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立儲問題深度剖析:「好皇帝」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2022-08-18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道光帝立儲問題深度剖析:「好皇帝」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道光皇帝選擇咸豐(奕詝)為繼承人,而不是選擇恭親王(奕訢),實踐證明,這是一次錯誤的選擇。那麼,既然是錯誤的選擇,當年道光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究竟錯在哪裡呢?

一、關於誠信。

道光帝的選擇為什麼是錯的?首先是因為他的選擇是建立在欺騙基礎上的。

道光帝雖然一生有九子,但老大老二老三都死在他的前面,老五過繼給了惇恪親王綿愷。老七老八老九年紀還很小,因此,當他在1847年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可供他選擇的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

這倆兒子,老四奕詝比較愚鈍,也沒什麼能力,但是畢竟他是當時的老大;老六奕訢比較聰明,能文能武,不過他並非長子。因此當時道光皇帝就有些犯難,想要通過考察,來確定繼承人。

說是考察,但其實只是道光皇帝心裡想的,他並沒有說出來,皇子們不知道,大臣們也不知道。不過,奕詝的老師杜受田是一個老於江湖,最明白人情世故和官場規則的人,他看出來了,看出道光皇帝正在考察。

第一次考察,是道光皇帝帶著倆兒子去打獵。奕訢自然滿載而歸,奕詝則什麼也沒打到,空手而歸。這時候,杜受田就給奕詝出了一個主意,他讓奕詝給道光帝解釋的時候說,他之所以沒有收穫,是因為在春和景明的時節,他不忍殺生,「以干天和」,所以才沒有動手。道光皇帝看他手上空空,本來對他很生氣的,聽他這麼一說,心裡立馬就高興起來了,還誇獎了他。

第二次考察,當時道光皇帝生病了,躺在床上,於是就準備讓倆兒子幫助分擔一些政務。他分別把倆兒子召到病床前,讓他們談各自的施政措施。杜受田知道奕詝肯定什麼也答不上來,又一次給他面授機宜。等到兩個皇子到道光帝病床前應對的時候,奕訢旁徵博引滔滔不絕,提出的策略方案也非常好。而奕詝卻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味地痛哭。道光皇帝問他哭什麼?他說是因為看到父皇生病,他實在沒心情回答問題。道光皇帝再次誇獎他,並且下定決心,選奕詝為皇儲。

那麼,道光皇帝為什麼選奕詝為皇儲呢?因為這兩次考察,奕詝都打動了他。

第一次考察,奕詝身上體現出了一個「仁」字;第二次考察,奕詝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孝」字。這兩個字,自古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古代家國天下中,「好皇帝」的標準答案。當皇子的時候「孝」,當君王的時候「仁」,這是最完美的人生流程。自然,道光皇帝毫不猶豫,選擇了奕詝。

那麼,道光皇帝的選擇,有沒有錯呢?

我們剛才也說了,從傳統儒家思想的標準來說,道光皇帝一點兒也沒錯。

但是,從上面的講述我們也已看出,奕詝其實並不是真的「仁孝」,他是裝出來的,是他的老師杜受田教他這麼做的。本身他是一場表演。這種表演,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的,是不真實的。

古代「三綱五常」,「五常」中排在第一位的,確實是「仁」,但是最後一位壓軸的,卻是「信」。信就是誠信,沒有誠信,只有欺騙,前面的「四常」都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既然奕詝的行為是一種欺騙的行為,道光皇帝沒能識別出來,因此他的選擇肯定是錯誤的。

二、關於入世。

咱們再來說說道光皇帝的擇人標準,實際上,道光皇帝所了解的儒家思想,是一種機械的膚淺的認識,並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固然有「三綱五常」的說法,但是這個「三綱五常」,實際上是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來的,和孔子所講的儒家思想,已經有很大的區別。

而且,董仲舒提出這個「三綱五常」,本質上不是讓統治者來遵守的,而是讓天下老百姓來遵守的。它講究的是秩序,也就是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要安分守己,親密和睦,社會才會和諧,才不會出現大的動亂。這種提法,對於維護皇權社會的穩定,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但實際上,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本人,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和使用這個思想,一味地講究「仁」這種東西,對統治是沒有好處的。漢武帝之後的漢宣帝,就深刻地認識到這個道理。他就直截了當告訴他的兒子,咱們漢家的辦法,就是「王霸結合」「恩威並施」。如果沒有霸道做基礎,王道就無法實施。如果沒有威壓做基礎,恩典也散發不出去。

但是道光皇帝不懂這點,機械地理解「三綱五常」,所以才會鬧笑話。

實際上,孔子所講的儒家文化,是非常講究「入世」的,也就是積極干預現實世界。積極應對現實社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並找出解決的方案。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就是他想積極地改造社會的做法。

只不過,孔子講的入世,與法家講的入世也有不同。孔子講的是「時中」,也就是干預時世,但是要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所以叫作「時中」。

奕詝在兩次考察中,都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應對方案,只是圖解概念,當然是十分可笑的。應該說,是杜受田這隻「老狐狸」,看明白了道光皇帝是個怎樣的人,因此才會讓奕詝那麼做。假如這一套用到曹操身上,讓曹操來選擇,他絕對不會選奕詝這樣的人。

三、關於能力。

作為一個皇帝,是能力重要,還是德行重要?

這得看放在什麼時候。如果是太平時期,肯定是德行重要。太平時期的皇帝,往往荒淫無道。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太平時期的皇帝,往往很好色,所以給他們提德行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如果國家出現了大問題,需要大力整治的時候,皇帝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能力對國家進行整治和改革,就只能看著國家爛下去。

道光皇帝時期,英國入侵,打鴉片戰爭,清朝打不贏,對英國割地賠款。作為道光皇帝,就應該看到,國家已經存在大問題,對國家進行改革,至關重要。而道光皇帝沒有看到這一點。他當皇帝的時候,應對新的形勢,沒有什麼好的策略。他能做的,就是節約,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節約皇帝。節約固然表現出好的品德,但是節約能把賠償給英國的銀子補起來嗎?能夠解決清朝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問題嗎?

顯然,作為皇帝的道光短視,作為大臣的杜受田投機,作為繼承人的奕詝無能,這個朝代不完,也不可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5727bca52aef23eb95b4c0f66626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