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山》見證大山裡的淳樸愛情,這部電影畫面太唯美了!

2022-08-17     旅遊交流王

原標題:《旮旯山》見證大山裡的淳樸愛情,這部電影畫面太唯美了!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電影主題。

我們看過青澀的校園言情,也見過物慾橫流下的都市愛情,而無論那一種形式的愛戀,打動我們的是那一份份真情的流露,是兩個靈魂的相互廝守,是兩顆心的彼此惦念。

這一次陳一錯導演用淳樸的鏡頭記錄下了一個發生在貴重本土的鄉村愛情故事——《旮旯山》。

大山裡的原生態生活,鄉音里的纏綿情話,帶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動。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的解放初期。

大山裡的人們生活雖然清貧,但是鄉親們十分和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平靜地過著。

影片中的男主角友生是個熱心腸的小伙子,經常幫助鄉里鄉親的日常生活,今天給李大嫂砍柴,明天給趙大媽挑水,村民們都誇獎他是個懂事的實在娃。

而友生幫助得最多的是村裡的這一戶人家——這家人只剩下了父女倆相依為命,女兒名叫椿兒,是一個啞女,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不幸去世了,而父親又患上了漏腸病,不能幹重活,因此家裡的擔子就落在了椿兒的肩上。

每天都要去山上摘菜,還要洗衣做飯,這些事情友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很多時候都回來椿兒的家裡幫忙,兩個人也漸漸熟絡了起來。

椿兒也非常感激友生的幫助,日子一長,兩個人彼此的心中都產生了一絲微妙的情愫,這些淳樸的美好深深地藏在這一對鄉村男女的心裡,生根發芽。

有時兩人在地里幹活,友生會特意的摘一枝紅果子,送到椿兒的面前,兩個人就放下手裡的農活,坐在田壟上,一邊摘著紅果子吃,一邊相視而笑。

椿兒長著一副俊秀的臉,雖然還蒙著一層鄉村女青年特有的泥土氣息,但是每每看到友生對她的好,椿兒都會笑地很甜,這樣的日子在大山里一天天地過去,兩個人的感情也在田間地頭、灶旁爐邊越來越親昵。

在旁人看來,友生和椿兒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不尋常,有一次椿兒和鄰家的女孩子一起砍柴,歇腳的時候女孩還問椿兒:「我看友生總是去你家幫忙,他是不是看上你咯?」

問完這話,椿兒就不好意思地轉過頭去羞澀地笑了,順著小路小跑回家。

那種懵懂的少女情懷躍然螢屏之上,毫無疑問,椿兒的內心裡也是愛著友生的,友生在磨刀的時候,椿兒看他結實的胳膊;友生在劈柴的時候,椿兒看他流下汗水的臉頰;

友生是一個外鄉人,來到這個山村的時間不長,但是他所做的這些,鄉親們都十分感激,絲毫沒有排斥過這個外來人,大媽還會給友生做麵條吃,友生也很知足,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幫各種忙,用他的話說,自己一個人生活就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為了表達感激,椿兒做了好吃的飯菜去田裡給友生送飯,友生高興地不得了,哪怕是略顯清淡的煮蘿蔔,他都咯吱咯吱吃得很香,椿兒的眉眼之間也都是滿滿的愛意。

終於,生活的壓力使得友生決定離開大山,去外地打工,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一份來錢快的工作臨走之前,兩人執手相看淚眼,友生只留下了一句「在家等我,我很快就回來」便踏上了打工之路,椿兒自他走後就陷入了平淡的日子中,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就這樣,她獨自守候在這座大山之間的小山村裡,照顧患病的父親,忙活日常的各種農活。

一句話,一個不知歸期的等候,這樣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了這座山村裡。

相比當下人們浮躁的愛情觀,影片的節奏緩慢而淳樸,那種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男女愛情就像大自然的味道,讓人嚮往,讓人敬畏,這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廝守。

值得表揚的是,電影的配樂十分考究,把許多鄉土氣息濃重的鏡頭配上了鋼琴和提琴這樣的西洋樂器,使得基調變得唯美精緻。

在一些特寫鏡頭的使用上,電影也顯現出了獨到之處,對樸實的炊具的特寫,對那些農具的刻畫,讓這種樸實的感覺以一種震撼的效果呈現在人們眼前。大山的饋贈是豐厚的,但山裡的愛情也是碩果纍纍的,那句等我回來也像這大山一樣,是椿兒內心最踏實的東西,那棵紅果子樹就是他們淳樸愛情的最好見證。

很多時候,一句承諾總是遙遙無期的。

尤其是在這個沒有多少人相信愛情的年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7ffd5551d98be989bc39896dc6a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