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最炙手可熱的中國畫女畫家,徐樂樂的畫作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所具有的與前人完全不同的,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審美情趣。在她筆下的人物中,完全找不到刻意追求的寫實狀態,幾乎每一根線條落在紙上都是為取悅欣賞者而為。
樂樂可以說是當代炙手可熱的中國工筆畫女畫家,她有很好的書法以及筆墨功力,能工善寫工寫兼備,能恰到好處的將工筆與寫意完美的結合,能將筆墨功力與情趣精確地傳於紙端。樂樂生性風趣幽默、爽朗不羈,她筆下的人物都既有古人的筆墨情趣又不失現代感的幽默與風趣。
徐樂樂:1955年生於江蘇南京,1973年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中國繪畫,1976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到江蘇農村體驗生活寫生。1978年進入江蘇省國畫院,擅長工筆人物,畫法師承陳老蓮。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
徐樂樂是「新文人畫」的主力,但是她此前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兒童畫的創作上,多次在兒童讀物插圖大賽中獲得過好成績。她最早知名的作品,是 1989 年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的《聊齋》。雖然還是以插圖面目出現,但這件作品已經奠定了她以後的風格基礎,也是她藝術走向的重要標誌點。
之後徐樂樂很快改變了以往給大眾的印象,變成了一位純粹的中國畫家。她原本與兒童為伍的遊戲情節,非常流暢地轉移到對高人逸士的描繪上。她這麼一轉,卻轉出一片天,不僅風格鶴立、佳作迭出,而且行里行外都十分認同,成為傳統人物畫的代表。
徐樂樂的轉折,與她融入「新文人畫」的圈子有很大的關聯,但根本的動因仍然是她對傳統美學的認同。徐樂樂 1978 年進入江蘇省國畫院,其時眾多老先生尚在,耳濡目染,時間久了,內心不可能不種下傳統的種子。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各種新潮湧現,她也有過彷徨。
她在《學畫手記》中寫道:「我那易受影響的頭腦受到了影響,畫一些莫名其妙的上樓梯、下樓梯的人形,水墨亂潑,有眼無珠,等等。亞明先生不樂意了,他說,這裡是國畫院,不是西畫院!當時不服氣,想當反傳統的英雄。可是後來自己熄火了。繞了一大圈,從瑪格利特畫到芭蕾舞,沒找到立足點,又轉了回來。」
這也許與徐樂樂先前畫兒童插圖和愛看偵探小說的嗜好有關,她非常著迷地揣摩古人日常生活的細節,但不過於在意他們行為的約束。表面上那些被畫家隨意經營的日常活動,反而給觀眾一種真實感。
當然這種事實不是說回歸歷史的真實,而是說畫家對古人生活的揣摩得到觀眾對細節的認同。那些看似平常的行為舉止,在徐樂樂筆下,除了有一番古雅的情調,還成為唱合古今的最佳圖畫。
當談及繪畫風格時候,徐樂樂坦言自己也想「現代起來」:「『85』新潮的時候,我是多麼想現代派啊,那時候個個都以為自己是畢卡索,但到後來真正畫出來的時候,我覺得我不是那樣的人,我畫什麼東西都要拿一個外國的東西做參考,我自己沒有感覺。
搞現代派我找不到形式感,找不著能成畫的東西,更找不到自己的語言。那個時候自我失落得一塌糊塗。」幾度探索失敗之後,徐樂樂還是把目光轉向了傳統。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一支特別的力量,女性藝術家的作品細膩、溫和,具有獨特的女性視角,創作的出發點很單純,通常只是出於某個瞬間或某個事物的感動,沒有太多商業因素的混雜或利益的驅使,作品面貌更加純粹,創作與生活合而為一,因此極具藝術生命力。
作為「新文人畫」派中的重要畫家,徐樂樂以其清麗精緻的筆墨,畫古人、寫古意、唱古韻、抒古趣,蘊藉著濃濃的畫卷氣。作為中國畫壇引人注目的女性畫家,徐樂樂正是以其與眾不同且意趣盎然的畫風,越來越贏得人們的喜愛。
她描寫的歷史典故,有:舉案齊眉、西施浣紗、東方朔偷桃、莊周夢蝶、懷素書蕉等等,誇張的人物造型、不協調的人體比例以及大鼻子小眼睛的美人無不失畫面的幽默感,但細細品來又不乏意趣。
筆墨表現得恰到好處,調侃俏皮的不溫不火,既具有時代特點的裝飾趣味,又能在畫面表現上具有學術水準,即便只是這一點便足以在中國畫壇占有一席之地了。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3sthm8BMH2_cNUgR6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