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群七帶,一文讀懂《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空間布局

2021-06-17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四群七帶,一文讀懂《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空間布局

第3213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編制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公布,其中,「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在《規劃》中繼續得到體現,並以4個文化產業群、7條文化產業帶具體闡釋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的規劃方向。相比十三五時期,也新增了不少新的文化產業區域概念。「四群七帶」都有哪些?「多點支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布局如何體現其中?十四五時期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又循著哪些新方向?

作者‍‍‍‍‍‍‍‍‍‍‍‍‍‍‍‍‍‍‍‍‍‍‍‍‍‍‍‍‍‍‍| 劉舜欣 (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周嘉瑜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5990字 | 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由文化和旅遊部編制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正式發布,是指導文化和旅遊系統十四五文化產業工作的專項規劃。

此次《規劃》中,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等,都延續著《「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繼續得到重要體現。

其中,在第四章「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中,《規劃》以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群、成渝地區雙城文化產業群、東北冰雪特色文化產業帶、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等在內的四個文化產業群和七條文化產業帶,更具體地闡釋了我國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也為十四五時期我國貫徹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指明了新方向。

從「十二五」到「十四五」,

「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持續體現

近年來,「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在規劃中向來是重要一環。

2012年,在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中,提出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強調要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努力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相互拉動、共同發展的局面。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創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培育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和文化產業特色村。

2017年,文化部印發《「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 「三大戰略」為引領,優化發展布局,其中包括 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強調要引導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並重點提出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文化產業發展,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區位示意圖

2021年,《「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再次對「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提出新要求,包括 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三點。此外,在具體的文化產業群/帶闡述中也新增了成渝地區雙城文化產業群、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等新的文化產業區域概念,通過「四群七帶」為布局優化提供了具體路徑。

其中, 「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要求,強調區域文化產業通過各自的資源稟賦與文化特色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包括統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東部與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合作與幫扶。

同時,突出經濟較為發達的 東部地區創新發展的引領作用,並對其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更高要求;而包括川渝、雲貴、陝甘寧、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在內的 西部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自治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則倡導發揮資源優勢,提升發展水平;對於 東北地區,則強調冰雪特色發掘利用對經濟增長的賦能。

邊疆地區、革命老區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區域,則依據優勢發展紅色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產業,如通過建設生態博物館、海洋博物館、科技館等形式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手繪圖

(來源:雲南廣播電視台)

其次,「促進文化產業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則倡導對城市老街區、舊廠房等城市「老空間」的改造升級,以及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實現城市更新,帶動就業。而此要求的關鍵正是因地制宜,立足城市資源與產業基礎,真正把城市打造成有文化、有特色、有溫度的人文城市。

在船廠1862遺址上改造設計的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絕非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更不是造城運動,而是人口層面的城鎮化於文化產業而言,則是增添城市文化內涵,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通過城市文化的產業化實現對經濟發展的賦能,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產業帶動居民就業,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這也是在文化產業層面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型城鎮化」中的核心價值——以人為本的內涵所在。

最後,「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在資源挖掘上,倡導開發包括節日文化、民間藝術、民俗表演等在內的文化項目,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在產業化方面,倡導實行「一地一品」,形成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企業,並引入有實力的企業投資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在傳播方面,則要與時俱進,採用短視頻等新形式帶動文化產品的傳播與銷售。 可以說,這是對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中「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後續發展及升華。鄉村摘掉貧困的帽子僅僅是第一步,唯有緊緊圍繞區域特色,實現鄉村文化的產業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群七帶」

四大特點這樣體現

總體而言,此次《規劃》中闡釋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了 「多點支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四個特點,而這在「四群七帶」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

多點支撐

「四群七帶」範圍覆蓋廣闊,多點支撐,串聯起我國幅員遼闊的疆土下不同地域的文化資源,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東北、西北、西南等多個區域差異化、多元化、互補化的格局。 其中,「四群」涵蓋了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地區四大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七帶」則包含了長江、黃河、大運河文化產業帶,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西南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帶、東北冰雪特色文化產業帶,及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

其中, 長江文化產業帶串聯起了長江沿線包括羌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資源,及上海、南京、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沿線節點城市的文化,強調發揮沿線核心城市的創新引領作用。

黃河文化產業帶則串聯起黃河沿線的河湟、河套、關中、三晉、河洛、齊魯等文化產業片區建設。

始建於春秋時期,為世界上最古老運河之一的 京杭大運河,由其串聯起的產業帶則圍繞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培育起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功能區。

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則以陝甘寧、青海、新疆、內蒙古等西北絲綢之路沿線省份為依託。值得一提的是,絲綢之路——這條古代連接中西方的商道,細分還可劃分為多條,其中 「西北絲綢之路」為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

還有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通道—— 「草原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

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 「西南絲綢之路」,以及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 「海上絲綢之路」等。

此處的「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區別於草原和海上絲綢之路,以西北絲綢之路沿線省份為依託,強調絲路文化產業對西北地區的經濟輻射與帶動作用。

西南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帶,則把目光瞄準川渝、雲貴、西藏等省域區域合作,突出西南地區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文化資源的活態化發展。而 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則涵蓋台灣海峽西岸文化風貌,包括浙江南部、廣東東部和江西部分地區,以福州、泉州、廈門、溫州、汕頭等城市為核心,成為兩岸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樑。

各具特色

多點支撐的空間布局,正來源於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由此劃分出不同的文化產業群/帶,也正是獨一無二的地域文化,成為各地文化品牌打造,推動經濟開發的寶貴源泉。

西南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帶為例,據相關統計,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除雲南外,西南的貴州、廣西、四川、西藏都是多民族省區,因此,於西南地區而言,注重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文化資源的活態化展示與傳承是關鍵所在。同時,注重以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商貿通道——茶馬古道形成的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

在茶馬古道這條綿亘蜿蜒的民族文化遷徙走廊上,幾千年來有漢、藏、彝、納西、哈尼、羌、阿昌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進一步凸顯我國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

而依託於冰雪文化,東北地區則進一步開拓以冰雪文化為基礎的文旅形態,形成 東北冰雪特色文化產業帶,推動包括冰雪體育、民俗表演、冰雪客棧等冰雪文化主題新業態與旅遊的融合,完善冰雪文化產業鏈條。

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則依託海峽西岸地域優勢, 尤其關注福建地區及其深厚滋養的文化資源——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及誕生於閩中地區千年古縣福建尤溪——朱熹故里的朱子文化。

除文化產業帶以外, 京津冀文化產業群則乘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快車,推動京張高鐵沿線文化產業與體育、旅遊等領域融合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文化產業群,則以巴蜀文化為紐帶,串聯起川劇、川菜、蜀錦、蜀繡、石刻等兩省市同根同源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 《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近日公布,賦予了浙江重要示範改革任務,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範例。

這也為長三角文化產業群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促進文化產業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中發揮積極作用。

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基於多點支撐,各具特色的布局,「四群七帶」依託自身地域、資源、文化優勢,以東部沿海的創新引領,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西部地區的民族文化、區域特色,東北地區的冰雪文化等,把握住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和資源要素,並強調通過東部對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產業合作與幫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避免各文化產業城市群/帶千城一面,發展雷同的競爭態勢。

從更廣的布局到更細的類別,

新變化背後的新方向

與十三五 時期相比,「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在十四五《規劃》中有不少新的變化,而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可以從中窺見未來文化產業布局的新方向。

整體方向:從「助力脫貧攻堅」到「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就整體方向而言,十三五和十四五兩份規劃均持續對區域文化產業布局、協調發展,及推動文化產業融入新型城鎮化進行了強調,凸顯了統籌城鄉、發達與欠發達、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及對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因地制宜利用文化產業促進發展的指引。

有所變化的,則是從特色產業對脫貧攻堅的助力,到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調整。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一直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2020年,經過8年持續奮鬥,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使得空間布局要求由原來「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調整為「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而後者也是對前者下一階段的布局與升華。

雲南普洱一茶莊園的採茶體驗活動,豐富鄉村旅遊業態

如果說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是階段性進展,那麼依靠鄉村文化的產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則是下一步方向。因此,應繼續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鄉村文化產業化,才能推動脫貧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布局更廣,類別更細

相比十三五時期,十四五《規劃》在文化產業群/帶的布局上範圍更廣泛,文化類別也更細緻。十三五規劃中僅對絲路文化產業帶、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文化產業,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進行了布局描述。而十四五規劃則擴展到「四群七帶」,增加了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黃河和大運河沿線地區,東北及海峽西岸地區的文化產業布局。

此外,每個文化產業群/帶中的文化類別也更細緻,如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重點保護利用的文化細緻到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等。成渝地區雙城文化產業群則細緻到川劇、川菜、蜀錦、蜀繡、石刻等兩省市同根同源非遺項目,為文化產業下一步協同發展提供了更具體的路徑與方向。

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

值得一提的是,兩份規劃對東北地區的發展指向,從原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作用」,調整為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依託冰雪文化,豐富冰雪旅遊產品的地域文化內涵,完善冰雪文化產業鏈條,無疑讓冰雪文化重新成為東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及文旅融合的新切口。

新概念,新方向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十三五相比,十四五《規劃》也出現了部分新概念。成渝地區雙城文化產業群,提出推動川劇、川菜、蜀繡等 兩省市同根同源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川渝自1997年分家以來,兩地間的競爭一直是熱門話題。 兩省市地域劃分有邊界,但文化保護與傳承無邊界。

川劇絕活:變臉

此次《規劃》強調 兩省市同根同源非遺項目保護傳承,旨在從文化層面,通過資源整合,促進兩地共建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構建兩地的新型關係,促進合作升溫,推進雙城經濟圈內優秀傳統文化的區域性、整體性保護,並促進兩地繼續秉持 「巴蜀一家親」和「川渝一盤棋」的大局理念。

此外, 《規劃》中提出了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本在2004年由福建省政府提出;2009年5月,《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發布。而此次《規劃》從文化產業層面提出「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強調發展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系列特色文化,打造展現海峽西岸風貌的文化品牌,則是從文化領域深化兩岸合作交流的重要一環。

近日新鮮出爐的《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也為長三角文化產業群的發展提供了新指向,先行先試、作出示範,有望為其他省份促進共同富裕,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提供文化領域的新典範。

結語

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古滇文化、嶺南文化……悠悠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而璀璨的中華文化。如今,這些以地理空間劃分,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帶,則把這些如星星般散落在祖國大地的文化明珠串聯起來,放大、輻射、融合、轉化,並以文化產業為紐帶,實現地區間的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經濟增長。

至於「多點支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空間布局在實踐中將如何真正發揮作用?在十四五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探索之路上,我們拭目以待。

話題互動

您對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空間布局新方向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給劉舜欣打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 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2648925_1526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