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做綜藝,音樂綜藝+社交的《為歌而贊》就這?

2021-06-05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抖音做綜藝,音樂綜藝+社交的《為歌而贊》就這?

第3201期文化產業評論

抖音與浙江衛視聯合推出的台網音綜《為歌而贊》今日落下帷幕。節目以抖音紅人點評+平台二創宣發的方式,將優質音樂跨屏輸出,既是對電視綜藝台網聯動模式的全新探索,也展現了音樂孵化和傳播的可行路徑,促進音樂產業的正向發展。那麼,《為歌而贊》的這種「音樂社交」創新與以往的電視音綜相比有何創新?抖音6億宣發資源是否名副其實?音樂如何平衡社交性與審美性?

作者| 周思藝(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彭曉儀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5444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如果你刷抖音時,偶然聽見「帝江帝江是混沌那混沌沌混沌沌」的神曲配上鍋內翻炒沸騰的美食;或是看到一場炫酷的表演,伴隨著頗具感染力的BGM「叫我爛泥吧,叫我爛泥吧」;又或一段蓄力十足的舞蹈,畫中人正對你拔槍「biu~biu~biu~」……不用懷疑,這便是正當收官的2021省級衛視頻道新綜藝No.1《為歌而贊》的冠軍曲目。

《為歌而贊》是抖音與浙江衛視聯合出品的一檔台網音樂綜藝,集結了鄧紫棋、張信哲、唐漢霄、鳳凰傳奇、The9等大咖新星,以獨創的「大屏首唱,小屏二創」模式引起熱議。 在電視音綜走向同質化的困局之時,這檔節目以跨屏互動和極致宣發走出了一條創新的路徑。

綜藝or音樂?電視音綜的創新路徑

音樂,是流動的生活之詩,也是凡俗的生靈之嘆,是造夢者的囈語痴話,也是藝術家的齒間悲歡。因此,音綜在綜藝領域一向是最經典、強類型、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綜藝品類。但在近十年的發展中,電視音綜逐漸被網生綜藝拉開差距,走向造星的黃昏,傳播的陌路。而在這種情況下,《為歌而贊》則強勢出擊,打出了「大小屏合力讓好音樂出框」的招牌。《為歌而贊》滿足了音綜的何種訴求?在電視音綜創新中應有怎樣的定位?要想知道答案,或許還應當回歸電視音樂綜藝過往的發展中去一探究竟。

音樂綜藝形態:競技選秀,星素結合

2012年起,以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歌唱競技類綜藝,通過導師轉身的亮點設置、搶奪隊員的看點鋪墊、導師戰隊的賽制升級,走出了綜N代的全面開花之路。各大衛視紛紛復刻,《夢想的聲音》《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等節目如雨後春筍湧出。

2015年,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規範下,各節目紛紛提升素人比重,開啟星素結合的主導模式。比如《最美和聲》《我想和你唱》和《天籟之戰》均是以星素同台較量、明星曲目改編為看點的音樂綜藝。

除了滿足各色普通人的音樂夢外,音樂人、跨界明星、愛豆也成為音樂綜藝中最常見的幾類角色,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以專業歌手為主體給觀眾帶來一場聽覺盛宴,東方衛視《加油美少女》以偶像團體為亮點打開偶像養成選秀之風。《我不是歌手》以跨界明星的自帶流量為節目造勢。

這些音樂綜藝 「造星」為主導訴求, 通過競技性要素激發觀眾的參與感,爭議性,狂歡性。雖然形式上有一定差異,但由於賽制設置大同小異,歌手水平參差不齊,演唱曲庫缺乏驚喜,同質、撞車問題仍然十分嚴重。

近十年電視音樂綜藝主要模式與代表作品

音樂綜藝生態:探索多元,文化引領

近十年的電視音綜以經典和原創為曲風特色,雖不如網綜多元,但仍涉獵了一些小眾、垂直、亞文化的題材,並且在民族文化演繹與融合上更具特性。

江蘇衛視《金曲撈》和廣東衛視《流淌的聲音》皆以經典懷舊為概念,在昔日之流沙中尋覓怡然迴音,而《中國好歌曲》《不凡的改變》則聚集原創和改編音樂,將以往音樂綜藝的焦點從「經典翻唱」轉移到「原創音樂」,拓寬了中國音綜產業生態的版圖。

江蘇衛視打造的《蓋世英雄》《中國樂隊》《無限歌謠季》分別鎖定EDM(電子舞曲)音樂、樂隊文化、音樂節等新鮮的音樂文化,將年輕化的潮流帶給年輕受眾。但由於缺乏網生背景和廣泛受眾,這些綜藝並沒有實現小眾出圈的目標訴求。

音綜《蓋世英雄》

湖南衛視的《聲入人心》,將以往曲高和寡的美聲唱法展現給受眾,外形優越魅力滿分的梅溪湖三十六子,助力了年度爆款音綜。央視的《經典詠流傳》,山西衛視的《國樂大典》,安徽衛視的《耳畔中國》,皆是從民族文化中萃取精華,以文化傳播為主要訴求的音樂綜藝。詩歌、國樂、民樂,這些濃厚民族底蘊的音樂形式,為電視觀眾輸送了清麗蓬勃的東方之美。

這些音樂綜藝顯示了電視綜藝向多元進軍的探索訴求,同時又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無論是對原創音樂的發掘還是對電音和樂隊的聚焦,都是衛視平台創新性的體現,但是由於在流量、場景、傳播上的先天不足,這些嘗試都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而在網綜領域,《我是唱作人》《中國新說唱》《樂隊的夏天》等作品則攻城掠地,後來居上。

音樂綜藝表達:從「單向」到「互動」,從「聽覺」到「視覺」

為了突破音樂綜藝單一的觀賞性,凸顯觀眾互動的遊戲理念,2016 年推理類音樂綜藝成為熱門。江蘇衛視《蒙面唱將猜猜猜》,浙江衛視《誰是大歌神》,深圳衛視《對口型大作戰》等多款電視音綜都融合了推理元素,原來不辨自明的歌手「身份」在這類節目中成為了一場節目內外共同織造的「秀」,觀眾在螢幕前體驗著猜謎解密的遊戲過程,把單向的音樂接受轉換為雙向的互動體驗。

2018年湖南衛視創新推出的《幻樂之城》是電視綜藝形態的另一突破,令人眼花繚亂的劇場實景,令人趣味盎然的唱演融合,令人眼前一亮的電影鏡頭,令人情味深藏的故事表達,音樂在光影和人物之中跌宕生情,撞擊著觀眾的聽覺與視覺。

在這類電視音綜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創新的曙光。但推理類音樂綜藝以「假唱」代替「真唱」,以表演代替音樂的形式實際上已經脫離了音樂節目本身的訴求,向喜劇娛樂靠近。 《幻樂之城》雖然廣受觀眾,但本質上受關注的卻並非音樂。

那麼,怎樣才是回歸音樂,又傳播音樂?如何才能推動音樂作品從有限圈層轉向更大流量平台?

2019年湖南衛視音樂互動綜藝《嗨唱轉起來》是一個值得借鑑的例子,它通過音樂嗨唱打造造「宅嗨」ktv,首次引入短視頻元素,將大屏與小屏結合,實現跨屏互動。這種媒介融合的思維顛覆了以往程式化的電視綜藝流程,是電視音綜的一次升級。

音綜《嗨唱轉起來》

而浙江衛視的《為歌而贊》可以說是對這一顛覆的一種繼承與革新,既是 對電視綜藝台網聯動模式的全新探索也展現了音樂孵化和傳播的可行路徑,促進音樂產業的正向發展。

大屏or小屏?為歌而贊的六億「資產」

《為歌而贊》與以往音綜相比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 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互動模式。每期有六位歌手分別演唱,百贊團+爆贊團成員將從三首新歌 (原創)和三首熱歌(改編)之中選出喜愛度最高的歌曲,而這些歌曲將贏得在抖音平台上被100位抖音紅人進行二次視頻創作的機會,這些創作者加起來的關注度近6億。

百贊團成員

在媒介融合的當下,短視頻平台和二次創作成為了助力產品營銷,促進文化傳播的最有力推手,《為歌而贊》也是如此。節目本身雖然因為百贊團評價標準和剪輯炒作受到不少質疑,豆瓣評分懸於4.6,但不可否認,《為歌而贊》「大小屏合力讓好音樂出框」的廣告並非是徒有虛名。從節目舞台到抖音平台,節目探索了一條路徑更短、效率更高的整體宣發鏈路。

首先,在評價機制上,百贊團的設置就是抖音短視頻創作資源和音樂審美的一種代表。

在此,統計了其中30位成員的名單,可以看到,百贊團成員屬性相對多元,既有深耕音樂領域的歌手、翻唱歌手、樂評人,也有喜劇、情感、懸疑劇情內容創作者;既有時尚、潮流領域的創作人,也有了解行業動態的媒體人;甚至其中還有公益大使、遊戲解說等創作者。這些創作者植根於不同的領域,觸及多元的受眾,是音樂出圈的最大勢能。

百贊團成員、爆贊團成員(部分)

百贊團評價

抖音創作者@阿星and阿奇表示自己會選擇「直白和易理解「「更加有起伏,更加有反差的音樂「。而另一位創作者@維維啊則認為,「音樂畫面感太強了,只能跟著你的視頻去創作,跟所有人相同的畫面」。他更傾向於選擇「觀念和共鳴感強的音樂」,給人同樣的共鳴,但卻有更多創作的空間。這種差異化、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對於傳統的音樂審美也注入了新的動能。

第二,在轉化路徑上,音樂的傳播分為平台和二創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抖音平台的加持下,節目內容得到了廣泛傳播,為歌而贊和浙江衛視抖音官號中,鳳凰傳奇版《海底》單視頻點贊量289.7w、顏人中清唱《晚安》單視頻點贊量252.0w、胡夢周馬吟吟合體版的《溯》單視頻點贊量230.6w、張信哲的《愛就一個字》單視頻點贊量202.9w、Amber《我錯過了愛的人》單視頻點贊量195.1w……,前九期冠軍歌曲累積播放量1100億+。這些數據反映了短視頻平台強大的宣發和推薦功能。

另一方面,抖音創作者以適宜的題材、畫面、劇情對冠軍歌曲片段進行二創,產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差異化的「蒙太奇效果」。從前九期冠軍歌曲的抖音推廣效果,我們可以檢驗出不同歌曲的二次創作度和與抖音平台的適配性。唐漢霄的《爛泥》,鄧紫棋的《超能力》,龔琳娜的《微微》《帝江混沌》,在抖音平台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推廣釋放,而其他冠軍歌曲也獲得了超出平常的關注。

《為歌而贊》前九期冠軍歌曲抖音推廣效果

基於衛視和抖音平台的台網雙重資源,《為歌而贊》不但位列2021年省級衛視頻道新綜藝第一,也破除了以往唯精英論或粉絲論的評價體系,恍若一場大型音樂變革與傳播的實驗。節目中高頻提及的「音樂社交」也引起人們的關注,用「社交」的方式玩音樂,真的可取嗎?

金曲or神曲?音樂社交的審美反思

要知道,「音樂社交」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兒。早在2004 年,聚友網就提出了「音樂社交」的概念,在當時只是一種社交平台的經營理念和未來構想,也即把社交與音樂相結合,雙向賦能。而在《為歌而贊》里,無疑實踐了這一理念。

從概念上,音樂社交是以音樂為中心,以用戶為聯結,以生產為核心,最大化發揮平台的社交功能,從點到面、由小至大、逐級擴散,最終實現用戶對音樂的享受和消費。《為歌而贊》中的歌曲在抖音上的傳播便是「音樂社交」的典型體現。一方面,同樣的音樂以不同的方式可視化,發掘出同一段音樂不同的適配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內容引發受眾即時表態,點贊分享,讓內容產生進一步裂變。所以,帶動社交的不只是音樂或者內容,更是兩者結合碰撞的火花。

在內容上,能夠激發人們社交慾望的音樂往往有著其相似性和差異性。比如,歌手顏人中在節目中提及對於抖音熱歌的標準「我自身的一個經驗是:生活化,直擊你心裡的那種東西。我之前還有一首歌叫《晚安》,這首歌就很適合社交你知道嗎,就像你我直接說話,能夠透過十五秒內去傳達的音樂,這就會成為抖音的熱歌。」這說明熱歌的共同特點便是簡明直接,能夠引起大眾共鳴,滲透你生活的各個角落,編織你的每一片時光。

在呈現上,音樂社交還表現為對一段音樂的多種解讀和認知。正如節目中百贊團的存在,就是為了將五光十色的聲浪匯聚在一起,用更個體、更下沉、更短平快的視角去展現一首歌的多樣性和多義性。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標準的缺席似乎成為一個共識。但實際上,標準並不是真的遠離了我們,而是以圈層化的方式存在著。百贊團爭鋒相對的戲劇衝突,潮水起伏的不同聲浪都令人感到矛盾和困惑,我們也需要思考,百贊團對音樂的標準是如何定位的?能夠激發「社交」慾望的音樂就一定是好音樂嗎?為了傳唱度需要犧牲一定的音樂性嗎?

倘若僅看重歌曲的傳唱度或平台性,音樂一定會走入迷途,就像節目中調侃的所謂萬能和弦「4536251」,如今抖音上的「神曲」,不乏套路和規律。某些歌曲憑藉洗腦式旋律,病毒式傳播,迅速蔓延全網,成為一時爆款。但細究其內容空洞不堪,詞句不知所云,只是拚命地在爽點上蹦迪,留下一堆空殼,既不能按摩人的感性,也不能提升人的審美享受,更不用說對音樂產業本身有著建樹。這也是音樂綜藝從「造星」到「造歌」,從「單向」到「互動」,遭遇的新的難題。

如果從「音樂社交」的商業架構而言,我相信《為歌而贊》已經為音樂綜藝做了一個較好的探索和示範。但從「音樂社交」的生態循環角度,到底以怎樣的標準評價一支音樂,音樂人到底應當如何面對市場,這仍然是一個需要長遠思考的問題。

結語

或許,正如歌手張信哲在節目中表達的,無論外在環境怎樣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怎麼去提升到,不管什麼樣的平台或者什麼樣的音樂要求限制之下,我都能做出好音樂,我覺得這才是音樂人最大的一個挑戰和要求。」節目中兩次奪冠的音樂人唐漢霄也說到,「不是讓所有的數據和習慣來告訴音樂怎麼做,而是音樂應該告訴這些東西我們要做什麼。」只有創作者保持獨立和自覺,平台方堅持探索創新模式,接受者不斷提升審美水平,音樂才有無窮生機。

話題互動

您對《為歌而贊》新音綜模式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周思藝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 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0669802_1526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