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俄烏衝突到目前為止整整經歷了一年的時間。在300多天的時間裡,這場衝突刷新了二戰後任何一場戰爭的記錄,再次讓人類對現代化戰爭有了新的認知。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年的較量戰場並沒有趨於平緩之勢,反而還在不斷升級和加劇。尤其是在一周年之際美俄領導人似乎很有默契地開始隔空「舌戰」,足以看出兩國的決心和信心。那麼經過了這一年,其實很多真相已經「浮出水面」,作者大概總結了以下幾點和網友們分享。
第一:俄烏衝突最終的結束方式必然是通過談判。首先,俄羅斯要得不是摧毀烏克蘭,而是統治烏克蘭,所以烏克蘭政府並不能形同虛設,無論最後是不是和澤連斯基談,總之是要握手言和的。其次,即便烏克蘭在西方的幫助下打贏了俄軍,也不可能進入俄羅斯境內作戰,所以還得談。那麼如果是難解難分,最終美俄關係出現拐點,美國一定會牽頭俄烏談判,這是必然的結果。
第二:俄烏衝突是西方國家關係、經濟重組的一個體現。既然有戰爭,意味著就需要站隊,目前很多國家都被捲入其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最終都得選擇一邊站隊。所以等這場本不該發生的衝突結束之後,也就意味著西方秩序有了新的局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表面上看短線利益很豐厚,但對歐洲的影響力反而越來越局限。在作者的眼裡這是好事,美國的霸權支柱就是歐洲,如果這層關係被捅破,意味著美國的「世界霸權」就此結束。
第三:美國已然成為過去一年中受益最多的國家。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美國利用能源矛盾大量攬金,僅天然氣就賺取了上千億美元,與其它領域相結合,最大程度收割了歐洲財富。與此同時,利用援助烏克蘭一事,其實不僅削弱了俄羅斯的實力,間接也削弱了歐洲國家的國防能力。在這種背景下,德法等國的影響力驟然下降,以至於西方世界只能選擇聽美國的話。但這種利益能堅持多久呢?作者已經看到了德法英等國的「自保」意識覺醒,所以西方集體這個詞很可能成為過去時。
除了上述三點之外,作者認為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俄烏衝突的影響力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大。因為有俄羅斯一方參加,也有西方國家在幕後支持烏克蘭,所以給全球經濟、貿易、能源等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俄烏衝突間接掀起了新一輪「軍備競賽」,連塞爾維亞都開始屯裝備備戰了,更不用其他有能力的國家。所以這場衝突不外溢還好,一旦發生外溢影響的不僅是歐洲,可能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