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點名了這些文娛現象

2022-07-22     傳媒大眼

原標題:風向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點名了這些文娛現象

近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對部分泛文娛、媒領域熱點事件和作品進行了表揚和批評,CMNC-傳媒大眼綜合如下。

來源CMNC-傳媒大眼綜合

紅榜

擴大優質網絡文藝產品供給

《人民日報》( 2022年07月14日第05版)

不斷擴大優質網絡文藝產品供給,要堅持健康向上的審美導向,更好地傳遞主流聲音、凝聚社會共識。要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把大流量和正能量結合起來,使之贏得更多的社會認可,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網劇已被納入白玉蘭獎、飛天獎等國內電視劇領域重要獎項的評選,《破冰行動》獲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獎,《長安十二時辰》獲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等等。

現實主義題材助力國產劇揚帆出海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5日 02版)

中國故事,不再僅僅是「給中國人看的故事」,而是有著全球傳播的可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實力發展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好奇與求索的目光,現實題材電視劇作為「當下中國的某種鏡像」,可以幫助海外觀眾在故事裡讀懂中國;另一方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製作水平提高,類型更為豐富多元,近年來更是打造出「讓主旋律更好看」的一系列現實主義力作,使國產劇集在全球競爭中保有競爭力。

《大山的女兒》:在觀眾心中樹起精神豐碑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3日15版)

《大山的女兒》謳歌不忘初心使命、心繫人民、腳踩大地的黃文秀,通過弘揚以黃文秀精神為代表的脫貧攻堅精神,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奮勇前進。今天,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離不開連結時代脈動與人民心聲的影視作品。《大山的女兒》通過將鏡頭聚焦於真實社會中的人和故事,藉助藝術性表達,向觀眾展現了黃文秀的優秀品質,更反映出我國脫貧事業的重大勝利。

《歡迎光臨》:寓正能量於時尚表達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0日 15版 )

該劇聚焦現實,不美化困難,也未販賣焦慮,而是將正向的價值觀念融入青春、時尚的話語表達之中。雖然門童和空姐的愛情故事在現實中並不常見,但它卻滿足了年輕觀眾對新型社交關係的獵奇心態。劇情在特殊性中蘊含了普遍性,讓戲劇性的人物關係包含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生命題:面對不同的背景和際遇,一個人對待夢想該如何保持不屈不撓的態度。

《夢華錄》:精心構建文化想像之美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3日15版)

《夢華錄》提供了古裝劇的一種造夢機制,即在豐盈的文化想像中精雕細刻地展現美的韻味、美的體驗。近年來,隨著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視角來看待傳統文化,古裝劇對文化想像的美感呈現越來越受到重視。《長安十二時辰》在充滿懸念的敘事節奏下,有效融入濃郁的傳統文化,小到點心、服裝,大到宮城、一百零八坊,都考究地進行著文化想像。《夢華錄》是在文化想像建構上又一次具有新意的創新。

《幸福到萬家》:移風易俗的社會新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6日15版)

與不少農村扶貧題材劇將敘事重心置於如何發展經濟脫貧致富有所不同,《幸福到萬家》敏銳地捕捉住了一度被經濟高速發展所遮蔽,但又必須為人所正視和重視的那些社會問題,並將關注視角從經濟扶貧挪轉到了精神脫貧、文化脫貧。這種直面精神在第一集中就通過強戲劇衝突得以表現,何幸福嫁到萬家莊,婚禮上妹妹何幸運遭村支書萬善堂兒子萬傳家以鬧婚之名非禮,幸福為此誓要討個說法。

黑榜

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

《人民日報》( 2022年07月08日第05版)

隨著電商業態推陳出新,網絡直播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擁有眾多粉絲、自帶流量的網絡主播,在帶來商業價值的同時,也應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需要看到,當前,通過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逐漸形成。同時,也有少數網絡主播存在失范行為。比如,對產品進行誇大宣傳、過度營銷,甚至知假售假;在直播中編造虛假信息,傳播格調低下的內容。

別讓軍旅劇少了兵味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6日15版)

這些作品被觀眾廣為詬病,不僅扭曲了藝術審美,破壞了軍旅劇創作生態,更擠壓了花費時間精力感悟生活沉澱出來的好作品的生存空間。這些現象的產生,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有些創作人員缺乏軍旅生活積澱,只是憑藉文字技巧和寫作套路,參照網絡爽文和外國大片,憑空想像,隨意嫁接,缺乏生活基礎,不符合人民軍隊的實際情況,片面追求網感爽感,忽略軍味兵味,在創作上野蠻生長。

對「婚育焦慮」應疏導而不是販賣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0日15版)

目前熱播的大部分婚姻家庭劇的基本設定都是高收入階層,人物的核心矛盾集中在保持社會地位、實現階層躍升或者平衡高級職場女性的婆媳衝突。這種劇情顯然懸浮於多數普通人的日常經驗之上。它們通過戲劇元素構築了一個遙遠的他者世界,人物解決問題的路徑很難具有普遍性和可借鑑性,普通人只能從中獲得碎片化的情感共鳴,卻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落差感和無力感。

抵制照搬跟風 反對克隆山寨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3日13版)

照搬跟風為何盛行?一言以蔽之,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作祟。創作一部文藝精品可能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需要主創人員耗費大量的熱情和心血,而模仿照搬一部作品可能只需要幾天或者幾個小時,輕而易舉。巨大的利益誘惑讓一些人肆意觸碰道德底線、法律紅線。無論是「小滿廣告複製粘貼式抄襲」,還是《只此青綠》被抄襲,兩個事件表現形式各異,性質卻是相同的,都是嚴重的抄襲剽竊行為。

註:資料摘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3b803ed06dcbc6db9bca93d4a06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