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建築工人拚命存錢,成了一二線城市的陌生人

2022-03-17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5000萬建築工人拚命存錢,成了一二線城市的陌生人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在這片難言優質的土壤上,掙錢養家的意志占據了大部分建築工人的內心世界。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張偉浩今年21歲,是一個00後。如今,他成為了建築行業的新晉一員,是外立面塗料的小工。

「剛開始上吊籃,從十多樓往下望,還是有點兒暈。」提到第一次站在懸空的吊籃上,他說道。如今,他已經乾了有半個月時間,日薪為200元左右,月薪在5000—6000元。

在建築工地上,很少有00後的身影。土木工程專業畢業,80後項目經理老K從業十多年,現在手裡還掌握五六十號建築工人的身份證,他總結認為,在工地上,年齡在30—50歲之間的建築工人占主體,20歲出頭和50多歲的都比較少見。

圖源《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農民工主要包括製造業、建築業農民工等

今年兩會上,「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不願進工廠當產業工人」這一2019年就引發媒體討論的話題,進一步被提出。說明三年時間裡情況變得嚴峻。小巴在《一會做工人,一會送外賣,職業教育沒能幫到這群人》 一文中,總結分析了這一現象。

與此同時,另一條類似提議被忽略。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說:

傳統建築業因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安全風險高等特點對年輕人吸引力持續下降,建築行業「招工難」「用工荒」現象不斷加劇。

如果說「年輕人不去工廠」是一個嚴峻問題,「年輕人不去建築行業」值得重視嗎?

3月9日,小巴來到杭州蕭山一個中檔次商品房項目的施工工地調研。項目方是一家知名地產公司,施工方(總包)是一家中字頭企業,八棟18層或27層的住宅樓,已經臨近收工階段。

建築施工工地

圖源:小巴拍攝

在建築工地旁的超市門口,項目經理老K、一對來自四川大涼山從事外牆塗料的彝族工人父子張貴(1971年)和張偉浩(00後)、來自河南信陽的油漆工顧傑(19 92年),以及來自甘肅的架子工老姚(19 71年),接受了我們的訪談,希望藉此勾勒出 建築工人的工作生活現狀。

一個00後從服務業跳槽到了建築業

原因是存錢

張偉浩的選擇背後意味著什麼?

00後張偉浩在初一 的時候(15歲)就輟學了,原因是學不進去。「我們那兒是普遍情況。」張偉浩說起初一同班的情況時強調。據他說,村裡最後讀到大學的也有,不過是個別情況。過年時候,他們還會在一起聚會。

讀到初二時,92年的顧傑也輟學了。他也向小巴表示,他們那一代的很多人都是如此,基本上讀到初二、初三,最多是初中畢業。同班的也只有少數幾個人上了大學。

00後的張偉浩、92年的顧傑,其實是一個群體現象的縮影。

2013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檢查《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輟學率較高,有的地區超過10%。

在路口等活的農民工

「現在管得嚴,初中沒讀完,直接『抓』回去。」對此,老K調侃說道。

當這些初中輟學生流入了社會以後,發生了什麼?張偉浩的家在大涼山山區,以前從山區到縣城要走兩三個小時。輟學後,他也沒有人生方向,於是跟著表哥、老鄉們一起外出打工,他的經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多數輟學後人生方向不確定,走向大城市打工的初中輟學生群體。

張偉浩曾經在酒吧、KTV當過服務員,挖過地鐵隧道,也在煤礦挖過煤。去過陝西、福建、新疆、青海、河南、浙江等地。長期在足療行業工作,總的時間加起來有3—4年時間,占到工作時間的一半以上。工作內容是帶客以及向顧客推薦項目。去年, 張偉浩在浙江紹興一家規模較大的足療店工作時,底薪是4000元,有提成。

「學廚師不去,修車也不去。」說到兒子,張偉浩的父親張貴也是一籌莫展。張貴一直希望兒子學門手藝,但一直不太成功。如今算是遂了他的願望。

但讓張偉浩決定改行的原因,是應酬過於頻繁,導致患上痛風這種無法根治,只能靠藥物壓制的頑疾。

去年初,張偉浩在紹興足療店工作,工作了三個月,這期間常常一周時間內要喝4—5次,每次都要喝7—8瓶啤酒。「客人叫你出去吃個飯,你都要去,得給面子。」張偉浩用略帶調侃但又認真的口氣說道,「你必須喝醉才讓你走,都是給你送錢的,都是大爺,你得伺候好。」

他估計痛風就是這麼來的。嚴重痛風時,是走不了路的。5月份,他不得已回四川老家休養了半年時間。「先去查的骨科,沒有問題,我就懷疑是不是痛風了,就去做了個尿酸,結果尿酸過高。這個沒辦法徹底根治,只能一直靠藥物去壓制。」張偉浩說到這裡的時候,並沒有顯得失落。

年紀輕輕的他仿佛已經做好了長期服用藥物的準備。抑或是,他並沒有懂得這對他究竟意味著什麼。據了解,一份一個療程的痛風藥——共兩種、兩盒藥加起來的價格在30多塊錢,並不算貴。

現在,張偉浩是不敢喝酒了。那麼,他就只能轉行。建築行業成為相對較好的去處。入行時月薪便可達到5000—6000元水平。這一收入與工作多年的足療行業的收入相當,也可以媲美大部分服務行業。

這對於他人生的下一階段至關重要。「年齡也大了,該找媳婦了,該存點錢了。」他說著,給人一種開始懂事的感覺。

在這裡,他和同齡的親戚朋友們分開了,也很難融入父親及其他年紀大的工友的交流中,更沒有時間、沒環境交新的朋友,生活變得十分簡單和規律。每天7點上班,5點左右下班,吃完晚飯後,刷刷抖音、看下玄幻小說。沒有雙休,不輕易休息。

建築工人在工作間隙喝水休息

估算下來,他每月有一千多塊錢的基本花銷,包括每天一包的香煙錢、飲料錢、中午在食堂的飯錢。其他基本花銷不大,晚飯是父親燒的飯。住的地方是和父親一起在工地附近租的房間,月租金是一千多塊錢,公司補助500塊。除此之外,都可以存著。

容易存錢背後:

一個促使人無休工作的環境

張偉浩的工作生活,並非個例,而是整個工作環境塑造的結果。

1971年出生的張偉浩父親張貴,四十多歲才開始從事建築行業,這些年,張貴全國各地到處跑,包括西藏、江蘇、廣東、浙江、湖南、河南、安徽等。對那些或優美或繁華的城市,張貴幾乎沒有印象,因為他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工地里。

如今,張貴的典型一天如下:早上一般是6:30—7:00上班,早飯一般不吃,中午干到11點,一個小時吃飯時間,12點開工。4:30—5點下班。5點下班就回去燒飯做菜。每天在10點半之前睡覺。每天睡眠時間在六七個小時。

張貴希望能儘可能干滿一個月。「能做上25天就阿彌陀佛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透露著不得意的情緒。這其實有客觀因素,比如下雨天導致無法進行外立面施工。也會有主觀因素,比如長期干導致身體吃不消。

受颱風暴雨影響,建築工地積水

52歲的老姚,做了二十多年了。這些年來,他一直住在免費的板房裡、在工地食堂吃飯,很少跟工地之外的社會接觸。比如,他基本在杭州地區工作,但過去十多年時間,他才去過西湖一次,還是因為工地在西湖附近的緣故。

這並非只是老一輩建築工人的工作生活方式。92年顧傑來自河南信陽,從2006開始進入建築行業,如今也超過15年。主要在浙江地區工作。

一年前,顧傑與一個通過相親認識的來自家鄉的97年姑娘結婚,如今小孩已經快一歲。他們一家三口租在工地的附近。妻子是全職家庭主婦,喜歡去各地遊逛。過去一年,他們已經玩遍了杭州各個景點。西湖、靈隱寺、塘西古鎮、西溪濕地……但在此之前的十多年時間,顧傑幾乎也沒有這樣玩過。

「我們是出來掙錢,不是玩。」老K解釋說,「如果是好天氣,肯定是上班。偶然有一天下雨了,那就趕緊休息,還出去玩幹什麼?」

每月高密度、高忍耐力的工作背後,很大程度上,是對於賺錢養家的強烈信仰。張貴一開始是在四川金口河的煉礦廠幹活。但煉礦廠慢慢沒生意了。後來又去小型發電站做維護工作。兩個人值一個班。一個發電站總共十多個人,日子輕鬆,八九百塊錢一個月。但隨著物價上漲,發電站工資沒漲,也干不下去了。

於是,張貴就開始外出打工,從事建築行業。一開始去西藏造房子。從2010年開始,主要做外牆塗刷工作。據老K說,張貴家鄉——涼山州甘洛縣是有名的外立面工程人才大縣。

四川是全國建築工人輸出大省

圖源:全國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

建築行業滿足了建築工人迫切的收入需求。顧傑從拿25塊錢一天的工資到現在拿350塊錢一天,漲幅超過12倍。一直都是處於工作飽和狀態;據老姚說,月入過萬已經持續五六年時間,再往前收入水平也有7000—8000元。

說起原因,老K在旁邊以一種調侃但肯定的口氣說:「現在肯定沒有以前人多了,要不然你們想賺350、400一天,200就夠了。前年200多的,現在快要漲到400塊。」又說,「別看白領穿得乾乾淨淨的,但工資五六千的很多,都不掙錢。」

圖源:中建協《2021年建築業發展統計分析》

相較於從事外立面工程的工人,從事主體建築建造的工人收入稍低,最高在280—300元/天,砌磚師傅一般在240—260元/天,搬運材料的小工在180—200元/天。

小巴發現,建築工人大都用自己賺到的錢在家鄉蓋了新房。比如,2012年的時候,張貴就賺了十多萬,並在家鄉建了一個兩層小洋房。顧傑更是花了三十多萬,在家鄉設計了一棟小別墅。

此外,整個建築工地的生活設施相對完善,也促使建築工地成為一個可以封閉生活的「小型社區」,使得建築工人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除了免費的、配有空調、只四五個人一間的工地板房,14塊錢便可以飽餐一頓的工人食堂這些基本生活設施外,還配有提供24小時熱水的男女區分的洗澡間,可投幣使用的洗衣機,提供煙酒、零食、布鞋、洗護、棉被等基本用具的小賣部,可供電瓶車充電的充電棚等。

建築工地生活區

圖源:小巴拍攝‍‍

看小巴有些驚訝,一位工人大叔坦陳:「沒有你表面上看的都是好的,你沒到別的地方去,好的地方也有,差的地方也有,這個地方基本還行。」——這句話或許可以作為更多杭州建築環境乃至全國建築工地環境的參考標準。

總結來說,由於建築工人沒有明確雙休,也意味著他們可以利用雙休日賺錢,加上收入相對穩定可觀、工作節奏規律、生活設施相對完善、環境封閉等因素,導致建築工人確實容易存錢。

建築業農民工月收入排在第二位

圖源:《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據了解,在工地上,40—50多歲的建築工人往往更有耐力,可以做一個月無休,而年輕人基本是「幹個十來天,休息一兩天」。

2020年4月,張貴發了朋友圈,說「過了今天就大幹50天」。可見一斑。

「不願去工廠,願在建築行業」背後:

行業的亮點與頑疾

建築行業除了容易存錢的特點外,相比製造業、外賣騎手等農民工重要就業行業,甚至網際網路行業等一部分熱門行業,「自由度」也較高。

2006年,顧傑初二輟學後,由於其父親從事建築行業,於是讓他來建築行業試一試,初衷是讓他吃點苦知難而退。沒想到,顧傑很快適應了。

2012年,顧傑曾退出過一次建築行業,去了老家河南的一家服裝廠工作,但乾了半年時間就選擇離職了。原因是,較高收入主要靠長時間加班達成,而且天天有人管。

對比來看,由於下午5點下班、早上7點上班,建築工人普遍保持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就顧傑來說,一般晚上八點多就上床睡覺了。

大多數建築工地並不加班,偶爾加班還能拿更高的工資。據顧傑說,三個小時 左右就可以算半天工資,一個月最多的時候能賺12000元。

農民工夜晚在施工現場加班

建築行業缺乏嚴格體制規範,包工頭與工友、工友與工友的沾親帶故情況普遍(建築行業招聘基本不依靠招聘軟體,主要靠親友網絡),也使得工作自由度明顯要高一些。比如,請假一般只需要跟工頭打聲招呼,而在工廠里還需要走繁瑣的請假審批流程,並且常常遇到不批准的情況。

此外,中老年與年輕工人收入差距有限。通常情況下,50歲出頭是建築工人的黃金年紀。由於已經有足夠的行業資歷和資源,可以拉攏自己的一個小團隊,成為「帶班」,拿將近400元的日薪。張貴和老姚均為「帶班」,手底下分別有七八個和三四個工人,均為同鄉。但他們的收入僅比剛入行的張偉浩多一倍。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比如視力好、腦子靈活,尤其是可以看圖紙。而年齡偏大的工人看不懂圖紙。」老K說。

此外,在小巴的採訪中,尚未遇到新聞媒體里經常提到的「農民工欠薪」問題……多方面因素,構成了他們相對樂觀的工作環境。

從大環境來說,2015年, 被欠薪農民工占全部被欠薪人員的比例達到80.16%,2018年降至60.39%,環境有所改善。

農民工被欠薪人數占全部被欠薪人數的比例

圖源:《2019年職場欠薪報告:近些年總體呈下降趨勢》

不過,建築行業依然是「高危行業」。

國務院安委辦曾披露數據:

2018上半年全國建築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732起、死亡1752人,事故總量已連續9年排在工礦商貿事故第一位。

顧傑就曾因六樓工地缺乏圍欄,失足踩空摔下。所幸地面是泥地,且剛翻新,身體並無大礙。最後連同誤工費、營養費等報銷了一萬塊錢。所幸的是,十幾年時間裡,張貴、老姚沒有出過安全事故(但是張貴提到,也在同一個工地,遇到好幾個出事故的)。

一般來說,建築公司會為工人繳納工傷保險(當年齡超過60歲便無法繳納),出現安全事故後,公司賠付20%,保險公司賠付80%。但除了工傷保險之外,建築工人沒有其他的「四險一金」。老姚的解決方法是,在家鄉繳納養老保險,這多少給他的晚年提供了一些保障。

總結來說,受訪者都承認的是,建築行業畢竟是對身體損害高的行業,長年累月干下來會導致腰肌勞損等常見職業病,粉塵、噪音等健康隱患顯著。這方面,年輕人容易忽略。比如張偉浩對自己的年輕十分自信,顧傑對這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缺乏認識。

尾聲:在逼仄空間裡自得其樂

從各行業來看,建築工人的工作生活空間是逼仄的。如今對他們而言相對不錯的收入,相對規律穩定的工作節奏,有一定自由度的工作空間,相對有保障的生活和安全環境,是行業不斷改善和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結果。這也意味著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待遇是難以獲得的。

更何況,至今仍然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地方:這是一個事實上缺乏雙休甚至單休的行業,除了工傷保險以外沒有其他保障的工作。

在這片難言優質的土壤上,掙錢養家的意志占據了 大部分建築工人的內心世界。每天抽一包煙,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娛樂消遣…… 而在長期的工作中,建築工人似乎鍛鍊出極強的身心素質。比如,小巴在板房裡待了半個小時已經感到悶熱難忍,但是他們似乎沒有感覺,一位工人還調侃說:「早上空調還吹暖風呢。」

所以,在一二線城市的主幹道上,他們總是無聲地消化大部分行業弊病,除了惡意欠薪、安全事故等極端情況,很少主動去獲得或者得到過來自工地牆外的注意力與回應,成為了社會最熟悉的陌生人。

風雪天工人在進行地下管廊施工

當然,人們總能在有限的生活空間尋找生活樂趣和抖擻精神。「休息日就燒菜、喝小酒、吹牛、睡覺。」張貴說到休息日時,顯得津津有味,並沒有讓人感到枯燥無味。

比起工地板房,外面租房的好處是可以做飯。而張貴休息日的重要消遣就是燒菜。張貴有一手的好廚藝,這是他打工生涯引以為傲的才華,與自得其樂的關鍵。

下班以後,他就是掌勺的。先去附近菜市場買菜,菜錢由八九個相熟工友均攤。一般都是一葷一素一湯,都是大份的,供八九個工友吃。張貴會做回鍋肉、紅燒肉、燒雞等拿手菜。

「其他工友會不會我不知道,但是他們做出的那個味兒不一樣,沒味道。」他自信說道。

如果每頓放開喝,他還能喝一斤以上的白酒。這也是張貴和工友們很少下館子的原因。「外面沒有我燒得好,中午沒辦法,晚上可以自己做。」他甚至有點得意,眉飛色舞。或許這是令他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成家不久的顧傑,是家庭收入的頂樑柱。他的收入基本能養一家三口。「基本生活花銷是3000多元,孩子每月的奶粉錢是2000元,加上車貸、煙錢、中午食堂的飯錢,核算下來一個月能攢個一兩千塊錢都算不錯。」這可能算是最溫和的吐槽。事實上,他還有一個想法是,等賺了錢就給老婆開個店,做服裝生意、開奶茶店之類。這也說明他對未來比較樂觀。

這些年,老姚一直獨自一個人在杭州賺錢養家,家人和兩個孩子一直沒有來杭州看他。但是,他身在工地卻胸懷大志。憑藉從小嚴格教育孩子,其兒子在哈工大念大三,已經保研,女兒在蘭州大學念大四,成為老姚最自豪的事情。如今,他正翹首以盼兒女大學畢業後即將到來的不用操心的退休生活。

* 註:老K、張偉浩、張貴、顧傑、老姚均為化名

本篇作者 | 林波| 當值編輯 | 范程遠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VCG

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

而吳老師想帶大家去看看今天中國的工廠

了解「走進標杆工廠」項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381fba2e696ed944d67c6bcef36b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