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郁亮,被綁上了股價

2023-11-02     市界

原標題:萬科郁亮,被綁上了股價

掌門人的薪酬,跟公司業績高度相關,這是很多上市公司高管激勵的常規做法。然而,萬科卻玩出了新花樣,讓董事會主席郁亮和總裁祝九勝的薪酬跟萬科股價綁在了一起。

10月27日,萬科公告了一項重要的薪資調整:未來3年,萬科董事會主席和總裁的獎金,將在年度凈利潤指標之上,新增加年度股價變動作為調節係數,對比指標則是公司A股每日復權收盤價的全年平均值。

也就是說,未來三年,郁亮、總裁祝九勝的現金薪酬與公司股價變化緊密相關。一旦公司股價跌了,郁亮、祝九勝的薪酬也會受到影響。

這也不是郁亮第一次對自己的薪酬「開刀」,曾經由於主動降薪幅度過大,他還被評為2021年降幅最猛的地產掌門人,那一年,他的年薪猛降到154.7萬元,比2020年一下子少了一千多萬。

當下的地產行業,房企高管薪資「被動縮水」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

而在眼下,不僅是A股市場的股價讓郁亮發愁,自10月中旬以來,萬科多隻債券價格出現下跌,又讓這家「活下來」的混合所有制房企籠罩在烏雲之中。

大股東深鐵再次力挺

流動性危機下,房企美元債市場的劇烈波動,早已不足為奇。但少有人料到的是,這股下跌勢頭會出現在萬科的交易中。

最近兩周,萬科的境內外部分債券出現了明顯異動。

10月26日,萬科多隻境外債突發大跳水。其中,於2024年6月到期的4.2%美元債券下跌8.7美分,至75.8美分,降幅明顯。

境內債方面,10月31日, 「21萬科02」和「20萬科08」跌超17% ,引發市場疑慮。

萬科迅速做了官方說明,其於10月31日在互動平台上回復稱,「公司基本面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債券異動主要是市場情緒波動所致。」

然而,這依然沒有安撫到資本市場恐慌不安的心情。

10月31日,萬科A盤中股價下探至11.22元/股,幾乎回到2015年12月的水平。那時恰逢A股股災,萬科正在經受來自「寶能系」伺機舉牌的挑戰。

如今的考驗更是不同尋常,和此前的控制權之戰不同,如今的萬科面臨的是生死之戰。

隨著房企債務違約的名單不斷增加,投資者變得情緒恐慌,而不久前原金地集團董事長凌克的突然離任,更是讓市場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經營有了更多憂慮。

從事地產債交易的業內人士王珂對「市界」表示,「目前市場上最受衝擊就是這類混合所有制主體的企業,投資者的信心普遍缺失,不過萬科是這類主體里比較強的。」

「能看到整個地產債券市場出現了一個傳導鏈條。先是市場對混合所有制性質的擔憂,而後是金地凌克的突然辭任,加劇了市場對職業經理團隊的不信任,而後是萬科的債券價格下跌,環環相扣。」王珂說道。

類似的疑慮,也同樣縈繞在投資者心中:帶有國字頭性質的萬科,又能受到大股東多大的庇佑?關鍵時刻,萬科的一項重要人事安排,又給市場遞上了「定心丸」。

10月27日,伴隨著三季度業績報的公布,萬科對外宣布,擔任了萬科3年獨董的深鐵董事長辛傑,出任萬科董事會副主席一職。

「行業面臨挑戰之際,萬科的背後有深鐵集團,深鐵集團的背後是深圳國資,將始終不渝地全方位支持萬科的健康發展。」辛傑表示。

大股東的表態,似有要和萬科同舟共濟的決心。自入主萬科以來,大股東深鐵一直很配合,默默地當個不插手經營的財務投資者,不參與萬科的具體經營。但每逢重要的股東大會,深鐵管理層都會為萬科撐足場面。

而由深鐵委派的董事,擔任萬科董事會副主席一職,也是萬科和大股東之間早就存在的慣例了。3年前,萬科董事會副主席一職曾由前深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擔任,直至林茂德從深鐵集團退休。

對於董事會副主席空缺原因,接近萬科人士對「市界」透露,「原本是由辛傑直接從林茂德手中接任副主席一位,但由於兩方企業的流程步調不一致,副主席的交接才延期到了現在」。

如今,頂著副主席頭銜的辛傑,又再次為萬科增強了一重信用背書。他表示,「投資萬科是正確的選擇,對萬科的認同和支持不會因市場一時的波動而變化,深圳地鐵集團將長期持有萬科股權。」

這輪輿論風波之後,11月1日,萬科多隻美元債價格又出現反彈,其中,於2024年3月到期的美元債,每一美元上漲2美分,創下去年11月以來最大漲幅。

目前,萬科董事會共6位非獨立董事,深鐵方面委派共有3人,分別為辛傑、黃力平和雷江松,萬科方面有郁亮、祝九勝,另一位非獨董來自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的胡國斌。

大股東的支持,讓萬科在最關鍵的融資層面享受到不少便利,融資成本甚至低於不少國央企。今年前三季度,萬科平均融資成本從2022年的3.73%,進一步壓降到了3.64%。

針對近期外界關注的美元債問題,萬科財務長韓慧華也曾解釋稱,「萬科上半年在境外完成了150億元再融資,主動提前進行了融資置換和短債歸還,因此年內已無到期境外債務。對於明年到期的3筆美元債,萬科也已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獎金罕見和股價掛鉤

相比起大股東的默默支持,股民們對於萬科的不滿可是「寫在了臉上」。萬科一向被認為是房地產企業中職業經理人治企的標杆,但當下,萬科的股價似乎像斷了線的風箏,跌勢不止。

從2021年3月最高32.72元算起,如今萬科的股價已跌到了11.33元(10月31日收盤價)。從2023年年初至今來算,萬科股價已經跌去超4成,降至6年內新低。

(萬科A近三年股價走勢。來源/同花順)

就在10天前,一位萬科投資者在互動平台上提問,「萬科股票創6年新低了,這不僅僅是二級市場原因吧?公司會有增持或進一步回購股票,以提振股價的措施嗎?」

萬科方面回應道,「公司一直都很重視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利益,目前股價走勢與行業正處於新舊發展模式轉變以及行業面臨多種挑戰有關。」

不過,想要給虧慘了的股民們提供更多信心,必須有實際行動,郁亮率先提出要拿自己的薪酬「開刀」,到手獎金要和股價捆綁。

在變幻莫測的A股市場裡,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績效通常會和銷售、凈利潤掛鉤,但甚少和股價有直接關係。而在內房股股價走低,且行業景氣度持續下降的當下,郁亮此舉耐人尋味。

專注於上市公司研究的岑斌對「市界」表示,「一般來講,上市公司管理層績效都不會和股價掛鉤,畢竟股價影響因素太多,萬科此舉對市場的提振宣傳要大於實質性的作用」。

而回顧過往,萬科長期是A股上市公司里高管高薪酬的代表。在王石擔任董事會主席時,時常會有年薪千萬的情況。在行業景氣度不算差的2019年、2020年,郁亮稅前薪酬也都是在1200萬元以上。

從薪酬構成來看,萬科高管主要分三部分,前兩部分是固定薪酬和年度獎金,都屬於常見的薪酬組成。但對於第三部分的經濟利潤獎金制度,則是屬於萬科事業合伙人制度的特殊體現。

高峰期,萬科每年的經濟利潤獎金能達到近20億元。不過,到了最近兩年,隨著行業整體盈利空間收窄,萬科的經濟利潤獎金也出現了「不增反降」的局面。

年報顯示,2018年至2020年,萬科提取的經濟利潤獎金(EP)分別為17.4億元、19.997億元、19.05億元。但到了2021年和2022年,萬科經濟利潤獎金分別只有0.85億元和-10.63億元。

受行業影響,郁亮及萬科高管的薪資更是出現了驟降。2021、2022 年度,郁亮即時現金薪酬總額(稅前)分別為144.9萬元、393.5萬元;祝九勝的稅前報酬,也從2020年的超1100萬元,到2021年降至592.7萬元,2022年度則為582.9萬元。

如今,在加入股價變化調節機制後,郁亮、祝九勝的薪資將和股價進行捆綁。但眼下,股價低迷,並不是萬科個體面臨的問題,而是地產企業整體面臨的問題。

截至11月1日收盤,目前市值超過千億的A股房企上市公司中,萬科A以1351億的市值,成為A股地產板塊中的第一名,相比年初緊隨其後的是保利發展市值1305億、招商蛇口市值989億。

高管「荷包」普遍縮水

比起在狂降薪資方面很有魄力的郁亮,更多地產高管在這輪風暴中是戰戰兢兢的。短短三四年間,地產高管們的境遇已是天翻地覆。

行業發展高速期,地產老闆對於高管們出手向來闊綽,往往通過股權激勵、高薪等手段將職業經理人與公司利益綁定。其中,員工跟投機製作為強有力的「打雞血」手段,幫助他們迅速實現了財富積累。

曾在TOP20房企工作過的高管陳飛還記得,跟投制度最火熱的時候,正是公司上上下下員工們最有幹勁兒的時候,「當時要求營銷的所有同事都必須跟投,經理、高級經理級別的每個項目至少得投入8-10萬,大家也真的會願意投。」

跟投資金的注入,相當於給項目提供現金流支持,緩解了房企的自有資金壓力。而在市場向上期,跟投幾乎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也正是由於跟投制度的存在,對公司拿地銷售都造成了強有力的約束,「因為虧損和收益都是自己的,我們拿地時候的測算和可研,謹慎客觀了很多」,陳飛說道。

然而,形勢不由人。2021年後,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跟投「只賺不賠」不再成為常態。「當時我們做的都是大盤,首期地塊還掙錢了。但老闆算帳是按照整盤計算的,後面隨著市場下行,就賠了。」

如今,陳飛的大部分同事已經默默選擇了以6-7折的價格,把跟投的錢抵了房子,割肉離場。而這也是不少職業經理人的縮影。

由萬科開創的員工跟投制度,曾經催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房企「億萬富翁」養成計劃,被各大房企爭相效仿。

市場紅火的時候,跟投的高管們往往能達到絕大多數普通打工人難以企及的財富。但現在,房企「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高管降薪成為普遍大勢。

不僅員工跟投制度失去了最初的意義,房企高管的薪酬下滑乃至減半的企業比比皆是,其中也包含了多位曾被戲稱為"打工皇帝"的高管。

比如,碧桂園總裁莫斌2022年薪資為957.8萬元,對比2021年1.92億元年薪,降幅達95%;原金地集團董事長凌克2022年年薪481萬元,較2021年696萬元減少了215萬元。

如今,屬於房企跟投機制的黃金時代早已遠去。由於項目出現盈利困難時無法及時退出,跟投制度也不再被房企推崇,多家房企如金地集團,也在不久前宣布不再延用員工跟投計劃。

不過,萬科在項目跟投制度上並沒有完全放棄。儘管房企早已不再推崇員工跟投計劃,但萬科依然在不斷探索,並希望不斷完善之。

過去兩年,萬科不斷對項目跟投制度進行疊代,包括對跟投人員、權益比例、資金來源等細則進行調整,並宣布取消劣後機制的規定。

「市界」了解到,相較去年的版本,主要變化在進一步細化了住宅開發銷售類項目的跟投範圍,同時引入了「模擬清算」這一模式,並明確滿足「可銷售物業的最後一期已交付」等條件下方可實現跟投退出。

據萬科方面介紹,此前的跟投制度更符合即售項目的業務周期,如今伴隨行業發展階段的變化,目前新獲取項目中綜合住區項目增多,經營性資產占比增大,原有跟投制度的部分條款不再適用於新的業務發展模式。

如今,房地產行業進入縮表時期已是不爭的事實,房企老闆和高管們的壓力如影隨形。地產寒冬結束未有期,留給所有地產商的時間都已經不多,他們必須想盡辦法和債務賽跑。

(陳飛、王珂均為化名。)

作者 | 李 逗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47b0967e022bf3002180e054910a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