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我們太喜歡介入孩子的成長,也太喜歡為他們代勞一切

2023-08-04     發現生活的美

原標題:《小歡喜》:我們太喜歡介入孩子的成長,也太喜歡為他們代勞一切

《小歡喜》或許對當下的家庭教育有著一定的啟發性,但與此同時,

劇中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引發人們的深思。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從學習到生活,再具體到交友不管是方圓還是童文潔,

或者是宋倩和喬衛東,都表現的有些用力過度。

我們總在期盼孩子快點長大,但當孩子真的長大時,我們又有了某種慌恐,

我們又在懷疑孩子是否真的長大了。

作為家長,我們太過相信自己的經驗,生怕孩子在我們曾經走的彎路上重蹈覆轍,

然而事實上,正如同黑格爾所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

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縱觀世界人類發展史,

發現無論朝代更迭、經濟發展等活動都在不斷地重複過去。

孩子的現在,分明就是我們的曾經,而我們總是試圖想讓孩子比我們當初更優秀。

《小歡喜》中童文潔身上有大部分母親的影子,她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斷的嘗試與孩子進行零距離的交流,但其實人與人之間,總是無法實現零距離的溝通的,

由其是家長和孩子,給孩子留一部分個人的空間,是作為父母必須明白的一點,

而中國的父母太喜歡為孩子包攬一切,從小到大,甚至孩子結婚生子以後,

都在不斷的涉足孩子的生活,以為是一種無私的愛,

結果以愛之名,既破壞了自己的生活,也影響了孩子的生活。

中國的父母情感太過於依託於孩子,他們認為那就是一種無私的愛,

而其實這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面對人生時,每個人都應該屬於自己的活法,

一個孩子,我們將他撫養成人,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及生活資源,直到他成家立業,

就已經完成了作為父母的責任,但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將孩子看護到自己沒有能力之時,

當父母需要孩子照顧時,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只是個啃老族。

啃老族的產生,並不是一個單向的社會現向,而是因為溺愛而形成的一種寄生思想,

諸如《小歡喜》中宋倩那樣的媽媽,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但孰不知,她為孩子做的一切只是她的意願,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使孩子放棄以自我為主的人生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

你可能會覺得,宋倩對於英子的建議是對的,清華大學是一等一的好大學,

將來一定比南大出來的含金量高出很多,但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未來,

並不是每個人活著都為了一份好工作,為了能有極高的社會地位的,

那只是大部分人的追求罷了,世界因百花齊放而不同,人生因各自不同而精彩,

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強迫孩子服從於自己的選擇,宋倩打造出來的人生不是孩子的,

而是她人生的一件作品,英子的堅持,在她眼裡是錯的,但背離孩子本意的選擇,

又如何能稱之為正確呢?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自己作主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呢?

我們總是喜歡去為孩子安排一切,當孩子習慣於這種安排後凡事沒有獨立性時,

我們又站出來批評孩子不夠獨立,不夠懂事,其實家長在一開始就沒準備讓孩子長大。

太多的不信任和不放心,太多的愛裹挾著中國的孩子,讓他們難以斷奶,難以長大。

不要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選擇權,既使你是對的,但那不是孩子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5a28f24d0e0b78e059c2d1210c0d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