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疫苗,正在拯救好萊塢。
由於北美疫苗注射的加速,美國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每日新增確診已經從去年12月巔峰時期的20-30萬人,下降到了目前的1萬多人。加拿大的每日新增也降低至一千多人,而歐洲的疫情形勢也逐漸向好。雖然印度和拉丁美洲的疫情依然較為嚴重,但是北美與歐洲的逐漸復甦,也標誌著好萊塢電影終於可以正式進入正常軌道了。
從上個月末開始,派拉蒙《寂靜之地2》以及華納的《招魂3》都取得了超出預期的票房成績,而這兩部低成本驚悚恐怖片領銜的北美周末票房大盤,也連續兩周超過了中國,甚至達到了中國內地大盤同期的兩倍。
好萊塢又要重新做回全球電影老大了嗎?
國產片復甦之後,劣勢盡顯
截止6月10日,2021年內地票房大盤,僅僅達到260.73億。
而2018年、2019年同期的票房成績,其實都已經達到了290億量級。
其實從月度票房大盤列表我們也能看出一個愈發明顯的趨勢,春節檔所在的2月,票房大幅刷新了紀錄,有五一檔加成的5月,也保持了票房的穩定輸出,但是3月、4月以及6月檔期,其票房輸出甚至不如往年的一半。
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不僅僅300億、400億、500億的目標完成時間會比2019年落後,甚至可能連2021年年度600億大盤的目標都要保不住了。
而這也是2021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旋律」。今年元旦檔、春節檔、清明檔、五一檔,連續四個法定節假日檔期,都創造了歷史最高成績。然而在節假日之外,市場大盤卻表現極度冰冷,單日票房不足5000萬甚至不足3000萬的低大盤運轉情況屢見不鮮。
可以說,中國電影的疫情後遺症依舊在持續。一方面,因為好萊塢電影的持續缺席,以往冷檔期「一周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格局被打破,而有幸能夠上映的好萊塢大片,也失去了以往的市場號召力,同類型同題材影片,甚至只能獲得兩年前一半的票房成績;另一方面,疫情導致國產片片源極度稀缺,中等體量影片缺乏,像2019年《「大」人物》《白蛇:緣起》《老師好》《犯罪現場》等冷檔期上映的中等體量影片在今年消失殆盡。僅看今年春節檔過後,在非節假日檔期上映的國產片,票房最高的是不足7000萬的《八月未央》,可見冷檔期重量級國產片的匱乏。
這也不得不讓人擔心,2021年年度票房大盤是否還能達到600億,2022年北美票房是否會反超中國,再次引領全球?
海外電影全面復甦時
整體來看,北美電影市場恢復速度目前趨勢向好,現在電影院已經開業75%,票房也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4-5成的水準。
而接下來,伴隨著《速度與激情9》《黑寡婦》《自殺小隊2》等A級大片的逐漸登場,北美票房也有望在今年暑期,迎來一個小爆發,雖然很難超過2019年暑期檔的最佳票房成績,但是達到7-8成的票房體量還是不成問題的。
另外,電影窗口期對好萊塢院線電影的傷害,並沒有想像中的大,院網同步上映/上線的《哥斯拉大戰金剛》《招魂3》《黑白魔女庫伊拉》的票房表現均算不錯。而窗口期政策較為保守的派拉蒙、環球與索尼影業,依然堅持著17-45天左右的窗口期政策。
翻看未來半年的好萊塢電影片單,可以說是基本恢復到了疫情之前的密度。在暑期檔過後,尤其是在11-12月的感恩節-聖誕節檔期,包括從去年延期到今年《永恆族》《捉鬼敢死隊》《壯志凌雲2》《西區故事》以及今年的《音樂的魔法》《蜘蛛俠:英雄無歸》《黑客帝國4》《歡樂好聲音2》等片扎堆公映,其中12月22日扎堆了四部大片,頗有中國電影大檔期的范兒了。
另外,伴隨著《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在海外市場的進一步上映,其全球票房也於上個月正式超過了《八佰》,問鼎了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如此看下來,中國電影市場成為疫情後恢復最快最好的市場,似乎與中國電影市場自身關係並不大,而是享受到了中國抗疫成功的紅利。而伴隨著海外疫情的逐漸好轉,這個紅利也不再是中國內地獨享的了。一部日本電影在不斷有疫情影響的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取得了如此高的票房成績,甚至日本之外票房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不得不令絕大多數國產片垂涎。
那麼對國產片來說,還需要做什麼來保住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呢?
衛冕壓力,中國電影還需要再努力
毫無疑問,伴隨著接下來7-8月暑期檔,以及國慶檔的票房起勢,內地影市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或許會和北美影市交替奪取周冠。
但我們依舊不能否認,中國電影市場距離真正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首先全球第一大市場,並不能僅僅滿足於院線票房成績的增長與高低。雖然我們經常以院線電影票房的高低來判斷一個產業的價值以及與海外市場做橫向對比,但目前來看,北美電影市場與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市場生態已經完全不同,好萊塢網絡電影市場、院網同步會員費、單片點播費用,已經達到了一個10億+美元的藍海。未來甚至有望達到百億美元量級,與院線電影票房平起平坐。
而對於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院線電影依舊占據著絕對主流,無論是網絡電影還是PVOD模式的「院轉網」,其市場規模都不算太大,這也是去年疫情期間多部新片嘗試這個模式後,今年院轉網現象越來越少的原因。
另外,即便目前有匯率的紅利,但中國內地票房想要達到好萊塢2018年的歷史最高成績——118億美元(767億人民幣),至少還需要3年的時間來努力。從業者也需要客觀清醒地認識到,今年在元旦、春節、清明、五一檔貢獻票房的增量觀眾,如若不是在現象級影片的拉攏下也不會走進影院。這從端午檔首日僅僅7000萬的票房成績就能看出,在缺乏爆款拉動的其他檔期,這些增量觀眾很可能重返影院,更不會在普通冷檔期貢獻票房。
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就和年度票房X百億的口號一樣,對於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並無益處。相比之下,我們更應該把電影市場的KPI更加精確化。在不少市縣已經放棄GDP增長作為業績考核的當下,一味的追求票房大盤的增速並不科學。單銀幕票房產出、單日票房5000萬以下天數的控制、頭部/腰部/尾部影片的票房占比相對比票房的增長已經更為重要。從今年上半年愈發嚴重的頭部效應來看,內地影市繁榮的背後已經出現了諸多問題,這需要我們全行業去努力解決,這樣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才能夠更趨向於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