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朝鮮半島,因何變成關係複雜,一點就著的「火藥桶」?

2021-09-19     浩然文史

原標題:隋唐時期的朝鮮半島,因何變成關係複雜,一點就著的「火藥桶」?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舊文精選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三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澱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並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前言:

隋唐時期,中原王朝不斷對朝鮮半島的高麗進行征伐,而屢次征伐的背後,實際與當時的東亞國際局勢影響密不可分。這中間有怎樣錯綜複雜的局勢,跟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隋唐征伐朝鮮的歷史積澱與朝鮮

半島局勢

朝鮮半島與中國所處的東亞大陸一衣帶水,而朝鮮半島自古以來便與中國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繫。作為東亞政治圈的共同成員,中國動,朝鮮則動。在歷史時期,中國政權內部穩定時,朝鮮往往對中國中央王朝進行臣服上貢,甚至直接納入中國的版圖。中國亂,遼東朝鮮半島則成為中國百姓避難的去處之一,朝鮮的勢力往往也會趁機進擊,以求在天下大亂的局勢中分得一杯羹。

漢朝鮮四郡圖

早在武王伐紂之時,相傳就有商的移民箕子帶領著殷商移民前往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朝鮮。到了秦末天下大亂,燕人衛滿又帶著燕、趙、齊三國數萬餘人前往朝鮮,擊敗當地土著,建立了衛氏朝鮮,割據今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到了漢武帝元封三年,出兵滅衛氏朝鮮,在其轄地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稱「漢朝鮮四郡」。隨後,西漢末年大亂,高麗趁此良機建國,脫離中國控制,但其仍向東漢王朝稱臣納貢。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地歷經300餘年的大動亂,由於分裂割據時間長,中原王朝根本無暇顧及東北這一隅,只是不斷地加封高麗,以換取東北邊境的安寧,高麗趁此機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政治上,同時接受南、北朝的冊封,對於南、北朝都稱臣納貢。

東晉時期的高句麗(公元339年)

此處補充闡釋一個小問題,漢到唐(公元37年-668年),朝鮮北部這一政權稱呼到底為「高麗」還是「高句麗」,在中國的史籍中,唐以前修史書,大多稱其為高句麗,唐以後史書多稱其為「高麗」,本文討論隋唐史事,固暫稱該國為「高麗」。

隋在公元589年一統寰宇,四海歸一。朝鮮問題,尤其是高麗問題又凸顯了出來。此時的朝鮮半島,正處於高麗、新羅、百濟三國分立的局面,這三國之間互有攻伐。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國際勢力相角逐的地方,此時的三國亦是如此,三國背後都有自己的「大哥」撐腰。三國的戰爭,背後往往有著國際勢力的身影。高麗此時背後的「大哥」是突厥,草原帝國的新星;百濟背後的大哥是海上的日本,此時日本剛進入封建社會,想在東亞大陸小試牛刀;而三國中離中國大陸最遠的新羅,其背後的大哥卻是中原王朝,新羅在朝鮮半島立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抱緊「大哥」的大腿,不像其他兩國,對中原王朝陽奉陰違,新羅對於「大哥」的態度可謂是畢恭畢敬,按時朝貢覲見,以獲得中原王朝的支持。

二、隋煬帝伐高麗的動機

當今公眾由於傳統的道德評判標準和階級史觀的影響,對於隋煬帝伐高麗的評價往往持否定的態度,認為他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但如果仔細考量當時的國際形勢,我們就會理解隋煬帝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高麗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對於北方政權往往都是兩面三刀,表面上對於北朝政權心悅臣服,實際上一直同南朝政權保持密切的聯繫。高麗有意向西發展,但實力有限,而中國此時正處於南北對立的局面,便利用中國南北對立的局面,利用南朝牽制北朝。據有學者研究,江南無法產戰馬,高麗提供的戰馬是南朝獲取戰馬的主要渠道之一。如劉宋、北魏對峙期間,據《南史》記載,宋元嘉十六年,「宋文帝欲侵魏,詔璉送馬,獻八百匹」。這對於北方政權出身的隋,自然是無法忍受的。

高麗與隋關係之間最為敏感的,是高麗與突厥之間保持著同盟關係,《 隋書·突厥傳》記載:「先是,高麗私通使啟民所,啟民推誠奉國,不敢隱境外之交。是日,將高麗使人見,敕令牛弘宣旨謂之曰:『……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使人甚懼。」隋煬帝巡幸草原,到啟民可汗牙帳時,恰好碰到高麗來的使者,這無疑刺激著隋煬帝的神經。此外,高麗同隋東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勾結,高麗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對於中原王朝度都有覬覦之心,成為此時突厥之外,隋邊境最不穩定的因素。

(影視劇 隋煬帝楊廣)

隋文帝開皇18年,高麗王進攻遼西地區,文帝曾派漢王楊諒討伐,由於準備不充分,且遭遇大雨海陸軍都損失慘重,加之高麗及時妥協,以「遼東糞土臣元」(「遼東糞土臣」是高麗君主對於中原王朝的傳統自謙說法)的稱呼謝罪,避免了此次大戰,但是高麗問題仍緊扣隋王朝君主心上的弦。到了隋煬帝時期,隨著北部突厥問題的初步解決,高麗問題日益被提上了日程。

三、隋煬帝三伐高麗與國破家亡

大業八年,隋煬帝御駕親征,親率113萬大軍征伐高麗。隋煬帝徵調如此規模巨大的兵力,本來是想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震懾高麗君臣,以大兵壓境來逼迫高麗君臣投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再通過此次「軍事巡演」來警告突厥。所以,他沒有做好長遠戰爭的準備,戰略、戰術方面都缺乏事先的規劃。但是他無疑低估了高麗君臣抵抗的決心,加之朝鮮半島地區山高林密,氣候苦寒,戰事很快陷入僵局。其中最致命的,是糧草補給問題。

隋煬帝劇照

據陝西師範大學於賡哲教授研究,隋唐時期一名士兵的出征,背後需要三名民夫為他做運順糧食等後勤工作。隋煬帝此役動員了百萬民夫做後勤工作,給山東地區(今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的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所有適齡男子均被徵調服役。馬車、牛車都被充當運輸工具,由於運輸工具不夠,煬帝下令所有農用的手推車、獨輪車都需向前線運輸糧食。這無疑是拍腦門做決定,等到民夫推車到了地點,糧食早已消耗殆盡。

此次征伐表面上聲勢浩大,實則不堪一擊,百萬大軍以失敗而終,與煬帝最初的預期恰好相反,在各國使節面前丟了臉。煬帝惱羞成怒,於大業九年再次率大軍親征高麗,在即將攻破高麗之際,中原的百姓因為不堪重負,農民起義已經如火如荼,禮部尚書楊玄感也舉大旗叛亂,煬帝只好停止進攻,回兵平叛。大業十年,煬帝不顧國內風起雲湧、遍地農民義軍的局勢,貿然又發動對高麗的進攻,高麗終究是小國,長期的消耗使其無以為繼,只能投降。但實際上,煬帝一心伐高麗,不顧國內局勢的行為最終反噬掉了自己的大隋基業。

四、唐對高麗的征服與東亞秩序的建立

囊括海內的大隋僅37年因為征伐高麗的失策迅速滅亡,但是他的對手高麗卻趁隋末的農民戰爭緩了一口氣,重新發展起來。唐王朝建立之際,高麗也換了新的君主。高麗王高建武接手了他哥哥嬰陽王留下的爛攤子,因為哥哥的行為引來大軍征伐,山河殘破的前車之鑑,他謹慎地處理與唐的關係,對唐畢恭畢敬,向唐稱臣納貢。而唐天下剛定,對外也才只能採取懷柔政治進行拉攏,樂於接受高麗的做法。雙方相互配合,遼東半島相安無事數年。

(影視劇形象 唐太宗)

但貞觀16年,高麗國內發生了動亂,權臣蓋蘇文謀殺高建武,立其侄子為帝,竊取了軍政大權。他在掌權後做了一件令唐王朝無法容忍的事情,他派重臣通使日本,希望與日本聯合消滅與中原王朝關係最為密切的新羅,而此時的新羅與百濟,百濟與日本均存在著密切的同盟關係,他們的聯手不得不引起唐王朝的極大警惕。此時的新羅,面對三方勢力的進攻,面臨著亡國的危機,連忙向背後的老大哥唐朝求救。

貞觀19年,唐太宗親率10萬大軍征伐高麗,由於害怕重蹈隋伐高麗而亡的覆轍,其兵力未免過少,沒有取得征服高麗的戰果,但是此役在遼東地區獲得了大量可以提供軍士糧草的土地,唐在此設置郡縣,派兵鎮守,為日後作戰做準備。之後,唐太宗與繼任者唐高宗又接連對高麗用兵,在數十年與高麗的作戰努力下,高麗最終被龐大的唐王朝拖垮。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大將李績破高麗都城,高麗自此滅亡。

值得重視的是,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年的白江口之戰,日本大軍增援百濟,與唐軍在白江口展開戰鬥,唐軍大獲全勝。朝鮮史書《三國史記》記載「(唐軍)四戰皆克,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為丹。」至此,日本也感受到了與唐王朝之間的差距,承認唐朝在東亞的「大哥」地位,加大派遣遣唐使的力度,向中國學習,模仿唐朝建立起了律令制國家。

(水戰)

此後,新羅在唐的支持下統一了朝鮮半島,唐王朝也退出之前占領高麗的土地,而新羅無疑成為大唐的忠實附庸,與唐王朝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至於唐為何不兼并朝鮮半島,結合於賡哲教授的觀點與愚見,供諸君參考:

中國以傳統農業立國的思想決定國人的擴張僅限於農業適耕地區,朝鮮地區多山多寒,並非農業民族的理想耕作環境。此外,傳統農業時代管理遙遠的朝鮮地區要付出極大的人力與資源的消耗,而實際管理無法帶來與之相匹配的農業收益。因此,唐王朝對於這一「雞肋」的地區,樂於維持一直使之臣服的的狀態,沒有直接管轄的慾望。

文史君說:

朝鮮半島,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在東亞政治生態中扮演重要地位。而在隋唐時期,朝鮮半島上的三國的背後都要撐腰的「大哥」。而三國中最強大的,與中國地緣政治最密切的高麗,卻因為其野心,自認為背後有「大哥」撐腰,屢次挑釁中原「大哥」的忍耐度,引來隋唐兩朝接連的征伐。雖然隋因為征伐高麗政策的失當,慘遭亡國。但是唐王朝卻通過正確的戰略戰術,最終消滅掉了不安分的高麗,同時也震懾了周邊的各國,在東亞建立了以「唐」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萬國來朝,氣勢恢宏的大唐氣象也隨著高麗滅亡,在諸國紛紛來朝的景象中形成。

參考書目:

李大龍:《「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研究》,中國邊疆研究文庫。

於賡哲:《貞觀十九年唐對高麗的戰爭及其影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韓昇:《唐朝對高句麗政策論析》,海交史研究,2000年。

李德山:《唐朝對高句麗政策的形成、嬗變及其原因》,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長按二維碼讚賞支持(公眾號專用)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0814201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