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沒有脫口秀

2021-09-21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三四線沒有脫口秀

第3306期文化產業評論

點上方藍字「文化產業評論」關注並星標

李誕被譽為將美式脫口秀成功引進中國的第一人,他創立了笑果文化。但是笑果的共鳴,只專屬於城市的年輕人。因為段子所描述的內容,是他們正在經歷或者經歷過的。貼近生活,引起共鳴,這是脫口秀打動當下城市年輕人最重要的點。而相比於李誕植根於城市話語體系的喜劇內容,德雲社和本山傳媒的話語體系則更為下沉。喜劇界中的北派和東北派都以「接地氣」打動了二三線城市的觀眾。由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同階段,這也決定了大眾對喜劇內容的不同需求。在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域地區等更加下沉的市場,李誕、笑果文化和脫口秀,依然是遙遠的虛擬世界的存在。

作者| 克瑞斯

編輯| 李麗婷

來源| 首席人物觀

正文共計6199字 | 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

城裡人

美國最有錢的單口喜劇演員宋飛,2016年賣了17輛保時捷,套現2200萬美元。而這只是他擁有的眾多豪車中的一小部分。

他的財富源自他的段子。

因為善於將生活中的細節觀察寫成段子,並在美國最知名的脫口秀節目《今夜秀》表演且備受歡迎,他在全美的知名度如同中國的趙本山。

宋飛,一個直譯過來很中國風的名字,其實是一位在紐約出生的猶太人,他是李誕最喜歡的脫口秀大師,李誕和他的擁躉們在內容創作中也借鑑著宋飛的精華——貼近生活,引起共鳴。

這同樣成為李誕和笑果文化大獲成功的秘籍。

李誕被譽為將美式脫口秀成功引進中國的第一人,他創立了笑果文化,這是迄今為止,脫口秀領域,從演員挖掘到孵化,從線下開放麥表演到線上綜藝,實現內容和營銷閉環的唯一一家公司。

無論是2017年開始在網絡播出的《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還是自營線下場地笑果工廠和山羊GOAT,以及孵化演員開展的全國巡演,笑果輸出的內容,都引爆著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數據顯示《脫口秀大會》的觀眾畫像,最多的是18-23歲人群,占比41.04%,其次是24-28歲的觀眾,占了24.07%。

「每個人都能講5分鐘的脫口秀」,李誕的這句「名言」鼓勵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脫口秀隊伍,或是嘗試表演,或是成為觀眾。

笑果文化小程序用戶規模達百萬級。線下的笑果工廠去年7月開業,到去年年底,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

今年《脫口秀大會》第4季開場,李誕調侃笑果的脫口秀演員「現在上海都是橫著走」,去餐廳吃「霸王餐」,結帳時直接說:「結什麼帳,你就說你要幾張門票。」

事實上,笑果工廠和山羊GOAT的線下演出確實一票難求。

但這樣的盛況也只是出現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武漢等一二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域地區等更加下沉的市場,李誕、笑果文化和脫口秀,依然是遙遠的虛擬世界的存在。

笑果的共鳴,專屬於城市年輕人。因為段子所描述的內容,是他們正在經歷或者經歷過的。

城裡事

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卷不動了。

他們最舒服的狀態就是白天打工掙錢,晚上躺著5G衝浪,周末約上好友,在劇本殺、密室逃脫和奶茶店裡消磨時光。

不過,當大廠們的「996」被官方定義為「網際網路用工史上的一段彎路」,當漲薪怎麼也趕不上房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思考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逃離北上廣」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便是最直接的表現之一。

潮流之下,相比附和,反對的態度往往更能激發討論。李誕深諳此道。在一期以「北上廣愛來不愛」為主題的脫口秀表演中,李誕在闡述為什麼要呆在城市而不要現實版的「田園牧歌」時,提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就來自遠方內蒙古,很多人會覺得大草原、星空下特別美,我想說,我過夠了。大草原、星空下有多少蚊子你們知道嗎?而且跟我這麥克風這麼大。」隨後,他給到更細節的觀察:「從小我在草原上方便,習慣不能穩穩地蹲著,得有規律地晃動,這樣蚊子不會落到身上,不然被蚊子叮之後,腫得你褲子都提不起來,我現在馬桶上不這麼晃,覺得方便得不徹底。」

他試圖用自身的生活經歷告訴年輕人,城市生活固然有壓力,但詩和遠方的現實也不如願景般美好。

這個段子點燃了全場,被笑果文化首席編劇程璐評價為「有深度、有高度」。

貼近生活,引起共鳴,是宋飛打動李誕的點,同樣是李誕打動當下年輕人的點。

小鎮青年出身的李誕,2007年考上廣州的大學,來到一線城市,那是一個粵語文化占據流行文化半壁江山的年代,棟篤笑的粵語單口喜劇表演給李誕帶來了喜劇啟蒙,南方的生活也給他帶來了大城市的生活經驗和觀察。

大學畢業後,他來到北京奧美廣告公司,當時這家公司之於廣告界如同現在脫口秀界的笑果文化。

在北京短暫生活後,2012年,他離開北京來到上海,在東方衛視擔任《今晚80後脫口秀》的編劇和演員,後來成立笑果文化,成為一名新上海人。

14年在北上廣一線城市的生活觀察和見識,為李誕的脫口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而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笑果文化年輕的脫口秀演員身上。

到今年為止,《脫口秀大會》舉辦了4季,《吐槽大會》舉辦了5季,大致梳理不難看出,出現在這些舞台上的段子,多數是關於職場議題、婚戀話題、城市生活、性別爭議、容貌身材焦慮——這些話題,在日常生活中最高頻的出現場景,是一線城市年輕人的聚會上,或者上班摸魚時的聊天頁面中。

比如,邱瑞,他講述自己在城市租房的經歷,吐槽租房容易遇到的距離遠、房型奇怪、房間窄小等問題,每位漂在大城市租過房的年輕人,都能在裡面看到自己。

龐博談自己不理解年輕消費現象,說現在的奶茶像兌水粽子,劇本殺就是下班之後還要去開會……喝網紅奶茶、玩劇本殺,這是一線城市年輕人在壓力中的一劑糖,吐槽這些經歷,也最容易激發他們的共鳴。

呼蘭在《那一刻我懂了什麼叫內卷》中,用狗、鸚鵡、猴子等動物的行為來內涵大城市裡的內耗競爭:第一隻會說話的鸚鵡,讓其他鸚鵡被迫也得學說話,第一個會算數的猴子,讓其他猴子不得不把考上北京動物園作為自己的猴生目標。

上海帥氣交警講的是自己的故事,他在外灘執勤,遭遇明明會中文的外國人故意講英文,不巧,這位交警是英語專業,最終還是成功對老外執法。

英語,在這季節目裡的出鏡率比往年任何一季都高出許多。

北京體育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童漠男,在校外培訓機構當英語老師,負責送學生出國留學。在播出的節目中,本季賽程已過半,童漠男與呼蘭PK,他講述疫情期間,考上外國學校的學生居家上兩年網課,還沒來得及出國去學校看看,就已收到學校寄來的學位證,學生在線與外國學校溝通,他複述學生與外國工作人員的對話,用英語說了15秒,如果沒有中文字幕,螢幕外的多數觀眾無法聽懂。

即使是領笑員也在現場飆起了英文。張灝喆講述他在美國留學,自嘲因為英語不好點餐時跟服務員尷尬溝通的經歷,引起了領笑員寧靜的共鳴,另一名領笑員大張偉即興講英語提問寧靜,目的是試探她的英語水平,寧靜全程聽懂並用英語作答。這樣的現場交流,需要觀眾至少英語過四級。

張灝喆還在段子裡科普了吸血鬼怕大蒜的梗,而吸血鬼是源自東歐的民間傳說,歐美國家拍了很多吸血鬼主題的電影或英劇美劇。想聽懂這種內容的脫口秀,觀眾需要有西方文學作品或影視劇的閱讀和觀看基礎。

楊波講述自己的面試經歷,老闆講話,「外地人」楊波說自己聽不懂「上海話」,結果,老闆說自己講的是英語,而楊波面試的崗位,是英語翻譯。

這些與英語高度相關的職場段子,在下沉城市,顯然是沒有太多群眾基礎的。

在中國,大城市的英語普及水平明顯更好,抖音英語博主「別鬧了美越」經常在街頭用英語採訪路人,北京上海這些城市裡,經常有英語流利到如同母語水平的年輕人出現在他的鏡頭裡,而換到杭州和成都這些二線城市,更多人只是用羞澀的「sorry」躲閃開來。

即使是來自農村的脫口秀演員,他們聚焦的場景依然是城市。農村生活的背景,只是為段子的荒誕或者喜劇效果,提供一種襯托。

何廣智調侃過自己的進城初體驗,他在上海看見了一個警示牌,寫著「嚴禁捕捉野生動物,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他說,看到了很欣慰,因為這個地方至少有法律。

何廣智被稱為脫口秀「黑馬」,他自稱是小鎮青年,在大專輟學後,當了一名電話銷售,之後去汽車流水線,當組裝工人,隨後帶著3萬元積蓄,去了他理想中的大城市,濟南。再後來,他接觸到了脫口秀,來到上海,在此之前,他從未去過一線城市。不過,他在小鎮生活的經歷並沒有被編成段子傳播,他講述的內容是他來到上海之後的見聞和遭遇——仍然是大城市的場景。

城鎮化

李誕熱愛城市,他不止一次公開發表「當下就是最好的時代」的言論,理由是點外賣方便、城市裡什麼都不缺,顯然,現代生活給他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和享受。

他的偶像宋飛,出身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下東區,一個全球演出最多的地方。他也在這裡傳遞著自己對城市生活的觀察。

宋飛說,他會把事情拆散了看,去觀察生活中那些看似瑣碎的事兒:

「比如我對棉花球的觀察,為什麼女人需要那麼多棉花球,而男人似乎一點也不需要;我對機場水槽使用的某種水龍頭感興趣,並且好奇你冰箱裡有多少牛奶,還有當你跟別人合租時經常發生的那些小的質問,生活中的小事兒,那是我感興趣的。」

依靠這一秘籍,他成為美國脫口秀一哥。他上台時,觀眾山呼海嘯,起立鼓掌,宛如迎接教主。他卻笑著說:「我知道起立鼓掌很煩人,因為好多人不想站起來,但周圍人都起立你還坐著,會很尷尬。」他吐槽,每次看病,朋友都會推薦醫生給他,還反覆叮囑一定要說是誰介紹來的,他就納悶,難道說了以後醫生會:咦,你是老王介紹的啊,來,我給你開點真藥。」

李誕將這樣的美式脫口秀帶到了中國最潮的國際大都市上海。

在上海,脫口秀是有生存土壤的。十年前,周立波表演的「海派清口」成為當時中國喜劇三大流派中的南方派,與郭德綱為首的北派相聲「德雲社」、趙本山為主的東北小品「本山傳媒」齊名。直到周立波赴美國生活,「海派清口」沉寂至今,新式脫口秀才有趕超之勢。

相比於李誕植根於城市話語體系的喜劇內容,德雲社和本山傳媒的話語體系則更為下沉。

周立波曾用「咖啡與大蒜」內涵他的喜劇高雅,以及郭德綱的低俗,引來後者回懟:「喝著咖啡就大蒜,秋水長天一色,好些個高雅的人噴了香水,我都能聞出人渣的味來。」

郭德綱的相聲十幾年前就火了,藉助著2000年之後網際網路的普及,他收穫了大批「鋼絲」。

郭德綱的走紅,本質是對主流相聲的顛覆。在郭德綱之前,主流相聲更多的是帶著任務說、帶著使命說,比如歌頌真善美鞭撻假醜惡。而郭德綱的相聲,作家王蒙曾評價說「信口開河」,他沒有針砭時弊,卻充滿性別的倒錯和誇張的表達,比如把女人的特徵男人化,比如總拿捧哏于謙開涮。他的相聲內容離底層老百姓更近,離市井更近,調侃人和物都極度誇張。

趙本山的紅火則更早一些。他第一次上春晚表演小品是1990年,他紅遍全國的作品《紅高粱模特隊》《拜年》《昨天今天明天》《賣拐》等,講述的內容,大多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二人轉演員出身的他,無論是作品內容還是表演風格,都離不開「農民」這個關鍵詞。

用當下的流行語來說,喜劇界中的北派和東北派都以「接地氣」打動了觀眾。

許知遠曾問李誕:「你的笑跟德雲社、趙本山的笑,跟其他的笑有不一樣嗎?」他用他慣有的柔和技巧化解了被比較的尷尬:「笑對我來說都一樣,喜劇的內核就是好笑,你用你的方式逗大家笑,那是你找到了你的觀感。我從來不去分析觀眾覺得什麼好笑,沒有意義,說得大一點,我是藝術家,藝術行業都這樣。」

作家、藝術家這樣的名頭,李誕似乎戴得很踏實。雖然現在來看,坐在領笑員席位上嘲笑王建國「諧音梗」的李誕,其實更像生意人。

今年的脫口秀大會,選手們都看到了節目的「火爆」,不只一位選手在台上表達了「今年好多人來參賽」,李誕自己在開場中也說道:「又是一年脫口秀大會,去年愁雲慘澹、風雨飄搖,今年人才濟濟。」自從去年節目出圈後,今年節目中選手們念的廣告越來越多。

今年笑果文化還入選了艾媒金榜發布的《2021年中國新經濟准獨角獸企業榜單》,在文化娛樂領域,排第二名,估值超過40億元。

李誕真的成為了娛樂圈中的一員。從2017年舉辦《吐槽大會》第一季以來,他已經參加過34檔節目,平均每年超過6檔節目。他還出版了4本書,參演了一部電視劇和一部電影。他會因為在餐廳與女性的親密舉動被推上熱搜,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名人朋友,蔡康永、馬東、羅永浩、王思聰、何炅,以及節目中邀請的多數明星嘉賓,看起來都與他關係親近。

這本身就是一個屬於一線城市年輕人的成功逆襲故事。你很難相信,這個故事會發生在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任何其他城市。

這也是屬於特定時代的故事。

俞敏洪說,「人都是時代的產物,所有得意,只是趕上好時代而已。」時間不居,時代會變,無論是趙本山、郭德綱,還是李誕,他們的走紅都是時代的產物。

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同階段,決定了大眾對喜劇內容的不同需求。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推進城市化進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城市化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文化衝突,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趙本山抓住了它,他講述的內容,總離不開農村人剛進城市、城裡人下鄉的見聞。

到千禧年,「進城」成為人們的常規動作,一部分已經先富了起來,郭德綱抓住了它。他所呈現的生活經驗,更多的是關照個人物質生活有保障後「有錢閒得」的奇特遭遇。

到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超過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這個數據在今天已經變為57.35%,城市生活,成為社會主旋律,李誕抓住了它,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拚漂泊的不易,城市文明的覺醒,成為他最擅長表達的內容。

城鎮化,讓李誕和他的脫口秀受眾們最終發生了重疊。

「這個時代真挺好的,我要是在晚清,早死了。因為我懦弱,我的脾氣、我的性格、我對人的不合作。」李誕毫不避諱自己作為時代受益者的身份。

他也毫不掩飾地表達過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逃離。

2018年,他參演了《嚮往的生活》的節目錄製,這檔節目宣揚遠離城市喧囂、回歸田園生活的態度和精神,其中,明星們居住的房子叫「蘑菇屋」,他們需要完成農活,才能回屋吃上飯。

李誕成為蘑菇屋營業5年唯一一位要提前離開的人,原因是不願意干農活,在攝影機前,他一直抱怨「幹活太累」。被黃磊安排去釣魚後,他坐在小船里說,想逃離《嚮往的生活》,因為不回去就不用面對黃老師,就不用干農活。

最後,他就真的一直呆在船上。對他而言,哪怕是隨波逐流,哪怕是一動不動,都覺得比蘑菇屋好受一點。

他把心留在了城市。

話題互動

您對脫口秀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推薦閱讀

訂閱關注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1215862_1526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