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九江有一個「橋兜底」的菜場,它吸引不僅是十里片區和南山公園附近的居民,很多熱衷買菜的老人會在清晨天剛亮就坐著公交車特意來這裡買菜。至於原因,有人說,這裡的菜價便宜,有人說,這裡的菜十分新鮮,有人說,這裡菜品豐富。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裡的部分菜價確實低於超市,商品也應有盡有,但是待到日上中天,中午時分,這裡休市後菜販散去留下的菜葉污水也令人印象深刻。
有人坐25站公交來買菜
這個農貿市場名叫「濂溪區後早市場」,但是這個官方認定的名字卻鮮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叫它「橋兜底」。因為這個市場位於南山公園旁的高速公路橋下,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位置。
家住香域半山的劉輝就是「橋兜底」的常客。照理香域半山小區距離這個「橋兜底」並不近,但是劉輝和妻子都喜歡來這裡買菜。「最近天熱,我們平時就在家附近買買,但是兒女們如果回來吃飯,我們就還是要提前去『橋兜底』買。」天氣涼爽的時候,老兩口早晨起來就會走路去南山公園旁的市場,路上來回也當是散步,到了市場上時間早還可以趕上餛飩攤位吃碗帶湯水的,時間晚就買點油糍、油餅吃。
像劉輝這樣的並不少,家住內衣總廠附近的馬園香,今年70多歲了,她說起「橋兜底」買菜,她露出來一些自豪,「我聽別人說那裡菜便宜,我就早上坐個102路公交車去買。」馬園香的習慣是去一趟,買回二十來斤的菜,家裡人吃個幾天,「我能提,也能走,能便宜一些是一些,算上坐公交來回的錢,還是划算的。」家裡人其實提過好幾次反對意見,讓老人就在附近的菜市場買菜,但是老人在這點上很「固執」,「那裡的菜很多別人農村人自己種的,又新鮮又好,不打藥的。」
薄利多銷受老年人青睞
馬園香口裡說的「農村人自己的種的菜」,確實在「橋兜底」存在。
據了解,這個市場分為兩部分:真正「橋兜底」正下方是賣的一些從批發市場批發來的商品蔬菜。而兩側的道路上被畫上了白線,白線內售賣的是一些自家種的蔬菜水果。
而在白線內,記者還看到,不僅有農產品,還有一些食品。從油餅、洋糖果兒、肉圓子,到餃子皮、糍粑、豆製品。這裡的攤販告訴記者,外面這些露天的攤位費十分便宜,只象徵性地收取了很少一部分,所以他們的商品可以賣得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一些。
一個正在賣馬回嶺西瓜的攤販劉老闆說,「我這裡是十塊錢9斤,外面基本上是一塊五一斤,攤下來便宜了四毛錢,一個西瓜20斤的話,就便宜了8塊錢。」老闆告訴記者,之所以這裡的菜價低,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場處於橋洞下方,屬於「廢地利用」,不用政府投入資金新建設備,同時,這裡收取的攤位費十分便宜,來買菜的人多了,自然就帶動了大家薄利多銷。有小販告訴記者,每天早上四點天還沒亮,他們就會來到這裡整理攤位,做好準備工作,「尤其是外面那些攤位,來得晚了就沒有位置了。」
記者在現場發現,來這裡買菜的幾乎看不見年輕人的身影,在「橋下」逛來逛去搜尋著心儀的「新鮮菜」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他們有的獨自一人,有的是夫妻兩結伴而來,手上往往都是大包小包。
衛生問題成隱患
這個具有「人間煙火氣」的「橋兜底」,在每天中午十一點以後迎來它的休市時間。當買菜的人群逐漸散去,攤販們開始收拾自己門前的雜物時。附近的居民卻發現這裡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地上的菜葉被踩得稀爛,有碰壞的雞蛋液粘在牆上,還有油炸食品的油污,和魚鮮的污水。
「煙火氣」不等同於「髒亂」。劉輝說,自己之所以夏天少去「橋兜底」買菜,除了天氣炎熱不願走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的氣味實在太難聞了,「附近在蓋新的商品房,等人家一入住,肯定受不了這裡的氣味,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管理,本來是挺好的一個便民設施,不要變成了城市衛生死角。」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