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是如何被寵壞的?

2022-03-10     方思其

原標題:現代人是如何被寵壞的?

兩種人——被寵壞的用戶和被寵壞的開發者。

(一)被寵壞的用戶和被寵壞的開發者

以一個普通的 APP 為例,某軟體在後台每天都能收到這樣的問題:

「有沒有軟體可以讓我自律?」,後面常常伴隨一個或多個附加條件,「最好是免費的。」

這裡有兩點讓我從前百思不得其解:第一,一個人為什麼把 「自律」 這件事交給一件普通工具?第二,一個人出於什麼樣的心態會想當然地以為這款軟體天生就是為自己解決問題的?

對於一款軟體或產品來說,用戶量、打開率、活躍程度這些指標大多情況下都是它能否成功的標準,投資人和廣告商要看到的也是這些( 對於自媒體來說同理 )。產品經理和開發者必須考慮以高性價比的方式滿足用戶的普遍需求,同時,還要對業務指標負責。

一些產品經理甚至承認,為了提高用戶打開率,除了增強用戶體驗外,他們會做一定的用戶心理研究等工作。然而,一旦在用戶需求和業務指標這個天平上過分傾斜,帶來的結果要麼是產品越來越偏離它的作用本身,要麼是被競品淘汰。

比如微信的本質是一款取代通訊錄的工具,如果你僅僅把它當作通訊錄工具,那麼它對你的生活本身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為了讓更多的用戶使用這款工具,微信官方早期放出 [ 搖一搖 ] 、[ 漂流瓶 ] 這種曖昧的功能。

其後的語音、視頻、公眾號、小程序等等功能,你能夠很明顯區分出來,哪些是為了解決痛點,滿足用戶需求,哪些是為了開發商業價值,實現業務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 用戶體驗 ] 雖然不等同於 [ 用戶需求 ],但用戶似乎越來越難以分清:比如,抖音通過重構軟體 UI 、默認視頻全屏帶來沉浸式體驗,只需要上下滑動就能翻看其他人的視頻,雙擊螢幕就能點贊,點擊底部加號即可輕鬆拍攝、發布視頻,15s 魔性音樂加上簡單易上手的特效——處處為用戶考慮、處處提升用戶體驗。但它真的解決了你的生活痛點、解決了你的需求嗎?

如果你曾因為朋友圈、抖音而上癮,要問這些軟體開發者是不是在其中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答案是肯定的。但不管在微信還是抖音中安裝任何防沉迷系統,還不如在自己身上安裝一個來得更有用,如果存在這種人體防沉迷系統的話。

回到常用的 APP 上,比如收藏、閱讀、時間管理、學習等等 APP ……很多人在沒有這些 APP 存在的情況下,都很難翻開一本書,很難買個紙質筆記本去規劃、去記錄,有一款 APP 又能怎樣呢?更何況,你能保證這款 APP 考慮得更多的是你的痛點,還是背後巨大的商業價值?

一年前一款收藏 APP 負責人聯繫到我們,希望做一次推薦,我發現他們的收藏功能做得特別好,但正在準備轉向社交。我向他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對用戶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收藏之後沒閱讀習慣,如何構建一種機制解決這種問題相對來說應該更重要吧;第二,把用戶篩選出來的內容作為首頁推薦重新給用戶看到,只會讓收藏這件事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基於不同用戶的不同喜好和標準所篩選的內容集合在一起約等於沒篩選。

此事後來不了了之。

開發者們和用戶之間呈現出兩種關係:要麼互不關心,要麼互相對立。而很多值得被關心的部分,正在面臨著各種威脅。

大量用戶被免費、破解、盜版的環境寵壞,他們會說,「你們做得真的很棒!希望你們做得越來越好!希望你們活下去!」,但他們並不真切拿出實際行動去關心開發者們的死活;

獲取大量用戶的開發者們被流量寵壞,肆意消費用戶的信任,打車、外賣軟體的隱私泄露和大數據殺熟,默認開啟的花唄支付、默認被勾選的隱私協議、侮辱智商卻輕鬆洗腦的廣告……

這樣的情況也適用於電影、電視劇和綜藝。更適用於當今的自媒體。

對於應用選擇來說,如果你需要我的建議:最好是選一款真正為你解決痛點的應用,並為它付費,拿出你的信任,才能獲得更好的回報。如果這款應用某一天真的不再考慮用戶了,自然不再有人會願意為它付費。而如果你每天想著破解、免費,那些失去純粹、良好開發環境的開發者們自己連飯都吃不起的時候,憑什麼要為一群只想白嫖的人傾注一生中的數年甚至數十年呢?

當我們把一些真正為大眾創造利益的企業或個人的失敗當作笑談時,失敗的不是他們,而是我們。不是他們沒能把好東西延續下去,而是這個世界不配擁有。

二)人為什麼會被寵壞?

1999 年,一部融合了宗教、功夫、科幻等多種元素的電影《黑客帝國》上映,開篇時,主角安德森翻出過一本書,那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在 1970 年的作品 《消費社會》。

多年以後的今天,《黑客帝國》三部曲的隱喻和《消費社會》中所描繪的景象在當下的中國社會變得愈發真實。在《消費社會》的開篇有一段話:

把所有經濟上的滿足都給予他,讓他除了睡覺、吃蛋糕還為延長世界歷史而憂慮之外,無所事事。把地球上所有的財富都用來滿足他,讓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頭髮根:這個幸福表面的小水泡會像水面上的一樣破裂掉。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記》

從鮑德里亞的論述來剖析,在這個消費時代,「個體首先被邀請進行自我取悅、討好自己」,人人都變成了 [ 新神 ] ,一切的消費品都變成供奉這一新神的祭品,而商家和媒體在其中唱著頌歌: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你值得更好的自己,你要幸福、要美好、要娛樂,你要更舒適、更漂亮、更自由、更有地位、更有品味……為了滿足被描繪出來的理想中的生活、符合被設定的身份,[ 新神 ] 們心甘情願掏出腰包里的血汗錢。這還不夠,他們心甘情願放棄某些權力。

比如在鮑德里亞看來,女人看似有很多選擇,但這些選擇並非自己決定。他們對自己的眼光、對自己的皮膚都沒有自信。他們與自我關係的維持需要通過符號和表達來維持,符號和表達的方式就是消費。

「時尚」會告訴他們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什麼剛剛好,什麼太過時;她們可以買下當季最流行的一條裙子,卻不敢穿上上個世紀流行的喇叭褲,因為有個聲音會告訴她,這不合時宜。

比如花唄最近的廣告告訴你,用花唄更方便、更環保、更安全,還能搶紅包……就連某品牌的方便麵都跳出來告訴你:理想生活就是這個味( 黑人問號臉 )

同理,軟硬體、娛樂、新聞大多也跟你毫無干係。

事實上,我們對於物質的需求原本相比幾百萬年前的祖先來說,並無多大差別,而消費社會卻通過不斷生產的產品,創造出越來越多的需求。

因此,在這本書的一開篇,鮑德里亞就說,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後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築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和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

我們坐在偽裝的神壇上,看著這些貢品不斷生產和消亡,心中充滿著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就是消費社會的主要代價。

但願你在這消費時代,做一個清醒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673071bcfde10f52692e80bfdacb4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