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樓
隨著新軸心時代與大科技時代的交錯疊代,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尖端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域,也是科技創新的「高產區」「精品區」,與社會治理的互動關係更加複雜和多元。各級政府需加快推動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共軛前行,通過思想和政策引導推進政產學研等多方合作,加強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著力思想與政策引導,繪製共軛前行線路圖
加強辦學思想引導。高校推行先進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利於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生培養共同體要優化思想、博採眾長,可以借鑑美國市場至上、面向未來、打造精英、倚重名師的研究生教育經驗;可以兼容德國學徒式、美國專業式、日本教學式和上世紀中期興起的協作式等四種主要培養模式,以及丹麥創建的阿爾堡模式。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我們要創造性地匯通中西,探索建構跨學科、跨文化的「中國模式」。
推行高位布局模式。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的共軛發展,需要建立政府引導、培養單位主導、研究生與企業參與的多方協同治理機制,在高位布局下規劃或優化研究生教育資源布局、學科與專業建設,以及社會治理體系建構策略,進而繪製高通勤率的線路圖。高位布局模式融合逐步升級模式和大起大落模式優點,將中等力度調控與微調相結合,能夠剛柔相濟地促進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在高位狀態下共軛運行,避開微調力度較小和容易延誤時機的缺陷,也能降低大幅震盪對運行張力的削弱。我們要審時度勢,優選調控工具,正確把握調控方向和力度,才能長期保持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高位運行。
聚焦治理體系與能力,優化研究生培養模式
構建無形學院。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其辯證發展趨勢是從「無形學院」到「有形學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培養研究生和服務社會治理上的優勢顯而易見,無形學院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傳統無形學院為有共同目的和興趣的科學家提供了非正式集會機會,它是科學活動和科學家傳遞科學情報的重要方式。構建現代無形學院,可讓專家學者與「民科」、大眾同台唱戲,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虛實相生、理實交融以及中西、古今、科技與人文會通,同有形學院的正式管道傳播相得益彰,一道推進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研究生教育必須更上一層樓,全面了解和掌握社會治理的結構性需求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結合自身優勢和不足,深化改革,在專業方向定位上突出特色和彈性特徵。可以發揮政策引導力量、無形學院集體智慧和高位布局模式優勢,探索專業方向全過程自主培養方案,鼓勵研究生跨學科、跨院系、跨學校自選部分課程,甚至可以突破既有專業方向「疆界」,自組織待認定的「新興未來專業」,給予研究生更多參與社會治理的自由空間。
強化行動者網絡意識,促進政產學研集成化
編織社會治理行動者網絡。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同處利益一致基礎上的非對抗性博弈之中,可藉助異質建構論將二者納入社會治理行動者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人、技術和思想觀點都被視同製造差異的不確定能動主體,相應的人和非人的存在與力量都化為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活動相互依存的實踐者,共同編織成一個動態無縫、無中心之網;每個行動者都處於平權地位,都是整個行動者網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節點或一分子,都在互動中賦能網絡,奔赴目標。
促進產學研政集成化創新。將集成創新理念引入研究生教育與社會治理的互動體系,圍繞研究生教育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結合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發揮行動者網絡的融合創新作用,實現產學研政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多個領域的重大突破。集成創新不是單體的外觀切換、資源的靜態擺置、思想的慣性運動、範式的不可通約,而是行動者的創造性融合、創新要素的精準「婚配」、創造心性的深度覺醒、創造思維的交叉會通、創造技法的無法而法、創造境界的疊代升級,以及協同效應的可持續彰顯。
(作者為淮陰工學院蘇北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素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KT22_B052〉、2021年度淮陰工學院高教研究課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新素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GJ1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