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大視頻平台競爭簡史

2021-06-03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美國各大視頻平台競爭簡史

第3199期文化產業評論

AppleTv+,Amazon Prime video與Netflix,Disney+,HBO MAX等有何區別?他們相互間的競爭孰強孰弱?

作者 |程菲(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董婧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626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

流媒體作為21世紀以來最大的娛樂變革,在本世紀頭20年里快速發展,流媒體間的競爭也成為了熱門的商業話題。

北美,傳媒、科技巨頭忙著合縱連橫來提升自有流媒體平台的市場份額,一刻不停地跑馬圈地。國內,趨於穩定的長視頻平台對勃興的短視頻發起版權警告,長短視頻之爭成為文娛領域的焦點話題。另外,如短視頻應用TikTok在全球的擴張與被聯合絞殺,也吸引了無數的注意力。

其實, 流媒體市場由軟體和硬體兩部分構成。

北美的Netflix、Disney+、HBO Max、Amazon Prime Video,中國的愛優騰芒(愛奇藝、優酷視頻、騰訊視頻、芒果TV)等都是軟體服務商,以提供觀看渠道為主。當然,現在各平台也提供原創內容。

Roku在售流媒體硬體(來自:Roku官網)

硬體方面,既有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也有台式電腦、智能電視,以及智能電視配套的電視棒(電視棒是連接電視機與外部信號源的設備,它可以將壓縮的數位訊號轉成電視內容,並在電視機上顯示出來。信號可以來自有線電纜、衛星天線、寬頻網絡以及地面廣播)、機頂盒、投屏設備等固定設備。

流媒體行業很火熱,但似乎很少關注這一群邊緣人:以硬體起家、進而軟硬體一體、發力原創視頻內容的流媒體平台。

北美流媒體:軟體廝殺激烈,硬體市場座次排定

以2019年11月12日Disney+的上線為信號,至此除索尼外的好萊塢大廠均加入了這場流媒體競賽。

北美流媒體平台概況(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各大內容生產廠,一方面整合集團內部資源、推出含有海量視頻內容的自有流媒體平台,如HBO MAX、Paramount +、Peacock;另一方面,不斷加碼原創自製內容,以吸引新的訂閱用戶、提升市場份額。母公司多次宣布對旗下流媒體事務追加投資,加碼自製內容。維亞康姆對Paramount +投資計劃從每年的10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每年50億美元,迪士尼計劃到2024年用於流媒體的投入達到140億美元-160億美元,而Netflix的原創內容投入近年來不斷增加,2021年給出了170億美元的預算,頗有軍備競賽的意味。

軟體類的流媒體平台競爭激烈,導致整個市場進一步擴大。據統計,2020年美國家庭平均訂購流媒體服務達到3.1個,高於上年度的2.7個。近期,安培分析公司稱,目前美國的SVOD(訂閱型視頻點播)和 OTT(over the top,通過網際網路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是一種服務方式總稱)服務擁有近3.4億的訂購量,已超過美國3.3億的總人口數量。

同時,市場格局也在不斷變化。2020年以前,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和hulu是傳統三強,在訂閱數上保持了多年的領先地位。2020年後,隨著好萊塢大製片廠加入戰局以及疫情帶來的增長紅利,迪士尼的流媒體業務(旗下流媒體平台有Disney+、hulu和ESPN+,合計訂閱會員已突破2億)快速發展,超越Amazon Prime Video,Disney+和Netflix成為流媒體兩強。

目前北美九大流媒體(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Disney+、hulu、ESPN+、HBO MAX、Peacock、Paramount +、Apple TV +),背後都有大型集團作支撐,都在製作重磅獨家內容。未來,誰會擠進第一梯隊,誰會被淘汰,都未可知。

硬體市場方面,則穩定的多。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客廳觀影系統中用來搭載流媒體平台的電視棒、機頂盒等硬體設備,已經形成了Roku、Amazon、Google和Apple四分天下的局面。

2020年北美流媒體硬體設備TOP4(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Roku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目前通過Roku的電視棒或機頂盒,可以收看超過150000部電影和劇集,可以訂閱Netflix、BBC player、Disney+、Apple TV+等多個流媒體頻道。

Roku目前可接收的頻道(來自Roku官網)

由於流媒體和智能電視的發展,客廳娛樂已然轉向。全球有線電視市場不斷衰退,智能電視市場總規模在2017年已達到143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2530億美元,五年內年復合增長率將維持在10%以上。

終端規模的擴大,市場結構的穩定,使得頭部廠商等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去年華納和NBC環球的流媒體平台上線後,就一直在與Roku、Fire TV等硬體設備商洽談,希望能夠搭載進它們的電視棒和機頂盒。但這兩場談判並不順利,最終合作協議應該涉及到了過路費、廣告分成、訂閱分成等利益的讓步。

市場格局穩定後,這些硬體設備商也開始轉向流媒體應用的開發。目前,四大廠商中除了Google外,都有自家流媒體頻道了。不過,Roku channel只在Roku的設備中進行了搭載,也沒有涉足原創內容的生產,更像是推出了一個自有平台而已。發力原創視頻內容生產,形成流媒體產業閉環的是亞馬遜和蘋果。

蘋果早在喬布斯時代就涉足了流媒體服務的配套硬體。Apple TV第一代於2007年7月正式出貨,2010年9月、2012年3月、2015年9月、2017年9月、2021年依此發布了第二代到第六代,蘋果公司在2015年曾宣布Apple TV全球銷量已突破2500萬台。結合遠高於Roku Express+(Roku推出的機頂盒設備)的售價,這個數據並不算差。

與iphone、ipad、Mac、Airplay等形成硬體生態閉環,深耕機頂盒市場多年之後,2019年11月12日蘋果推出了自有流媒體平台Apple TV+,並宣布集結了史匹柏等一線實力創作者,斥資60億美元打造精品原創內容。

亞馬遜的流媒體應用開始的比硬體設備早。2006年亞馬遜推出流媒體服務Amazon Unboxed,隨後在2008年改名為Amazon Prime Video,並於2011年整合到 Prime 服務中。硬體方面,第一代Amazon Fire TV Stick在2014年推出,目前總共出過三代,2018年又推出了機頂盒加上智能音箱功能的Amazon Fire TV Cube。軟硬體發展期間,還在2010年成立了Amazon Studios,用於內容製作。

Amazon Fire TV介紹(來自Amazon官網)

儘管如此,在Amazon Studios發力原創內容製作、進軍電影業之前,Amazon Prime Video更多是其 Prime 生態中的一項服務,採用的也是捆綁銷售戰略,其目的是為了擴大 Prime 服務的訂閱會員以及用戶粘性,是其飛輪戰略的組成部分。

直到2015年,亞馬遜宣布每年50億美元投入原創內容的製作,簽下了伍迪·艾倫、吉姆·賈木許、斯派克·李等知名導演,傾向製作獨立、小眾題材等優質电影後,Amazon Prime Video才成為真正發力原創視頻內容的流媒體平台。

手握一堆王牌,也沒能打出王炸

在當下的流媒體軍備競賽中,亞馬遜和蘋果手裡的好牌不少。它們已經形成了軟硬體一體的流媒體生態閉環,也都是資金充足、資源豐富、創新不斷的科技巨頭,還有龐大的品牌忠粉做支撐。

但是,它們卻處於下風。

Apple TV+與Disney+同一個月上線,但結局大相逕庭。主打SVOD模式的Disney+在今年3月訂閱數已經突破1億大關,而且在歐洲、亞洲、非洲、拉美等多個地區已經上線,形勢一片大好。Apple TV+的訂閱月費只要4.99美元,是北美頭部流媒體中收費最低的平台,另外如果購買蘋果旗下硬體設備還可以享受多月的免費試用,在這種低價以及免費的情況下,Apple TV+的訂閱用戶仍然在1000萬左右。市場占有率和增速都遠遠比不上Disney+,以及2020年推出的HBO MAX和Peacock、2021年上線的Discovery+。

Apple TV+的蘋果播放設備(來自蘋果官網)

Amazon Prime Video雖然擁有1.75億訂閱用戶,用戶數量僅次於Netflix和Disney+。但其捆綁在Prime服務中,並沒有單獨計算訂閱數。再從2020年的增速、原創內容的播放量等方面來看, Amazon Prime Video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這也是母公司亞馬遜84.5億溢價收購米高梅的主要原因。

件起家,打通了流媒體生態閉環的Amazon Prime Video和Apple TV+,為什麼不行?

競爭戰略的失誤

整體上,現在各平台均採取低價策略。每月的訂閱費用,最高是Netflix的高級會員,達到17.99美元,但其基礎會員也只要8.99美元。其他平台中,除HBO MAX超過10美元以外,其他平台的基礎費用也都在10美元以內。這個價格,遠遠低於付費有線電視的月費。

價格上差距不大,決定了當前競爭以內容競爭為主。具體有兩個方面,一是產量競爭,二是質量競爭。

產量又分為內容儲備量和原創內容的數量。

海量內容儲備是各平台的共同的追求。Disney+上線時,平台有來自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影業、21世紀福克斯等公司的400多部電影、25個原創劇集和7500集節目。半年後上線的HBO MAX,有DC、華納兄弟、新線等多個廠牌超過1萬小時的內容。隨後Peacock上線時,則將內容時長擴大了一倍,達到2萬小時。

在原創內容上的競爭也是互不相讓。2021年,Netflix計劃推出70部以上原創電影,Disney+則有超過50部原創電影和劇集生產計劃,華納將在2021年上映的17部院線大片同步上線HBO MAX外,還將上線《老友記》重聚特別節目、新版《緋聞女孩》等重磅劇集。各大製片廠都為旗下流媒體平台加碼內容製作。

以數量為基礎,增加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是當前平台競爭的主要戰略。但是,蘋果和亞馬遜的戰略卻出現了偏差。

Apple TV+的視頻內容(來自蘋果官網)

蘋果堅持走精品原創路線,還挖來了史匹柏把關質量。Apple TV+上線19個月,總共推出了55部原創劇(11部電視連續劇、6部喜劇、13部非虛構類劇集、11部電影、14部家庭劇和特別節目),這個數量遠遠低於Netflix的年產量,與其他有製片廠背景的平台也無法相比。更糟糕的是,Apple TV+並沒有多少版權儲備,內容不足很難吸引、留住用戶。這導致就算訂閱費用低廉,甚至免費,Apple TV+的會員數量也不容樂觀。

Amazon Prime Video的情況比Apple TV+好一點。憑藉多年流媒體運營的積累,Amazon Prime Video的版權庫是充足的。但是,很明顯,Amazon Studios在內容生產上力不從心。自2017年《海邊的曼切斯特》《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之後,Amazon Prime Video的原創內容中並沒有出現爆款。爆款不足,是Amazon Prime Video市場份額被稀釋的重要原因。

內容生產經驗缺乏

新六大(指21世紀福克斯被收購後,迪士尼、派拉蒙、哥倫比亞影業、華納、NBC環球和Netflix六家MPA成員,是目前好萊塢大製片廠的代表)中,除了Netflix以外,其他平台都有上百年的製片經驗。Netflix從2013年《紙牌屋》開始發力原創內容以來,高產出模式下不斷推出精品和爆款,已然轉型為成熟的內容製造商。

比較而言,Amazon Prime Video和Apple TV+這對難兄難弟缺乏內容生產經驗。從蘋果推出的55部原創劇來看,題材上廣撒網,創作上依賴IP和明星,整體內容規劃沒有明確定位,這與已經形成品牌的漫威、DC、華納兄弟等差距很遠。

大樹底下並不好乘涼

Netflix不斷加碼原創內容的原因,一是收入模式單一,只有會員訂閱費用這一個來源, 二是其版權庫空虛,依靠外采版權經常被內容商卡脖子。所以,Netflix大幹快上,大規模燒錢,既追求原創內容的數量,也追求質量。

不同於Netflix,流媒體應用在蘋果和亞馬遜的收入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都太小,整個集團也並非以文娛產業為主。

蘋果旗下的產品(來自蘋果官網)

蘋果最初推出Apple TV+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流媒體服務為賣點,刺激消費者購買其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或蘋果電視機頂盒來推動硬體銷售。

亞馬遜的飛輪戰略也大致相同。把Amazon Prime Video打包進Prime服務中,更大的戰略意義是為了提升Prime服務的價值,而不是像Netflix、Disney+一樣,有很強烈的盈利期望。

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在整體戰略中只是作為一個配套服務的Apple TV+和Amazon Prime Video,則享受不到HBO MAX被AT&T全力支持的待遇。另外,相較於已經成熟的零售和終端業務,燒錢生產出來的內容產品,不僅利潤太低,而且盈利波動性很大。

流媒體發展是大勢所趨,原創內容的生產是競爭力的關鍵。當前,Apple TV+和Amazon Prime Video處於不進則退的狀況。進,需要燒更多的資金和人力,但不一定競爭得過有好萊塢大廠支撐的平台。不進,則意味著市場份額被稀釋,進而影響其他的生態系統。

不過,蘋果和亞馬遜也並非無路可走。

第一,可以曲線救國。通過提高硬體市場的份額,尋求渠道壟斷,再做排他性的平台搭載。蘋果公司可以提升Apple TV在高端機頂盒市場上的份額,當裝機量增加後,可以選擇減少一些競爭流媒體應用的接入,比如Peacock等,從而降低對Apple TV+對競爭。

Apple TV+ 購買《灰獵犬號》的獨播權

第二,與優質內容商的獨家合作。優質內容的獨播能為平台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獨播版權往往需要高昂的費用。Apple TV+燒大量的資金也沒有生產出爆款,這種情況下,花費天價版權費外采內容會更加有效。

第三,科技革新,提升用戶體驗。蘋果和亞馬遜作為軟硬體一體的科技公司,設備和用戶體驗創新是其他流媒體平台不具有的優勢。在互動感、清晰度等方面改善觀看體驗,甚至以此作為內容的創新點,也是改善當前局面、吸引用戶的重要手段。

話題互動

您對流媒體平台之間的競爭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程菲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 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70314384_1526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