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毀於鉛中毒?關於羅馬滅亡的六種觀點,你同意哪個?

2021-07-27     浩然文史

原標題:羅馬帝國毀於鉛中毒?關於羅馬滅亡的六種觀點,你同意哪個?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兩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澱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並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羅馬帝國的鼎盛與強勢是盡人皆知的,若問及創造了千秋霸業的羅馬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衰亡過程,卻是十分的耐人尋味。對羅馬帝國隕落原因的討論歷來莫衷一是、眾說紛紜。「經濟停滯不前、社會混亂失序「,這樣的羅馬您熟悉嗎?不妨跟著文史君來一探究竟。

一、羅馬帝國的輝煌歷史

眾所周知,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古代史中最令人驕傲的鼎盛時代。提起羅馬二字,我們便不由得想像出一句形容羅馬帝國強盛的話——「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準確地表述了羅馬的交通便利和顯著的地理優勢。更顯明了帝國時代的羅馬,是具有「四方輻輳、萬國來朝「般的權威地位的。也就是說,周圍的小國都要像眾星拱月般地朝向西方的這位霸主拜服垂首。

跨越三洲的羅馬帝國

拉丁羅馬文化是中古歐洲文明的前身,其本身更是上承希臘文明、同時又是開拓了中世紀文明的「承上啟下的集大成者」。羅馬建築的樣式直到今天還是世界藝術史上值得人們大加稱道的經典:羅馬柱、凱旋門、公共浴池與噴泉、斗獸場和各類競技場館等等,包括發展了的具有羅馬樣式的基督教堂,都是這些人為世界留下的寶貴遺產。羅馬人所培育的注重實踐的思維、務實樸素的重農意識、注重道德修養和修辭辯論的人文風采,均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文明世界。

恢弘壯觀的羅馬斗獸場

奢侈華麗的宮廷氛圍,君臨天下的豪情萬丈,這一切都是羅馬帝國向世界炫耀其鼎盛威柄的慣用伎倆。但隨著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羅馬人在持續的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吸收的不再僅僅是蠻族世界的人丁田產、馬匹房屋。羅馬人在愈發的富足強盛的同時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墮落和貪婪:不事農業、「視財富如膏腴,惡窮陋勝寇讎」、貴族縱情宴樂,平民不斷暴動、軍隊發動政變和遙控朝政等等一系列的內部變化,同樣在不停地腐蝕著羅馬人的帝國大廈。

羅馬式的建築和噴泉

二、是什麼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亡與敗落

研究羅馬衰亡的過程和原因向來是史學界的熱點問題,歷史中有不少賢達願意在這等疑題上潑灑筆墨。曾有不少人把羅馬的衰亡歸結於蠻族入侵的直接影響。誠然,三世紀以來,日益增強了的席捲了歐亞大陸的「民族大遷徙」運動當然是羅馬帝國大廈傾倒的一大因素,但其並非是羅馬帝國隕落的全部緣由。歷來如此,戰爭因素在所有的歷史因素中因為暴露點相對突出,其戰事的公開性、衝突的劇烈性、結局的慘烈性,使得人們更傾向於將這種呈現在表層的事實放在解決問題與描述問題的中心來看。

不斷爆發內部戰爭的混亂時代

那麼,除了這一例直接性的事件之外,人們還能夠總結出怎麼樣的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來呢?

第一例,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方法來分析。馬克思對奴隸社會的滅亡做過總結。持有唯物史觀的學者通常認為:認為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已經到達了最大的極限,奴隸的來源早已枯竭,奴隸數量的大幅度的減少,使其價格出現了增長。

這個時候羅馬帝國的奴隸生產已經趨於衰落,購買奴隸已經不再是有效率的事情。這個時期的奴隸社會不得不面臨著內外部的雙重壓力,沒辦法繼續創造新的財富,沒有辦法解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社會秩序轟然倒塌對於羅馬來講僅僅成為了時間問題。

古代羅馬的市民與奴隸們

第二例,可以從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的描述中推敲。孟德斯鳩與古羅馬的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很相似,他操持著一套獨特的看待羅馬帝國衰亡的觀點。他認為:羅馬帝國的興起是因為羅馬人的部落傳統中擁有優秀的注重實務、重視耕種的農業傳統發揮了貢獻、而且羅馬人的民主傳統、居民風俗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但是後期的羅馬帝國因為不斷與異族人接觸,僱傭蠻族兵將,征服異域領地的同時也沾染了異族人的不良文化,因此羅馬的民風變得粗狂和下流了起來,人與人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追求,因此社會便不斷產生爭執與紛亂,直到滅亡。

孟德斯鳩側面像

第三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將羅馬帝國的開端、發育、鼎盛、衰退、滅亡均一一地向讀者們陳述的十分清楚。吉本一針見血的指出,三世紀開端伊始,羅馬帝國就已經開始發生了全面的經濟和政治上的巨大危機。農業凋敝、城市衰敗、官僚貪腐、宮廷奢用、市場混亂、國家經費開支十分巨大。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帝國不惜代價強行徵稅、發行劣質貨幣,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這個時候,恰恰又由於羅馬帝國東部防守廢弛,高盧地區隸農起義頻頻,西西里人民的抗爭此起彼伏,整個國家就像一個混亂世界的縮影。

然而,吉本最終將羅馬衰敗的最主要原因歸結為「基督教對帝國世界的衝擊」,這樣的評判是並不準確的。東羅馬世界採納基督教之後,宗教與政治的結合變得比西羅馬更加緊密。在此期間,拜占庭人第一次沿著黑海商路直通東歐,打通了小亞與歐洲腹地的商業聯繫。在教會對民眾的凝聚力越來越深入廣泛的同時,東羅馬帝國成功地抵禦了來自中歐草原與東方的入侵者,保護了希臘羅馬文明的火種。

西羅馬對於基督教的吸納是與東羅馬帝國不一致的。三世紀初期,其時的西羅馬帝國的官方思維仍然限制於祭拜傳統的神靈,在基督信仰者的隊伍愈發興旺的同時,羅馬的皇帝們仍舊數度利用各種方式絞殺基督徒,這說明西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在基督教開始興旺的兩個世紀裡,是並不願意與上帝的子民合流合作的。基督教的發育,在東西羅馬起到了不一樣的作用,如此便談不上基督教是使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性事件這一說法了。

古羅馬人在哀悼親人的離世

第四例,日本學者高坂正堯的大作《文明衰亡論》中的第一部分「巨大帝國羅馬」,即是專列出來論述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高坂正堯將其首要因素仍歸結於羅馬人美德的缺失:他認為羅馬人將「敬神」當做了「迷信」和「盲目崇拜」,結果失去了對社會秩序的控制。「羅馬人將外族人的壞習慣都學到了自己身上」,說謊言、酗酒、欺詐等等壞行為將羅馬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正在飲水的羅馬公民

他還認為羅馬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大眾社會問題,即羅馬市民與基本公民的生活紊亂問題。社會道德的淪喪和男女關係的混亂,導致了羅馬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進而導致羅馬人民中的自由民階層大大減少。最後,羅馬帝國的大廈因為根基被腐蝕而轟然倒塌。

文史君說:

此外,在1969一批考古隊員於英國南部挖出羅馬士兵的一處墓葬之後,發現其骨頭中的含鉛量竟然超出了正常人類的80倍多。於是,最近的時代里還出現了一種使羅馬滅亡的說法,即鉛中毒說。經過半個世紀對義大利遺址和歐洲各處羅馬遺址的考察,發現羅馬人的地下供水系統是用含鉛的管道鑄成,甚至羅馬人還用鉛杯飲水,用鉛粉化妝,用鉛鍋煮食。在考古學日益發達的今天,這種令人意外的歷史解釋也愈發地受到了我們的承認與尊重。

參考文獻:

1、張純明:《試論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鄭州大學學報》,1964年第4期。

2、楊燕:《社會風尚的淪喪與羅馬帝國的滅亡》,《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9747661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