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影業程武:探索主旋律創新、產業機制賦活、國際化傳播的策略

2021-06-13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騰訊影業程武:探索主旋律創新、產業機制賦活、國際化傳播的策略

作者 / 喬苗兒

2021年的上海電影節意義非凡:適逢建黨百年,電影市場迎來主旋律影片創作高峰;2020年新冠疫情後,整個產業歷經一年的漫長恢復期重振旗鼓,也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思考。

今日舉行的金爵論壇上,來自中國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萬達電影、騰訊影業等不同程度參與多部主旋律獻禮影片的國內頭部電影企業的負責人匯聚一堂,針對主旋律作品的創新創作、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優化機制刺激市場活力、怎樣講好中國故事助力國際化傳播等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正如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所言,「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接近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重要的起點就是10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如何向建黨百年獻禮,成為在場影人關注的焦點。

由騰訊影業聯合500多位電影人打造的《1921》作為上影節的開幕影片已於昨晚面見觀眾,除此之外,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介紹,中影集團參與了包括《懸崖之上》《我和我的父輩》《在武漢》《無限深度》等十餘部主旋律作品的製作。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透露,公司參與了建黨100周年11部重點影片中《革命者》《狙擊手》兩部影片的製作。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表示,上影今年參與了3部主題作品創作,除了與騰訊影業合作的《1921》,已經殺青的《望道》,還有一部講述年輕人奮鬥的勵志故事。萬達文化集團總裁、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則展示了公司在電影、劇集兩方面的作品儲備,分別為影片《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我的父親焦裕祿》和劇集《號手就位》《你好醫生》。

頭部內容生產者的創作方向往往能夠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當集全行業之力進行主旋律內容創作時,競爭不可避免。從內容生產者的屬性來看,騰訊影業進入影視行業短短數年,迅速成為主旋律作品參與最多的網際網路公司,也為觀察電影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切入視角、新的推力。騰訊影業的實踐和思考,或許能為從業者們帶來有價值的啟發。

主旋律電影的在場感:

用藝術和影像的力量回望百年

作為上影節的開幕影片,《1921》首映後很快激起媒體和受眾的熱議。13位平均年齡28歲的一大代表,在100年前的望志路106號完成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壯舉,自此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但如何將黨史變成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電影作品,不僅需要創作者用心,還得動腦。

誠如《1921》的導演黃建新所言,「希望用這樣的一部影片幫助當下的年輕人回望百年征程,讀懂百年初心。」電影作品的魅力正在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1921》用創新視角和年輕態的表達將創作者的期許變成現實。百年前,毛澤東在給李達的信中寫「吾兄乃公司創始人按」,也正是這句話成為了《1921》中最有熱血、最牛「創業天團」的現實底色,背景不一,行業不一,走到一起為中國救亡圖存,為中國人的美好生活,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斷奮鬥的青年群像躍然螢屏。在程武看來,「通過藝術和影像的力量能夠回望百年,能夠讀懂百年初心,我覺得是一件特別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一個事情,也是我們作為中國電影人、中國影視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早在獻禮建國70年的影視劇片單中,騰訊影業作為網際網路內容生產者參與作品數目最多,積累的經驗在《1921》的創作過程中也起到了作用。論壇現場,程武由《1921》的創作經驗延展至主旋律作品的生產創作,總結了三點經驗:

「第一點是要講究對於歷史的尊重,講究嚴謹,講究反映真實。」《1921》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協調下請來黨史專家、一大紀念館資深研究員把關,把握每個重大人物、重大事件的準確性。另外這種準確也體現在對場景的復原上,劇組1:1還原了一大、二大會址相關的望志路106號、博文女校等建築群落,還要保證演員的狀態、服飾以及道具均能準確反映時代特徵。

「第二點要發揮電影作為影像的藝術特點,從人的角度去出發。」對於影片《1921》所展現的歷史史實,國人並不陌生,但對於身處其中的這些年輕人的行為、思緒、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並不清楚。對於創作者來說就是要「藝術化的再創作」傳遞給觀眾。

「第三點就是因為所有的藝術創作最終都是要靠藝術家、靠個人、靠演員、靠導演、主創整個群體。」騰訊影業提出「不孤立做影視」的理念已久,其中一個維度就是聯合行業的人才共同服務於內容創作,《1921》也是騰訊影業對此理念的又一次實踐。

「堅持尊重歷史,又有藝術創造和藝術創新,同時與最好的團隊進行合作,通過我們的實踐創作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除了針對《1921》創作始末的經驗總結,程武在論壇上還分享了未來騰訊影業、閱文影視以及新麗傳媒組成的三駕馬車在主旋律作品上的創作規劃:由《1921》《人世間》《心居》組成的致敬時代三部曲。後兩部能為彼時的內容市場帶來怎樣的新啟示,又能在什麼樣的角度給主旋律創作提供新的思路,也值得行業持續關注。

創新、合作、生態鏈:

機制優化的三個關鍵詞

電影行業經過去年年初新冠疫情的衝擊,仍處在恢復元氣的復甦階段。金爵論壇也是新冠疫情後行業內頗具規模的行業論壇,如何在特殊的歷史節點和時代背景下讓電影產業更具活力,也是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

作為內容生產者,程武有規劃,同時也有危機意識。他指出,疫情之外,行業每天都在發生新的變化,有不同的娛樂形式、文化消費形式出現,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觀眾的時間是固定且有限的。「電影要保持活力,電影人就不能故步自封,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本上想當然。」

上半年的電影市場在累積元旦、春節、五一檔期後,票房總和相比沒有遭受疫情影響的2019年超出了30%,且觀眾對現實題材或有現實主義表達的作品認可度高,《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等源於現實生活,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能夠與當下觀眾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作品口碑過硬,再傳播的效果較好。程武表示, 「攜手編劇、導演等行業夥伴,打造更多反應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受和追求,展示困境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帶給觀眾溫暖和激勵的作品,堅持和加大現實題材創作力度。

另外,利用IP經過市場和用戶驗證的優勢,騰訊影業以閱文平台、騰訊動漫平台為依託,通過騰訊影業、閱文集團以及新麗傳媒的合力,讓好故事生生不息,能夠有更多類似《慶餘年》《贅婿》這樣的作品出來。

在機制方面,程武認為「影視行業是創意行業,創意行業本質就是創新,創新也可能失敗。」作為創作者希望能夠不斷試錯,也希望能夠好的機制讓創作者有更高的成功率,讓企業有更強的造血功能,而不是「今天成一部,明天就不知道怎麼樣了。」

對於行之有效的盤活機制,程武提出了打造IP生態鏈的建議。針對經過市場和觀眾檢驗的優質IP,為其打造包括文學、動漫、電影、影視、遊戲、衍生品等在內的持續不斷的生態鏈,不同品類間充分聯動,實現優勢互補,為電影行業帶來更多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並吸引到更多人才。

中國文化國際化:

故事走出去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成為影視行業出現的高頻詞之一,文化自信有包含兩個層面,對於中國故事的國際視野講述,將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化的傳播。影片《1921》既是示範,也有啟示:片中創新地用共產國際的視角切入,展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說明「國際化」的嘗試和探索,已經應用於影視內容生產中。

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內容生產者還能做什麼,又該怎麼做?

在程武看來,要想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文化產品走出去,而文化產品走出去前提是有優秀的中國故事,觸達更多全球的潛在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在過去五年裡邊,騰訊動漫孵化了優秀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下的生活結合起來,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動漫作品,《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等作品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動漫文化大國也得到了好的反響。以優勢品類作為先鋒打開國際市場,進而推動影視開發,這種思路和嘗試值得借鑑。

與此同時,程武還分享,其管理的閱文集團在嘗試另一個助力中國文化國際化傳播的實踐。利用網絡文學領銜全球的優勢,把起點國際上幾千部反映中國當下生活和傳統歷史文化的優秀網絡文學小說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進行推廣,吸引外國作家觀看並稱為起點國際的駐站作者,目前海外作家的群體已經超過10萬人。接下來的規劃還包括當文學作品、動漫作品在全球市場形成影響力後,通過主控的形式,聯合行業夥伴進行影視作品創作,並帶向全球,以此助力中國文化的傳播。

之所以每年的行業論壇值得期許,總結過往得失之餘,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一線創作者的未來規劃和思考中看到整個行業向好發展的動力和希望。就如同今年以《1921》為代表的主旋律作品在年輕人中接受度、口碑的節節走高一樣,此前數年頭部內容生產者用心「扎馬步」的規劃和實踐得到了回報。如今再談到盤活市場機制、助力中國文化全球化的策略,騰訊影業的規劃叫人振奮,也期待再過兩三年回望,願景皆能開花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1867447_69962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