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領先,就不擴產」的隆基,不會賭一種技術路線|甲子光年

2023-10-12     甲子光年

原標題:「不領先,就不擴產」的隆基,不會賭一種技術路線|甲子光年

阻止人類科技文明進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技術同質化。

作者|王欣

編輯|王博

跌了一年多的光伏板塊,近期被行業頭部企業的技術路線之爭炸得波瀾迭起。

一個月前,「光伏茅」——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在2023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突然宣布:接下來的5至6年,BC類電池會是晶矽電池的絕對主流,隆基大量產品都會走向BC技術路線。

就在隆基綠能發布半年報一周之後,晶科能源對未來押注的技術路線明確發聲。晶科能源CTO金浩表示,BC技術工藝步驟非常複雜,降本比較困難,未來三到五年TOPCon依然是行業主流,將占據50%以上市場。

BC技術還是TOPCon技術?

BC技術(背接觸電池技術),是一種將PN結和金屬接觸都設於太陽能電池背面的光伏電池技術,與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HJT(異質結)一起,並稱為光伏電池三大技術路線。

BC技術(背接觸電池技術),是一種將PN結和金屬接觸都設於太陽能電池背面的光伏電池技術,與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HJT(異質結)一起,並稱為光伏電池三大技術路線。

如果把太陽能電池比作是向日葵,相關技術會更好理解。以往,種向日葵需要在田地表面挖出疏水溝渠(柵線)便於灌溉,但是這會占用土地的面積,有效耕種面積就會減少,從而減產;而現在,BC技術相當於把疏水溝渠換成管道,埋在地表之下,既能灌溉土地,又能擁有更多的耕地面積,種出更多向日葵,產生更多經濟效益。過去想在土地下面鋪設輸水管道,成本很高,難度很大;而現在開發出了新的技術和工藝,可以降低成本。

10月8日,隆基綠能在分布式新品發布會上發布了隆基分布式Hi-MO X6防積灰高效光伏組件,這款組件採用了隆基自研的HPBC技術(結合了TOPCon及IBC技術)。

當天,隆基綠能還舉行了媒體溝通會,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之爭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

但是,當隆基綠能產品與解決方案中心總裁呂遠同時拿著BC電池和TOPCon電池比對著兩者各自特點,出現在現場時,在座的媒體人還是有些驚訝。

過去,行業拋出的最多拷問便是:單晶還是多晶,P型還是N型?光伏行業技術路線之爭存在了多年,技術更迭帶來了新舊龍頭的交替和行業起伏。某種程度上來說,技術只是時代下的產物。對此,呂遠感受很深,他說:「技術之爭、尺寸之爭、厚度之爭、背板之爭,在每一年的答案都不同,嘈雜的聲音聽太多了。」

在他看來,阻止人類科技文明進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同質化,很多問題不是只有一個答案。只有百花齊放,用不同的技術路線不斷地從各種角度去滿足客戶需求,提升企業的商業價值,才是對社會進步最有利的。

在光伏產能過剩的時代,成本、效率是隆基更願意談的,「不領先,就不擴產」是隆基一直以來對內的經營理念和軍規。

在媒體溝通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文忠則直接預測:BC、TOPCon、HJT會成為三分天下的局面。

這也讓本次溝通會有了「隆中對」的意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預測?

以下是「甲子光年」在媒體溝通會上與呂遠、沈文忠的對話實錄,經整理刪改發布。

1.選擇BC,但不是僅有BC

問:怎麼看待隆基分布式市場的產品戰略,接下來像TOPCon、HPBC等技術,哪些技術會成為分布式光伏市場主流?

呂遠:今年年初隆基做了一個很大的戰略決策,我們把整個的業務團隊從原來的全球分成了兩個BC,分別是集中式BC和分布式BC。其實這個戰略就導致了我們整個組織以及資源的一個大變化。

為什麼隆基要這樣做,就是已經洞察到分布式和集中式市場逐步分化。第一個表現是2022年全球範圍內分布式的市場份額超過集中式,集中式由於它的土地限制和區域輸電的問題,可能有一定的限制。分布式的市場我們會從原來的一盤棋的角度單獨拿出來一個團隊來做。

問:為什麼隆基選擇BC路線?隆基目前在BC和TOPCon分別投入的比例是多少?

呂遠:我們現在要全面走BC路線,同時也要主動去擁抱市場上一些新的高效電池路線,比如TOPCon和HJT。

我了解到,主流廠家都在做BC,只不過從目前產能的預投的情況來看,TOPCon的比例更高。我們認為到2025年,BC的市場份額會從目前1%至3%,過渡到10%至15%。當然除了隆基自己,還要看一下現在市場上其他競爭夥伴,他們下一步會採用什麼產品策略。

問:業內現在對於布局BC有共識嗎,存在哪些爭議?

呂遠:隆基創始人都有物理學背景,他們遵循的是第一性原理,不會說因為外界對技術不同發聲,或者哪項技術陣營龐大就走向哪一邊。目前來說,我個人不認為現在行業已經形成廣泛的共識。

光伏行業圍繞尺寸、原材料光伏板替換而產生的爭議聲音太多了,沒有辦法避免,我們會繼續沿著戰略團隊方向去走,會保持和競爭對手、行業夥伴一起探討的心態。

問:5年前,隆基就已考慮布局BC電池,當時的思路和構想是什麼?怎麼突然有靈感要做這件事情?

呂遠:隆基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不會賭一種技術路線。非常坦誠地講,所有的技術路線我們其實都在逐步開發。5年前,最早布局BC技術的是SunPower,但唯一的問題是,它沒有規模量產化,成本和製作工藝也沒有辦法達到非常好的推動狀態,因此沒有廣泛推廣。

5年前我還沒加入隆基,我不知道當時公司是否篤定這條技術路線一定會成功。但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在開發的過程當中,最終是以客戶的收益來衡量我們這款產品有沒有價值。

問:為什麼會選擇在當下時間節點發聲做BC技術路線?

呂遠:在時間節點的選擇上,我們得去評判技術良率能不能達到可量產的標準。技術是否可實現,實現的經濟性到底怎樣,是否可持續,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達到了技術一定的成熟度,並通過量產關之後,我們就可以確定選擇哪條路線。

很多技術,它在實驗室里跑出的數據是沒有辦法來代表它量產的效率,只有通過真正的量產實驗並且在客戶端去驗證、使用,得到客戶反饋才行。

實際上我們算了一下,BC相較上一代產品PERC的發電量會高10%以上,這就是明確的客戶收益。同時,我們也在電站里和TOPCon技術進行了一個對比,我們依然有3%以上的發電收益。

問:市場很關心BC電池成本,未來會下降嗎?

呂遠:BC是很難,公眾理解也難,但為什麼還要做。現在我可以給明確的回覆是,最終肯定是要把成本降下來。

我們提出「三提一降」:第一,提升轉化效率;第二,提升產能,我們已經布局了30GW的產能,到今年年底會全面達產,產能上去,量大了成本就可控;第三,提升良率,我們的製成工藝和技術很困難,實話實說,在前期剛開始運行的時候,我們的良率並不樂觀。我相信所有的新技術都是一樣的,我們當時並沒有很沮喪。現在我們的良率已經達到95%,對比我們最擅長做的老一代PERC技術99%的良率來看,我相信還有一定的空間。這三個數值的上升就意味著成本的下降。從產品的角度來講,我們會持續這樣做下去。

問:不僅隆基,還有很多公司,比如愛旭股份憑藉ABC電池在深耕歐洲高端分布式市場,您怎麼看待BC相較ABC的競爭優勢?

呂遠:客觀來講,BC從技術上來看是一個通用的平台型技術。只談技術的話,各自有各自的優勢,隆基可能會更擅長產業規模。當然我們希望,光伏行業任何的競爭對手,都能夠把自己技術做好。

2.BC、TOPCon、HJT主流技術不應只有一種

問:目前來看光伏行業還是存在技術之爭,怎麼看待不同技術的優劣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沈文忠:BC技術門檻很高,如果沒有一定的研發能力,一家企業是不敢跨界做BC技術,即便是行業老兵。如果想要做好,還是要慢慢將技術平移化,常規化。現在市場上爭論很多,跟技術有關係,跟企業投資決策,老闆判斷都有很大關係。

過去行業中,我們講主流的產品可能只有一種。那麼現在,不管是BC,還是TOPCon、HJT,市場都會去進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應用場景可能有不同選擇,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只有一種主流產品,主流產品可能會有兩到三種,應用在不同場景

比如說分布式的,那可能要追求高效、美觀;地面電站,可能追求一些雙命令、高發電量;那有些更高端的,可能會是HJT技術主導。在未來比較理想的情況下,BC、TOPCon、HJT會成為三分天下的局面,不同客戶會有不同選擇。當然技術性價比很關鍵,但每個技術都是主流。

呂遠:技術之爭、尺寸之爭、厚度之爭、背板之爭,在每一年的答案都不同。站在科技的角度來講,我真心希望不要技術占據主流,這會導致價格戰百花齊放是最好的,不同技術路線滿足不同客戶需求,也可提升企業的商業價值光伏行業從來不缺各種爭議,但我認為光伏行業已經過了競爭對手彼此攻擊的時期。

問:今年BC電池產量如何,隆基核心市場在哪裡?

呂遠:從年初到現在,隆基一直都在產能布局和爬坡當中,今年隆基的BC總產量在10GW到12GW之間。從市場角度來講,歐洲依然是我們全球最核心的市場之一。除了歐洲以外,中國區域是我們第二大市場。

問:怎麼看待中國的BC技術快速實現了突破?

呂遠:從始至終,我們不擔心光伏行業的競爭,也不擔心誰是主流,所有頭部企業之間的競爭都是促進這個行業快速往前走的很重要的力量。我了解到國外一些地區,他們自身還沒有能力現去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條,因為涉及了大量的人員問題。目前來看,全球所有的光伏專業人員,70%-80%都在中國,這是讓我欣慰的。

(封面圖來源:pexels)

END.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進入「甲子光年」官網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13fbe2bd02010f233386764e7783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