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之後的又一場豪賭,開始了!

2023-06-17     功夫財經

作者:熊志

汽車興,則百業興;產業興,則城市興。

汽車產業,一向是各大城市角逐的戰場。燃油車時代的傳統汽車城,有北上廣,也有重慶、武漢、長春、十堰等;到新能源時代,整車製造、動力電池產業,又催生出一批新貴,比如合肥、西安,比如宜賓……

強大的經濟效應,讓地方對汽車產業,往往有著極度的饑渴。但在造車焦慮的驅動下,地方豪賭汽車產業,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接下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勝劣汰的出清階段,那些豪賭失敗的城市,可能要做好產業暴雷的打算了。

01

汽車產業,被稱作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它是現代工業技術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在就業、利稅、產業帶動等方面,它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一輛整車上,兩三萬個零部件,不僅養活了大大小小的整車製造企業,還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大規模集聚。

有數據顯示,汽車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已經達到了15%。

近二十年來,汽車消費大發展,催生出不少以之為產業支柱的城市。我們可以發現,那些位居頭部的經濟大城,產業端和消費端都比較發達,並且擁有代表性的車企品牌。

比如北京有奔馳中國總部,有曾多年蟬聯純電動汽車市場銷量第一的北汽新能源;上海有特斯拉工廠,是首家在華獨資建廠外資車企;廣州有廣汽,還有新能源品牌小鵬汽車;深圳也有比亞迪。

汽車產業對一座城市而言,到底有多重要?我們還可以參考重慶的案例。

重慶曾長期位居經濟增長的第一方陣,靠的就是汽車、電子等製造業,汽車產量幾度位居全國第一。

2018年重慶經濟突然失速,同比增長6.0%,低於全國平均,這種斷崖式暴跌背後,正是汽車產業的大滑坡,汽車產量從之前的300萬輛,跌到了205萬輛,被廣東等地一下子反超。

這兩年來,重慶從失速的陣痛中逐漸走出,汽車產量有所回溫。汽車產業的分量可見一斑。

隨著燃油車向新能源車時代過渡,押注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實現逆風翻盤的城市,也湧現出不少。除了特斯拉之於上海外,最典型的莫過於合肥。

2019年,在蔚萊的生死存亡之際,合肥政府牽頭出資70億招引,幫蔚萊挺過了至暗時刻。這場豪賭,讓合肥成功挺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第一方陣,它還被稱為是最牛風投城市,一時間吸睛無數。

汽車產業的發展史,少不了地方政府的身影。合肥的故事,則成了誘人的產業樣本。

02

在GDP和就業的指揮棒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幾乎都想複製上海、合肥的成功,為此它們不惜給錢、給地,甚至通過城投親自下場投資,把政策優惠拉滿。

比如為了爭取到特斯拉第二工廠,廣州、深圳、重慶等十多個城市,都先後伸出橄欖枝,當然最後都事與願違,特斯拉的新儲能工廠,還是選在了曾給出巨額優惠的上海。

對汽車產業的支持,不僅體現在生產側,也體現在消費側。比如比亞迪的崛起,離不開深圳官方的推動,目前深圳的公交、計程車,早都實現了電動化,這給比亞迪帶來了巨大市場。

然而,汽車產業是重資產行業,對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的要求很高,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資格成為汽車城。

為了能擠上牌桌,那些基礎相對更差的中小城市,只能含淚將目光從明星車企上挪開,轉向那些不知名的中小品牌,儘管這類品牌投資風險高、財務更危險、存貨難度更大。

今天有關的汽車城故事,更多是大城市和明星車企的組合,但事實上,產業暗戰之下,中小城市和中小品牌聯手的造成夢,同樣有著各種奇幻甚至瘋狂的故事。

2019年,因為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江西被國家發改委點名批評。而在此之前,江西各地已經引進了近20個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

如2018年發布的大乘汽車,生產基地在江西撫州,儘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終還是只經營了不到兩年,就黯然退場了。

敢於豪賭的還有湖北黃岡。「下周回國」的賈躍亭,之前曾和珠海出過一段緋聞,當然最後無疾而終。而今年年初,賈躍亭再次宣布,他的法拉第未來和黃岡達成了「不具約束力的合作框架協議」。

對於這次合作,儘管黃岡方面低調處理,沒有大張旗鼓宣傳,但多次失信的賈躍亭,也將黃岡的造車野心暴露無遺。

撫州、黃岡的造車焦慮,可能是很多中小城市的縮影:不想錯過汽車產業的紅利,但留給它們挑挑揀揀的機會確實不多,想上牌桌,唯一能做的只有激進豪賭,放手一搏。

03

中小城市的造成夢,並不總是失敗。新能源汽車本身就是彎道超車的產業,做不了整車,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也足以養活一些城市。

比如,亞洲鋰都的江西宜春。再比如像四川宜賓。

2019年寧德時代落戶,投資一百億,宜賓的動力電池產業,迎來跨越式發展,在帶動經濟增長之餘,也吸引了人口流入——近兩年,宜賓成為為中西部數不多人口持續凈流入的城市。

不過,宜賓的故事再勵志,恐怕很難輕易複製。

這幾年來,雖然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在大家紛紛入局的同時,已經先後有各類城市玩家敗下陣來。

那篇《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點贊!》的報道,想必很多人依舊記憶猶新。青年汽車創始人龐青年,用他那張靈巧的嘴,靠著「水氫新能源」的概念,成功的忽悠到了南陽市政府的大筆投資。

這個投資失敗的故事,在今天也成了地方造車遊戲的一個經典笑談。

就在前不久,山東雷丁汽車申請破產。造不了電動車,那就造「老頭樂」,然而這場曲線造車的遊戲,最終也鬧得一地雞毛,甚至還出現創始人李國欣實名舉報山東昌樂縣縣委書記的詭異場面。

在新能源的萬億賽場上,這樣的魔幻故事以前有,現在有,以後還會有很多。

按照數據估算,今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達到可觀的36%。同時也不得不提醒,這兩年新能源汽車品牌陸續出現的死亡,只是一個開始。

汽車是極度講求規模效應的產業,市場再大,也不可能容得下那麼多品牌。至少在整車製造層面,未來一定會是少數明星車企的遊戲,少數大城市的遊戲。

留給那些中小城市的時間窗口,已經不多了。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有些地方激進的,甚至脫離產業實際的造車競賽,最終會留下什麼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7823dcd637b759bfc7b30c9f00e8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