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家國不易,民生維艱
魏晉南北朝369年內,除公元280年西晉滅吳至290年晉武帝去世,「八王之亂」爆發前10年統一與相對和平外,其餘時間基本上可用戰火彌天、生靈塗炭來概括。頻繁的戰亂,使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恰如古諺所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一時期天災頻發,次數堪稱歷史之最。據統計,這一時期,共發生各類災害619次。其中,魏晉200年間遭災304次,平均每年1.25次。南北朝169年遭災315次,平均每年1.86次。比秦漢440年遇災375次(平均一年0.85次)、唐朝289年遇災493次(平均一年1.7次)都高得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一、氣候性災害
所謂氣候性災害,是指由於水、旱、風、雨、雪、霜、雹等自然氣候引發的災害,如旱災、澇災、風災、雪災等。
旱災,或夾雜著蝗災的旱災,往往引發農作物歉收,導致糧價飛漲,食物匱乏,因此出現人們飢餒甚至是餓斃、人相食現象的發生。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的四月至七月,三輔地區爆發嚴重旱災。由於此時正是農作物成長的關鍵時節,嚴重旱災導致大量農作物枯萎,顆粒無收。由此引發糧價暴漲: 「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們沒食物充飢,大量餓死,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人們還沒從這次旱災中喘過氣來,第二年的四月,夾雜著蝗災的特大旱災又接踵而至, 「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別說普通百姓紛紛餓斃,即便是王公卿相,也難免餓餒之苦: 「蝗蟲起,歲旱無谷,從官食棗菜。……糧食盡。……尚書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大旱之後,赤地千里
有時,往往出現幾個季節連續大旱的現象。嘉禾五年(236年),孫吳爆發旱災,從頭年秋一直持續到次年夏,這對缺水少雨地區的人畜飲用、作物用水,必然造成極大困難。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黃河、長江流域爆發的一次嚴重早災,竟導致 「河、洛、江、漢皆可涉」的地步。曾波濤洶湧,「捲起千堆雪」的長江水、黃河水,竟因乾旱而乾涸!旱情之重,可見一斑。
洪水泛濫引發的水災,也時時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八月, 「大雨霖三十餘日,伊、洛、河、漢皆溢,歲以凶飢」。景初元年(237年)九月, 「淫雨,冀、充、徐、豫四州水出,沒溺殺人,漂失財產」。北魏世宗景明元年(500年)七月,今山東、江蘇、河南等省區相繼爆發水災, 「平隰一丈五尺,民居全者十四五」。
洪水過處,澤國一片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風災的記載雖不算很多,但 「髮屋折樹木,昏塵蔽天」、「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發木揚沙」等記載,還是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看似不起眼但危害絲毫不亞於水火的氣候性災害。北魏時期,還出現了較明顯的沙塵暴天氣。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十一月的一天, 「土霧竟天,六日不開」,顯示今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已遭嚴重破壞的嚴峻局面。
氣象學研究表明,從漢魏之際開始,中國又逐漸進入寒冷期。黃初六年(225年)十月,魏文帝到廣陵(今江蘇淮陰西南),「是歲大寒,水(淮河)道冰,舟不得入江」,冬季河水結冰本是自然現象,後世氣象史學者之所以高度重視此記載,是因為它是淮河歷史上第一次結冰的記錄,表明這一時期氣候異常寒冷。此後,氣溫持續下降,至西晉統一10年後達到極低點,霜、雪、雹災頻發。10年間,發生大雪災5次,因霜寒而凍傷莊稼17次。
雪災降臨,萬里冰封
二、地質性災害
所謂地質性災害,是指地理環境在地質作用的長期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有的變化表現異常強烈,甚至會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如地震、山崩、地陷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地質性災害頻發,給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據《三國志》《晉書》等記載,三國時,地震主要集中爆發於曹魏京城洛陽(2次)、南安郡(3次)、江東地區(3次)。
西晉時,震區幾乎遍及全國。從京城洛陽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包括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到當時較為偏遠的江南、四川、雲南、福建、甘肅等地,都有地震發生的記錄。地震爆發時,往往會引發山體滑坡、地面下陷、泥石流、水災等次生災害發生,使僥倖逃過震災的災民再次蒙受不可預測的巨大損失。
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512年),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區發生強震, 「地震陷裂,山崩泉涌」,造成5310人死亡,2722人受傷。其中,今山西忻州市西北的地震餘震不斷,竟斷斷續續持續到延昌三年(514年)。這也是史書有載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嚴重的一次震災。
地震過後,家園盡毀
三、生物、微生物災害
所謂生物、微生物災害,是指由於鼠、蝗、螟,或病毒、細菌等生物、微生物引發的災害。史書記載,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六月,大蝗。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五月, 大蝗,包括今河北、陝西、河南、四川等廣大地區, 「草木、牛馬毛鬣皆盡」。
對魏晉南北朝人而言,肉眼可見的生物災害,有時還可躲、可控、可滅,但在顯微鏡未問世前,微生物學未出現前,一些肉眼不可見的致命性病毒、細菌的傳染、流行,會給人類造成更嚴重的危害。2020年,一場不期而遇的新冠病毒肆虐,尚且給醫學科技已高度發達的全球帶來巨大災難,更遑論是科技尚較落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文獻頻頻出現的「疫」「大疫」,對時人而言往往意味著一場場生死浩劫。其中,尤以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肆虐於中原地區的大疫最為典型。這場瘟疫造成 「家家有強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舉族而喪」的慘烈惡果。肆虐的病毒不辨賢愚,不分貴賤,實施無差別攻擊,不僅大量平民百姓罹難死亡,即便王公貴族、名士達人也難以倖免,在建安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建安七子」中的陳琳、王粲、徐幹、應瑒、劉楨五人,竟陸續歿於此次大疫,令人扼腕痛惜。
大疫流行,人心惶惶
文史君說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生靈塗炭,而水、旱、蟲、風、雹、雪、震、疫等自然災害此起彼伏,幾無寧日。作為中華民族文明主要發祥地的黃河流域,曾人畜興旺、生機勃勃,但在天災人禍交相頻襲下,一度幾乎變成煙火斷絕、荒涼無人的鬼域。從公元190年到220年的30年間,「萬姓流散,死亡略盡」。以至史官哀嘆,大魏所轄十州之地的戶口數,竟「不如往者一州之民」。曹操更是在《蒿里行》詩中略帶誇張地描述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痛哉!魏晉南北朝時期天災人禍交相頻侵下,我中華先民,民生竟如此多艱!壯哉!我中華先民,不畏艱辛,一次次從災禍的廢墟上昂首挺起,胼手胝足,重建家園。奮鬥不息,繁衍不止,締造了中華文明傳承不絕的人間奇蹟!
參考文獻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書店,1984年。
陳高墉等:《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上海書店,1986年。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資料編纂組編:《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農業出版社,1988年。
張波 等:《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王亞利:《魏晉南北朝災害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1911151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