萬萬沒想到,就在今晚《脫口秀大會4》總決賽拉開大幕。
隨著李誕在運動員進行曲中激情介紹完所有的選手後,陪伴《脫口秀大會》走過四年的初代大王龐博、搭檔缺席,隔空表演漫才的肉食動物、堅持「暴力丑學」互cue的廣智、志勝、以及穩定輸出的熱搜固定位楊笠、依然需要聽兩遍的呼蘭、跟Siri吵架的周奇墨,在明日角逐出大王之後,本季《脫口秀大會》就將迎來收官。
這一季,以「每個人都可以當五分鐘脫口秀演員」作為節目理念,《脫口秀大會》繼續拓寬邊界。更多的職業走上了舞台,更多跟人們生活相關的段子帶來了歡笑,還有更多非一線城市,開起了線下的脫口秀演出。
或許,對於喜歡脫口秀的年輕一代來說,《脫口秀大會》早已不僅僅是一檔綜藝那麼簡單了。
脫口秀是一場「從頭再來」的藝術
熟人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綜藝,但相對於其他競賽,《脫口秀大會》的競爭看上去更為殘酷——哪怕上一季的冠軍,在新的一季也很可能提前滑檔。
作為一檔倡導「從頭再來」的節目,新一季意味著新的開始,無論之前的成績如何,在上節目之前線下的成績怎樣,登上舞台時,新人老人就要以當下為重——具體到現在進行時,這一場好不好笑,有沒有人拍燈,才能決定你能不能走下去。
一個段子在聚光燈下講出來之後,一場脫口秀是否成功的選擇權就全部交給觀眾,笑聲和噓聲都是觀眾的主觀選擇,這讓脫口秀本身就帶有一些殘酷色彩。無論是新人或老人,無論是否曾經帶來過歡笑,在當下,你都只能被重新選擇。
一方面,《脫口秀大會》的確給到了新人機會——南廣智北志勝在這一季風生水起,嘗試漫才本土化的肉食動物,北大才女鳥鳥……更多不熟悉的名字伴隨節目登上熱搜。同時,這種新老同台的賽制,演員們必須不斷思考如何生產更優質的內容。
毋庸置疑,綜藝《脫口秀大會》成為脫口秀演員實現商業價值和反哺線下演出的最佳通道。李誕曾凡爾賽地調侃過「笑果線下演出的門票成了硬通貨,能當鈔票使。」
在前幾季中嶄露頭角的演員們,如呼蘭、楊笠等,線下演出門票從過去的幾十元、上百元迅速被炒高至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僅是一線演員們,在今年國慶期間,這一季《脫口秀大會》的新人演員們在各地的演出也出現了滿場的情況。不得不說《脫口秀大會》讓脫口秀這種原本小眾的演出形式,有了更多的可能。
但具體到更廣闊的角度,脫口秀依舊是一檔稍顯小眾的表演形式。脫口秀行業的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普遍情況下,大多數的新人脫口秀演員,一個月至少需要講上30場才剛剛能夠養活自己。
也許這才是《脫口秀大會》需要不斷保持「從頭再來」的原因——行業仍在野蠻生長中。但不僅是選手,節目的贊助情況也在不斷「從頭再來」。
在《吐槽大會》的影響下,《脫口秀大會》的第一季就有高達7位贊助商。但隨著節目常態化,贊助商的數量趨於平均。第二季與第三季的贊助商分別為5個和6個,但在第三季的「暴力輸出」下,第四季《脫口秀大會》的贊助商創下新紀錄,達到了10個品牌。
儘管贊助商不少,但《脫口秀大會》並沒有固定的金主,每一季節目的開播,都是從頭再來。而從類別來看,贊助商品牌基本以飲品、日用品等大眾消費品為主,也不乏快手、小紅書等網際網路平台與各種新興汽車品牌對節目伸出橄欖枝。
我們為什麼需要語言類節目
當一檔節目走到第四季,除了節目本身的能量之外,人們津津樂道的也許早就超出了節目。當大眾看《脫口秀大會》的時候,或許期待的會更多?
從《奇葩說》到《吐槽大會》到《脫口秀大會》,語言類節目不斷收到追捧的背後,或許並不只是年輕人的社交、情感需求在作祟。這些看似小眾的語言類綜藝背後,有著一把把當代社會話題標尺,讓語言能像子彈一樣,精準打擊到大眾的情緒觸點。
得益於「每個人都可以是5分鐘的脫口秀演員」,各行各業新人的加入也讓段子的適配程度更廣,這一季的《脫口秀大會》的段子脫胎於普通人的日常,經過加工、凝練之後再變成舞台上的包袱,人們在聽脫口秀時更能共情。
結束繁忙的工作之後,年輕人打開《脫口秀大會》能聽到「畫輔助線求房屋面積」、「三角形衛生間」的北漂段子或是職場中的摳門老闆笑話;在段子裡,面對社交牛逼症們沉迷的劇本殺,對打工人來說「就像換了一個地方開會」,配方過多的奶茶就像「過於濃稠的奶茶就像兌了水的粽子」……《脫口秀大會》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近。
職場、性別、外貌、流行文化……《脫口秀大會》把生活中所有能轉化為焦慮的一切,都變成包袱抖響了,再用現場和螢幕前觀眾的笑聲化解掉。長相併不出眾的徐志勝被贊「為喜劇而生」,「楊笠殺瘋了」也總能準時在熱搜上線,楊蒙恩的求婚更是引起了朋友圈的刷屏,越來越多的脫口秀演員通過節目得到關注。
而面對潮流文化的變遷,脫口秀演員通過一次又一次創作,表達自己的態度,也構建出自己的人設,形成自己獨特的符號。就像楊笠所代表的性別平等,徐志勝、何廣智所反對的外貌焦慮,這些有著鮮明態度的表達更能掀起社會思考的浪潮,撬動年輕人們表達的慾望。
幽默,態度,新潮,流行,在脫口秀被年輕人追捧,《脫口秀大會》熱播的背後,是這屆年輕人對於自我表達的追求。對於觀眾來說,我們需要一些可以討論的話題,能夠代表自身態度的觀點,以及足夠「流行」又足夠「小眾」的文化來支撐我們的社交需求,而語言類節目就像拼圖一樣,正好能夠符合這些需求。
儘管從題材上來說,這類語言類綜藝難免也面臨著綜N代的一些瓶頸,例如模式化,熱度、口碑都不如前幾季。但仍然,在慢綜藝、快綜藝等各種題材都開始內卷的綜藝市場上,脫口秀這樣的語言類綜藝,在嘗試為線下脫口秀培養更多受眾的同時,也在為綜藝市場增添更多的豐富性。而對於一直喜歡《脫口秀大會》觀眾來說,通過選手的表演或表達,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共鳴與出口,在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屬於平凡人自己的時刻,也有一直存在下去的意義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4772826_10015665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