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為何與吳國關係交惡?

2021-06-17     枕貓

原標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為何與吳國關係交惡?

你當然知道,通常情況下,無論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兩國關係破裂的原因往往不是理念不同就是利益糾紛。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靠自己一步步走向強盛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又為何要與區區小國吳國交惡?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剖析吳楚關係惡劣的原因。

影視劇《軍師聯盟》

對周王室的態度

我們知道,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禮制,但是吳楚兩國對待周王室的態度卻大相逕庭,這是為什麼呢?而要想了解吳楚兩國對周王室的態度為何不同,我們需要先了解雙方各自的歷史發展歷程後,才能確定兩國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

影視劇《軍師聯盟》

楚國史

楚國始於南蠻,據左丘明的《左傳·子革對靈王》中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楚國的祖祖輩輩篳路藍縷——先前赴後繼地侍奉周王室,接著到了熊繹即位時終於建立楚國政權。

而在努力融入中原文化期間,他們也像中原諸侯一樣——遵循禮制:定時翻山越嶺地向周天子進貢。

但即便如此,因為出身於南蠻的楚國,不僅時不時要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稱為「南蠻子」,而且不管楚國為周王室立了多少功,都沒能得到賞識。

其中有兩例典型事件將舉毫髮畢現:其一,一次周天子舉辦盟會,當熊繹興高采烈地以諸侯身份參加此會卻找不到自己的席位時——遭人嘲諷:「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蠻夷之族,何以入席?

影視劇《軍師聯盟》

當時,熊繹不僅要含羞忍辱,而且還要被差遣去做雜事、看火炬。這件事傳回楚國,引起楚國人民的不滿。

其二,代代楚將為周天子立下的赫赫功績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周王室卻在最後只冊封個子爵就敷衍了事。歷盡千帆,楚國雖有所不滿,但對中原文化一直十分尊崇,因此也就沒有十分計較。這時楚國對周王室的態度還是十分尊崇、敬畏的。

而當楚武王熊通即位後,有一次他率軍北上為周天子平定戰事,「順路」向周桓王提出加封名號:「楚(武王)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影視劇《三國》

不料卻遭到周桓王的直接拒絕,一想到歷祖歷輩的心胸寬廣、步步忍讓卻被當成軟弱無能,楚武王內心就忿忿不平,也就在這時,楚國對周王室的態度開始轉變。

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稱為楚武王。他開始密謀反叛,以諸侯身份挑戰天子權威之後開始自立門戶,以丹陽為本一代又一代逐步發展成南部的泱泱大國。慢慢地,楚國對周王室的態度,早已不再是君臣間的尊崇與敬畏。

總的來說,周王朝以及中原列國對楚國野蠻出身的鄙視以及周王室屢次對其忠心作出赫赫戰功的楚國予以敷衍了事的態度,讓敬重周王室和尊崇中原文化的楚國一反常態,從此目無禮紀。

影視劇《軍師聯盟》

吳國史

說起吳國,它的始封國君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而說起這個太伯,又不得不提及當時的周太王有四子,其中他最喜愛幼子季歷的兒子昌,但是按照當時的王位繼承制度,需過繼給長子太伯。

聰明的太伯看出父王內心的憂愁,於是與二弟仲雍出外採藥藉機逃到荊蠻:「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加,立為吳太伯」也就是在那裡,吳人的先祖建立了勾吳古國。

武王滅商後,為報答滴水之恩,在北上尋找吳太伯後人,最終封了吳太伯的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

單從建立吳國的這段歷程來說,就能夠看出周王室與吳國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扶持上來的。

影視劇《軍師聯盟》

而無論到了吳王壽夢時曾遊歷中原所感嘆的 「來,先王之福,天子之靈!孤也,何勞力之有焉!孤也,敢至,先王之福,天子有靈。」 ,還是到了周王室名存實亡時,狂傲的吳王夫差仍對周天子的尊卑有序,自始至終,周王室與吳國之間一直都是互相扶持、互相敬重。

所謂冰炭不同器,就從吳楚對周王室、對中原文化態度的涇渭分明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導致雙方對立的。這不,在《吳命·第九簡》中吳國就指責楚人:「楚人為不道,不思其先君之臣事先王,廢其貢獻,不共承王事。」廢除了「先王」與周天子的君臣關係,不把周天子的事當回事。

以及吳助陳拒楚等,無不彰顯雙方因各自發展歷史不同而產生的隔閡,雖說是介紹了兩個國家的發展歷史進程,卻充分解釋了雙方關係緊張的原因。

影視劇《軍師聯盟》

爭霸中原

地緣政治博弈——江淮地區

了解楚國史不難看出楚國人民的積極進取,而為了國家進一步強盛更是免不了鞏固領土和擴大疆域,為此楚國大肆地攻城掠池——當過繼到楚共王后,原定的北上稱霸計劃受阻,因為晉國的長期阻斷,無法攻入中原。

北部不行,那南部呢?上文有提到,南部大多是蠻夷荒地,派兵遣將攻下也帶來不了什麼國防或軍事力量。

在西部的話,楚國已經建立關隘進行防守,因此楚國把目標放在東方——吳國的軍事覆蓋範圍,這不僅說明兩國交惡是大勢所趨,同時也讓楚國明確稱霸戰略:沿淮河而下

影視劇《軍師聯盟》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吳國人,不少人說過吳國人民風彪悍,而有關這一點,班固在《漢書·地理志》 就提及「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這給軍事作戰帶來無法估量的優勢。

接著通過方位作戰來確認行徑方向——吳國的南部已攻下太湖平原,再往下只是峽谷山區;而向東又只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只能轉西北:西部是楚國的沿江防區,再興師動眾也是易守難攻,不利於吳國作戰。所以最終決定向北擴大疆域。

恰好北上中原的第一步就是江淮地區。特別是到了吳王夫差即位,野心勃勃的他一心念著北上爭霸,因為江淮是攻占北上的重要地盤,吳國是不可能輕易放手這塊寶地,同時也意味著與楚國的關係會進一步惡化。

影視劇《軍師聯盟》

其二,談及吳國兵器的話,相信很多人的腦海就已經浮現「吳越劍」「吳鉤」「夫差劍」等相關字眼。

的確,劉向在《戰國策·趙策三》中說:「且夫吳干之劍材,難夫毋脊之厚,而鋒不入;無脾之薄,而刃不斷……操其刃而刺,則未入而手斷」表明吳國自古就已經有高超的兵器鑄造技術。

而江淮地區又剛好是塊香餑餑——滿是豐富的金屬資源,十分利於鑄造兵器,能為稱霸中原做更充足的準備。

基於這重要的兩點,驍勇善戰又不怕死的吳國士兵勢必會與軍事力量強大的楚國共同搶奪疆土而造成關係惡劣

影視劇《軍師聯盟》

恩怨糾葛

爭桑

當楚國已是「老」霸權,而吳國剛興起成為「新霸權」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少事件造成兩國關係惡化。

其中有一個就是《史記》中的二女爭桑,「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的吳楚絲織業發達,平時家家戶戶多養蠶制絲,而兩國交界處土肥水美,多有茂密的桑樹,吳楚兩國人民經常到邊界處採摘桑葉以喂蠶。

影視劇《軍師聯盟》

一天,吳國的卑涼氏之女和楚國的鐘離氏之女恰巧來到同一棵高大的桑樹下,因邊界線模糊無法確認桑樹屬於哪國,兩女發生口角打架後變為群架,最後引發兩國開戰。

雖然似乎兩國開戰始於此,但事實上這只是表面原因,兩國關係交惡的深層原因還是要著重理解楚人和吳人根深蒂固的理念以及諸侯爭奪中原霸主的利益考量。

影視劇《軍師聯盟》

背負血海深仇的伍子胥

提及吳楚關係的重要人物,就無法避免這位楚國臣子伍子胥。說到伍子胥,最有名的還是他「過韶關一夜白頭」的典故。

當時的楚平王因貪戀美色聽信讒言,逼迫得伍子胥不得不出逃,既要找尋出逃地又要躲避追兵,到韶關那塊便是一夜愁了白頭,用誇張的手法既諷刺了楚平王的昏庸,又為後來伍子胥的復仇鞭屍奠定基礎。

最終在東皋公的幫助下成功奔吳,為吳國出謀劃策。吳軍擅水戰,伍子胥便想方設法讓兩國在漢水上交戰。而楚軍一是不習水性,二是內部不合,最終讓吳國攻下楚國城都,而伍子胥最後也如願為父兄復仇。

影視劇《軍師聯盟》

最後,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標題的答案早已瞭然於心:歷史發展進程不同造成理念不同影響處事不同;而利益糾紛體現在爭霸從而關係交惡。

事實上,不止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遵循這個道理,類似的,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平時,我們經常會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三觀不合通常情況下就容易發生口角。

不僅如此,只要涉及利益就會考驗到兩人之間的感情——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正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2484332_120409334-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