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小學寒暑假,是壓倒暑期檔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1-07-05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取消中小學寒暑假,是壓倒暑期檔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 / 坦克

寒暑假真的要逐漸消失了嗎?

本周五(7月2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將由各區教委組織面向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學生的託管服務。

雖然此次是「自願報名、不上課、不培訓」,並且其實上海、武漢此前已經出手出台類似政策,但北京具有非凡的政治地位,因此也更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毫無疑問,如果未來「暑托班」服務在未來進一步被推廣,教培行業又遭重挫,跌入了一個看不到深淵的寒冬,教師群體的寒暑假福利也將受到波及。

而對於電影行業來說,如果寒暑假未來真的逐漸消失,暑期檔這一概念的存在,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原本就已經岌岌可危的中國電影暑期檔,進去了一個關鍵轉折點。

「暑托班」普及,

對電影行業有什麼影響?

雖然說幾年內寒暑假徹底消失還不可能,但各地小學生「暑托班」的數量及規模,已經在迅速普及。

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除了北京之外,還有上海、武漢、蘇州、桂林、安陽等地推出暑托班服務。暑期託管服務以「公益、志願」為原則,計劃以街道、鄉鎮為單位確定託管服務承辦學校,學生以就近的原則參加託管服務。

託管服務內容主要包括提供學習場所,開放圖書館、閱覽室,有組織地開展體育活動等。不組織學科培訓和集體授課。適當收取費用,對家庭困難學生免收託管服務費用。

雖然在試水時並不是強制措施,但如此下來,對於萬億市場的教培行業來說,的確是重大的打擊。那麼對於百億市場的電影行業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暑期檔與普通檔期最重要的不同,莫過於學生與教師群體的放假。雖然整個學生和教師群體的數量,在我國人口數量上,並不占絕對優勢,但是對於電影消費群體來說,卻占據著接近半壁江山,95後的Z世代為代表的25歲以下群體,是目前中國院線電影最大的觀影群體。而他們兩個月節假日的消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暑期檔的票房當量。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想,目前暑托班的形式還不成熟,雖然要求學校提供學習場所,開放圖書館、閱覽室,有組織地開展體育活動等。但其實各地政府並沒有相關的預算投入。如果不組織學科培訓和集體授課,那麼組織去影院觀影,或許是不少學校「應付」 暑托班的另一種方式,畢竟相對比開展體育運動,以及去其他戶外場所開展學習活動,電影院觀看主旋律影片或許是對學生身體健康風險最小的一種活動方式,而這或許也能通過另外一種「包場」形式,刺激暑期檔的票房產出。

但是目前來看,這似乎只是一種可能性,各地的「暑托班」的政策也都還不成熟。暑假消失,對電影行業來說,也意味著全年票房產出最高、時間跨度最長,誕生過票房冠軍最多的檔期,要進行一場大變革。

暑期檔沒有了,

電影行業檔期要變

寒暑假正在消失的風向,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暑期檔本身的意義又是什麼?

正如同目前我國寒暑假的模式起源於近代歐美的教會學校,在清末和民國初年,才被中國逐漸吸收一樣,暑期檔這一概念,也是來源於北美好萊塢。一般情況下,美國大多數學校會在5月末開始放暑假,因此每年6月的第一個周末,都是北美暑期檔的開端,持續兩個月,都7月底8月初結束。

而近20年來,尤其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不斷增多,暑期檔的概念也在不斷進行升級。目前北美暑期檔已經拓寬到5月初到8月中旬,並不是以學生群體放假的時間完全重合。

而內地影市暑期檔的概念與定義,也是完全混亂的。過去幾年,一般都是6月最後一個周末,也就是大多數大中小學期末開始完成後開始的,一直持續到8月下旬學生群體返校上學。而從市場表現上來看,6月最後一個周末,也是第一部暑期檔大片公映的檔期,而進入8月下旬之後,單日票房大盤會逐漸收縮,回歸到一個較冷的水平。

但是近幾年,暑期檔的概念也在不斷被拓寬,幾大平台和官媒已經認定,6-8月整整三個月,都屬於暑期檔的範疇,甚至有不少媒體和公司把這個範圍拓寬到了5-8月。但整個5-6月「偽暑期檔」,無論是定檔影片量級,還是票房產出,都是與7-8月有學生群體放假「真暑期檔」,有著較大的差別。

而這也讓片方對所謂的檔期論越來越迷信,「7-8月暑期檔,誕生過《捉妖記》《戰狼2》《我不是藥神》《哪吒之魔童降世》,而普通冷檔期,一部票房破20億的國產片都沒有過」,這也是寧願在熱檔扎堆,不願去冷檔獨大的重要原因。從而也導致熱檔越來越熱,冷檔越來越冷,也讓所謂的「偽暑期檔」與「真暑期檔」的差別越來越大。

而隨著未來暑期概念的逐漸消失,暑期檔概念也勢必會越來越弱,電影人也需要不在迷信檔期論。

檔期都是人造的,

電影定檔需要靈活

在拍sir看來,所有沒有法定節假日檔期加持的電影檔期,都是人造檔期。

而暑期檔的概念,也是在人造檔期的範疇內的。雖然暑期檔擁有著中小學生放假帶來的加持,但是相對比平時的票房產出,並不是只享受到了學生放假的紅利,而是成為了一個在春節檔之後,國慶檔之前,全民觀影熱潮最高的一段時間。對於普通上班族而言,在暑期檔看電影,與在3、4月,9月看電影並沒有什麼不同。並且暑期因為夏天較為炎熱,甚至部分地區還會有颱風天氣,反而會增加觀影成本。但是暑期檔的概念,已經在中國觀眾心目中生根發芽了近20年,已經培養了成熟穩定的觀眾群體。但觀眾觀影習慣就真的會一成不變嗎?

對比寒假檔,同樣是享受到了學生群體放假的紅利,寒假就沒有受到片方的足夠重視。因此除了動畫電影會有不錯的票房產出之外,並沒有誕生太高的票房種子選手以及大盤產出。按說春節之前2-3周,各大中小學就已經放假了,按說寒假檔能夠至少擁有1/3暑期檔的容量,但現實並不是如此。可以說,寒假檔與暑期檔最大的不同,並不是客觀條件不一樣,而是片方對寒假檔的概念還不夠認同和重視。

而這也是我們不斷強調的。檔期本來就存在,就看片方怎麼利用了。成熟檔期需要同類型高質量影片產生「聚集效應」,並在特定時間內集中上映。而目前來看,國產片們仍舊沒有把全年的檔期特性吃透。

可以說,造成目前片方扎堆定檔大檔期,並不是簡簡單單用一句「片方盲目自信」就可以概括的。中國目前並不健全的電影工業水平、不同公司的話語權機制,共同促成了當下的局面,並且在短期內很難被改變。今年國慶檔、明年春節檔,必定還會是一場血雨腥風,會有更大的贏家,也會有更多的敗局。或許寒暑假消失的變局,會給中國電影敲響一次警鐘,能夠讓片方在暑期檔之外,再次開發出更多中國電影的檔期可能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5604873_69962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