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沒有人像影城從業者對這個暑期檔如此的期待,回看2021年上半年,雖然元旦、春節、清明、五一檔的票房破了記錄,但是整個上半年的票房大盤依舊很難稱得上出色,這對於影院經營來說無疑也意味著壓力。
在這樣的前提下,於7月正式啟幕的暑期檔自然被寄託了更多厚望。眼下,7月已經過半,如《1921》《革命者》《中國醫生》等影片也接連上映,接下來還有多部青春片、動畫電影等即將上映,那麼,影城經營者們如何看待這個暑期檔呢?
「非常之難。」一位多年影院端從業者對拍sir淡淡的說出這句話。
在一個商業電影作為主導的電影市場,當主要觀眾已經被「偏娛樂化」的電影洗禮和感染。一旦缺少新鮮感和純粹的商業片,驅動票房前進的動力便會減少,可能是今年暑期檔內影城遇到的一個問題。
從理論上來看,現階段電影院仍舊很難對上映的內容提出自己想法和建議,影城經理甚至逐漸缺少對排片的主導權,儘管在其他檔期或多或少也要面對不同程度的焦慮和煩躁,但今年暑期檔這一切都變得非常凸顯。如果說在暑期檔開局之前大家還對暑期檔存在一絲幻想,伴隨七月初一些影片實際上映情況來看,今年暑期檔所有人都要冷靜地想下一步要如何辦。
主旋律影片無法代表一切,
暑期檔第一槍沒打響
建黨百年對於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毫無疑問是一項重大事件,很多影城也對此作出了相應的改變和調整,包括了影廳內外的布展和修飾,一些影城利用廳內的廣告影投效果打造出黨建的主題影廳。
相比於2019年時建國七十周年,今年各個單位對幾部主旋律的包場熱情和力度都相對冷靜了一些,這其中包括了影片類型和後疫情時代對於電影消費的影響。
「其實2019年國慶檔三部獻禮影片《我和我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包場支持,各個單位要麼是根據領導個人喜好、要麼是看群眾的民主投票,總之當時包場的熱情還是挺高的。」
一位影城經理和拍sir聊到2019年國慶檔的包場情況,他也表示今年建黨百年之際,其實他們影城和一些兄弟影城也做了不少相應的準備,而且大部分影城這次關於「建黨百年」的布展都是自發的。
相比往年暑期檔更多以商業片為內核驅動,今年「七一」前後商業片鮮有落位,主旋律影片的包場力度略遜於往年同期。而且,即便是2018年不那麼主旋律的《我不是藥神》在當時也有很多包場支持,由此來看是否為主旋律影片已經不是企事業包場的第一前提了。
「可能是後疫情時代的影響,在疫情過後的所有檔期,企事業和機關的包場熱情都有所降低,甚至不如去年國慶檔的《我和我的家鄉》,畢竟那個時期大家更多是希望市場有所恢復,到了今年建黨百年,很多影城本身對比往年的熱情不夠充分。」
另外一位影城朋友也表示,其實對於影城而言,包場往往是被動的,現階段大部分主動的接洽是無效的,考慮到價格因素和其他同業的競爭影響,相對往年而言,希望在暑期檔形成更多有效的包場、特別是針對獻禮片的包場是很困難的,同時相當一部分影城即便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卻要面臨著軟硬體方面的準備和應對不足。
觀眾流失嚴重,影城吸引力驟降
電影市場當前最大的危機在於觀眾的流失,即便內地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商場的人流也一點點回到最初的狀況,餐飲和夜市的經濟也有所好轉,但影城卻沒有迎來如約而至的人流,即便往年在暑期檔開局也面臨重點影片缺失的局面。
2015年暑期檔的6月,內地票房報收33.5億(不含服務費),到了疫情前一年的同期也有41.86億,但今年的6月僅有21億。目前7月已經過半,內地票房僅有14億,目前形成的缺口實在太龐大,需要至少五六個S級的項目做鋪陳才能有希望實現計劃的完成。
在消費群體並沒有出現特別嚴重萎縮的前提下,觀眾的嚴重流失是不爭的事實,某影城經理小林往年非常喜歡逛夜市,也算一個探店達人,往年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下班後去夜市逛一下。
「今年市內又開了幾處夜市,沒事我刷抖音總能看見,一些姐妹也邀請我去玩,但看到影城慘澹的業績,對比夜市邁不動步伐的人流,我這心再大再寬闊也不好意思去了。」
正常消費者其實都清楚和明白,現階段商場和夜市也都存在相當程度的同質化現象,期待在這裡發現什麼驚喜和美食顯然是不太可能了,但夜市仍然用其社交友好度提升功能,吸引足夠多的消費者,儘管在防疫方面夜市的情況遠不及影城,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是現階段夜晚經濟一環中最吸引顧客的場所。
即便電影院作為情侶消費最有效提升親密度場所之一,這一點並沒有因為其他新消費模式出現而改變,但在內容方面並沒有實質改變和提升的今年暑期檔,只依靠主旋律影片,對主要觀眾、尤其是年輕情侶來說,這樣的內容的吸引力明顯不如其他消費模式。
電影和電影院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作為暑期內青年人和學生黨最主要的消費場所,其中包括了社交屬性、沉浸觀影體驗和對於大銀幕的渴望。但在消費方式不斷增加,其他可替代的消費方式其儀式感也逐步在增強的今天,價格因素並不是左右是否去觀影的重要障礙了。
「可能是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吧,我和我男朋友幾乎很少看電影,他對電影的觀影體驗要比我更看重,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去看電影都要找比我影城效果更好、其他消費方式更佳的場所,電影院即便在暑期,整體對於青年人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一位入職時間不算長的影城從業者表示,今年暑期檔的熱點散亂了一些,儘管在影城的影迷微信群不乏熱議,但觀眾實際能夠來到電影院消費的動力並不高,這些也並不完全是當下電影的內容問題。
存在感降低但依然被需要,
影院還在等大片
影城經理往往較早就會知曉這一年上映影片的大致情況,每年兩次全國院線電影推介會也會讓大家事先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和「劇透」,通常在這些推介會,根據推介方的介紹和現場的熱度,基本都會有一定的了解。
但這兩年的推介會(也包括上海&北京電影節),對於項目的介紹情況逐步降低,以往一些項目在推介會上會引發足夠強烈的朋友圈刷屏,但今年這些會議和電影節的整體熱度都在降低,而且不僅僅是電影,其他行業也都存在類似的情況。
剛剛結束的歐洲杯和即將開幕的奧運會同樣如此,所有大型文體活動的存在感都在降低,似乎除了較死忠的粉絲之外,其他更多抱著湊熱鬧心理的群眾參與的熱情也在降低。
「如果沒人關心我們了,這可能才是最可怕的,在消費&關注熱點不斷產生移動的今天,讓我們電影行業和電影院始終能夠停留在影迷的關注度下,才會迎得一次次未來的機會。」
一位院線朋友表示,即便今年暑期檔開局不利,但並不表示今年暑期檔徹底沉淪了。相比其他行業恢復,電影局和相關管理部門也都在做整體的統籌和不予餘力的準備工作,畢竟檔期內絕對的觀眾消費需求仍舊存在了相當大的缺口。
院線和影管公司其實一直都對終端影城有完備的業務和績效考核,也實際在通過多種方式提升終端的存在感,無論是活動接洽和組織,還有一些線上的直播等活動,都希望能夠通過多種方式讓觀眾時不時的記得影城的存在,讓大家始終知曉影城始終都會是一個較好的消費終端和場所,即便在缺少具有絕對話題性影片之時,電影院仍舊有足夠多和足夠內容豐富的影片提供給不同群體的消費者。
從《黑寡婦》在北美上映的情況和歐洲杯淘汰賽和(半)決賽的上座率狀況來看,未來國際電影市場的恢復可能要進一步加速,但進口大片能否落位到8月還要看進口片方和各個部門的配合,同時在往年的情況來看,8月的第三周都有可能會從產生年度黑馬,並藉此開始真正意義的火爆暑期檔。
「往年的情況其實都差不多,不同於春節檔和國慶節較集中的檔期,每年暑期檔都多多少少有點慢熱,作為從業者也沒有太大必要心急火燎,而且去年和今年臨時空降的情況太多了,只要存在一定的消費潛力,我相信未來的一個多月,是會出現奇蹟的。」
一名影城從業者朋友對未來暑期檔仍舊存在信心,但他仍然希望接下來有更重磅的商業片加速定檔,其實從七月初開始,大部分影片都緊鑼密鼓的開始路演和點映工作,這也相當於釋放了一個相對積極的信號,可能更大更鼓舞人心的消息即將來臨了。
儘管暑期檔開局不全然盡如人意,但作為國內影視周期最長、容納影片數量最多的大檔期,未來一個半月內依然是值得期待的,尤其對於影城經營者來說,他們更加盼望暑期檔的蒸蒸日上,畢竟這個檔期不僅是要「救」全年大盤,也是救後疫情時代依然陷於困苦中的影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