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筆
愛妃你看,這就是朕為你打下的江山~
你看他們四個,也不用交稿~
看看人家的髮際線,再看看你的,禿得……
寫不完的劇本、拍不完的片,還要客串群演……
當代社畜的內心OS成功引發歷史文物的注意力,「其言何,吾游思久矣」,言語間,大秦的四個俑原地「活了」。 畫面,毫無違和感。
以上,源於紀錄片《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的最新一期內容,這場現代與大秦的跨時空對話,精彩仍在繼續。
一口氣打卡完四期節目後,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整理了「進擊的大秦」的三大看點:其一,紀錄片的歷史主人公不再拘泥帝王秦始皇,而是武將、文官還有一個個兵俑;其二,講述的歷史故事既有激烈的戰場往事(士兵俑),又不乏百戲俑背後的大秦娛樂;合二為一來看,「進擊的大秦」主題的切入視角,打破了以往歷史類紀錄片的宏觀視角,它不再把目光聚集在決定歷史走向的大人物維度,而是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如此一來,觀眾的代入感和歷史滲透力激增,從而實現內容與觀眾之間最大程度的共鳴與轉化。
其三,獨特的紀錄片風格和模式,一方面巧妙結合文物實景+奇幻小劇場+權威解讀的模式;另一方面,又通過類比當今社會制度以及運用現代熱梗的解讀,使觀眾能夠立即get到節目中所傳達的歷史知識,從而形成一套寓教於樂的紀錄片風格。
娛sir認為,《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的創新與獨特,不僅使得節目收割觀眾青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出現也為紀錄片市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想像空間。
《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
有趣有梗還有歷史專業知識攝入,「入股不虧」
每期30分鐘左右的時長,是《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吸引包括娛sir在內的相當大一部分觀眾成功入坑的首因。可謂十分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這要擱以前,簡直不敢想像,要知道,現在的綜藝每期至少一個小時起,2—3小時成常態。時長的革新,不僅成功打破歷史類紀錄片的刻板印象,也用實際行動說明,內容的好壞與時長長短關聯性不大。
具體來看,《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設置了兩個關鍵角色:「博物大人」田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和「新鮮達人」劉木子(演員),田靜為紀錄片的專業性保駕護航,劉木子則更多站在觀眾視角,以及通過演繹小劇場(舞台劇)等更貼近年輕人的方式,了解文物的玄妙,傳遞進擊的大秦歷史文化。
竹簡、小刀、砥石、毛筆還有墨,大秦上班族的標配確實不少,最新一期,《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把焦點放在秦國上班族的日常。而劉木子也一如往期,換上裝備,化身秦國的一個小職員一探究竟。跟隨著她的視角,仿佛娛sir也在歷經秦官的早會、感受大秦職員的社畜,不對,是職場規則。
「小李,上周出差時違規帶隨從一名,沒有自帶口糧,罰二甲」
「小張,前日聽差時沒有下席站立,罰二甲,並撤職永不錄用」
「小王,昨日下班後,偷偷去了一家非法運營的酒館,降二級,以觀後效」
而一旁圍觀的劉木子一如螢幕前的你我:出差還要自帶口糧?這樣就失業啦?下班喝酒都要管,管的真寬~話音未落,小劉就被點名了:竟然趕在下面偷偷吐槽領導,瞬間就被拖出去了。有一說一,這要想在大秦摸魚,可太難了。
往回倒帶,《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前三集的主題與內容:秦國除了忙著統一六國,也有娛樂文化的(第三集),一出精彩的《大秦達人秀》精彩又直觀;第二集,直接融入現代流行的帶貨方式給觀眾安利大秦2000多年的黑科技,焦點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最硬核的文物—兵器上;第一集,則是秦小兵的逆襲之旅,秦兵也是普通人,通過獨特的紀錄片形式,還原他們在大秦如何實現夢想,成為人生贏家。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秦的歷史大多被「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偉績掩蓋。而《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選擇大秦小人物的日常視角,作為內容切入口,台詞文本摒棄說教的一套,這也正是其播出後,備受觀眾青睞的內核。一來,角度新穎,引發觀眾好奇心;再來,從小人物或者說普通人視角出發,成功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觀眾的代入感和共鳴感明顯更強烈,從而也就更利於歷史專業知識的觸達,借用豆瓣上網友「關八經紀人」的話來說:上到文武百官,下到平明百姓,在這部紀錄片中展現的淋漓盡致,體驗了一把秦人的生死。
值得一提的還有,娛sir在打卡觀看時,注意到片子中的小細節設置,絕對加分。譬如每集紀錄片中,小標題會用當下的熱門歌曲名字命名,《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好久不見》等;還有,主題曲《進擊的大秦》,大概是最受好評的一首紀錄片主題曲來,音樂響起,彈幕開始刷:好好聽~不捨得跳過~
有趣有梗還有歷史文物專業知識攝入,娛sir忍不住想說一句,《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入股不虧。
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如果說獨特的內容切入角度是《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獲得觀眾青睞的內核,那麼巧妙結合文物實景,鮮活演繹奇幻小劇場的紀錄片模式、電影級別的視聽水準,則在外殼上助力不少。另外,該紀錄片又恰如其分地將大秦日常、規則等類比現代社會制度,且融入不少熱門網絡詞彙輔助理解,很punchline(點睛之筆)。
具象化來看,《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在影像結構上主要分為三大板塊:文物實景+奇幻小劇場+權威解讀。
真實無疑是紀錄片的肌底,不論任何形式。《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中田靜副院長帶著觀眾真實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館」,鏡頭捕捉一件件真實文物,再透過對話、小劇場還原等進行權威的歷史解讀。順便插播一句:若不是看這部有趣的紀錄片,還不知道秦始皇帝陵花了38年建成,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
基於真實的、權威的歷史信息之上,《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再藉助特效、動畫等現代科技,讓文物變得鮮活起來。第一集的兵俑,直接中文rap;第二集原本講述硬核冷兵器,但一開始那句biubiubiu,瞬間不那麼冷了;越王勾踐典故現場的還原與新角度,也極具新鮮感;第三集還融入諸如宮廷Livehouse這樣的現代熱梗的解讀,彈幕瞬間飄過:我竟然有點想看優旃(大秦宮中最火的優人)現場路演~(笑)
諸如此類的創新,集中形成視覺上的穿越感,仿佛觀眾和文物同處一個時空,提高歷史還原度的同時也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以及共鳴能力。進而,使觀眾能夠立即get到影像中所傳達的歷史知識,一套更適用於新時代語境下傳播的、寓教於樂的紀錄片風格誕生了。
乍一看,《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是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但在娛sir看來,這恰恰是其收穫觀眾青睞的核心原因。
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越來越熱衷於「快餐式」讀書。再者,一個不爭的事實,歷史讀物充滿學術性,且晦澀難懂,正逐漸被年輕群體所拋棄。基於此背景下,以《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為代表的紀錄片(尤其是歷史類紀錄片)們開始主動進擊。
《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選擇在內容和模式上花心思,做實驗,搞突破,成功俘獲相當大一批年輕人的喜歡與認可。截至目前,該紀錄片在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近3億+,#假如兵馬俑復活了##古人上班摸魚有多難##古人到底有多會玩#等話題引髮網友熱情參與討論。
回到行業層面,《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成一派的新紀錄片風格,十分貼合當下影像傳播的新語境,不僅成功讓歷史走進更多新世代年輕觀眾的視野,還賦予紀錄片市場以及從業人員更多的想像力和可能性。
娛sir還是那句話:有趣有梗還有歷史專業知識攝入,《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入股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