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孤島》導演曹金玲:與時間賽跑,在荒灘上搶建「生命之舟」

2023-05-31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專訪|《不孤島》導演曹金玲:與時間賽跑,在荒灘上搶建「生命之舟」

2023年5月31日刊總第3439期

近期,一部紀錄電影《不孤島》頻頻與謝霆鋒、容祖兒、張韶涵等電影人包場、互動,引起了社會關注與觀眾好奇。這部5月26日上映的電影,真實記錄了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建設過程中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見證了內地與香港的守望相助。

2022年2月,應特區政府請求,經黨中央批准,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援建應急醫院。3月6日,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正式開工,1.6萬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爭分奪秒,在荒灘上搶建「生命之舟」。最終,這項原本預計需要兩年時間完成的任務,在歷經51天後便全部竣工驗收。

從一片灘涂到一座醫院,建設者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順利完成了約16.79萬平方米用地面積的建設,提供了1000張負壓床位(含100張ICU病床)、3間手術室和全部醫療及輔助功能。《不孤島》將這爭分奪秒背後偉大的建設者們的真實狀態記錄下來,這些五湖四海的無名英雄們用自己的平凡造就了不平凡的「神話」。

時間緊、任務重,意外事情隨時在發生

在武漢疫情期間,從一片荒蕪到設施完備,是所有人冒著疫情的風險沒日沒夜奮鬥的成果。這場疫情我們看到了中國基建的偉大。在香港抗疫形勢異常嚴峻的時候,從全國五湖四海趕來援港的兩萬餘名建設者晝夜不停再造「基建神話」,《不孤島》導演曹金玲收到臨時邀約去記錄下這些平凡人物背後故事,如今整整一年過去,曹金玲表示當時工地上發生的點點滴滴,仿佛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

回憶起接到邀約的那天,曹金玲形容整個人是有些緊張的,而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也由不得她考慮太久,答應下來的第二天她就立馬召集了五位願意與她共同參與拍攝的小夥伴奔赴在去深圳的路上,「因為時間非常緊急,尤其是發生那麼一個重要事件,我們又是影像記錄者,錯過一天可能都會錯過很多需要記錄的關鍵性的畫面,所以接到電話第三天我們就已經到拍攝現場了。」

到了地方後,曹金玲和她的拍攝團隊還來不及休整就得立馬扛起機器分頭拍攝,直到拍到深夜所有人才反應過來,他們沒有住的地方。「我們一上島立馬開始工作了,工人、管理人員們也是一到工作崗位就開始幹活,後勤部人員也有限,大家肯定是得先保障工人們休息的帳篷,一些管理人員還把自己的帳篷讓給了工人,後來我們打算撿些紙殼子對付一晚,直到半夜我們才轉移到貨櫃里。」

而最讓曹金玲和她的拍攝團隊最崩潰的還並不是住的地方,而是沒有水和電,「所有的水都是運進來的礦泉水,而對於拍攝團隊來講最崩潰的是沒有電,所有機器設備都需要靠電帶動,並且紀錄片都是跟拍的形式,電量消耗本身也非常大,每天都要卡著電量在用。」

然而沒幾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DIT團隊人員緊缺,拍攝素材量太大,來不及及時倒出, 「每天都需要卡著攝影器材的電量和容量去進行精準拍攝,沒辦法條件有限,制約性也大。而最崩潰的還是沒有廁所,島上人很多,廁所也非常有限,後來為了減少上廁所的頻率,我們也開始減少進食甚至不吃,整個過程真的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

跟蹤拍攝中摸索影片情感脈絡,

從細節中尋找人物特點

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接近48小時沒睡覺了,因為過度勞累而受傷摔倒的大有人在;在泥濘的建築工地上,工友們都是席地而坐吃著盒飯;休息的房屋因為下雨被子被淋濕,沒地方住只能在隔壁工友那裡睡一晚;夜深人靜,工人們通過手機和久未見面的親人通話,訴說著彼此的思念;工地倒計時牌上的數字又減少了一天,看著帳篷外的暴雨,大家心急如焚……

這些一幕幕動人的畫面,讓觀眾看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捕捉到這些鏡頭的呢?曹金玲表示一邊廣泛調研採訪,一邊隨機跟蹤拍攝,不斷摸索人物情感脈絡指導下一步拍攝,最終從近2萬人中挑選出30多組人物,又從中選取了11個人物放進影片中,「第一種是找情感上能夠觸動到我們的人,比如混凝土澆築工人的田大姐就是我在上島的時候偶然碰到的人,剛開始我以為她是做飯或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在閒聊中發現她居然是做混凝土澆築工作的,一般這種工作都是男人在做,而她年紀本身也不小了,你就會覺得她身上多少會有些故事;第二種就是從工作本身入手,比如說馬帥總,馬帥總是先遣隊的隊長,是沖在最前沿的人,負責對接香港水電、燃氣方面的溝通協調事宜,當時是對接香港方面最多的一個人。」

而整部影片讓曹金玲印象最深,也最有感觸的人其實是宋保安。在那樣一個緊張的環境下,每天大家都生活得很緊張,有的人不堪重負還是得砥礪前行,有的人工作時無從釋放壓力,趁著受傷時躲在角落裡一個人默默流淚,而鏡頭每次帶到宋保安時,他都是笑呵呵的,「他原來是個髮型師,這次知道中央援港,報名來當保安。每次見他他都是笑呵呵的,看你不開心他還會講笑話逗你開心。他還在工地上免費幫工友們理頭髮,邊理邊安慰壓力大的工人們,在那個環境下他就是一顆緩解藥。他對生活堅強樂觀的態度,非常打動我們。」

紀錄片是偶得的浪漫,

無名英雄成就不凡

影片中出現了很多詩意的畫面,比如從開頭貫穿始終的白鷺;侗族女性穿著她們的民族服裝朝著太陽方向唱歌祈福等。在曹金玲看來,紀錄片是偶得的浪漫,很多景象都需要靠心去認真發覺,她不希望所有人淹沒在塵埃里,儘可能的拍攝到他們的光輝。

「剛進島那幾天,工地還在打地基,我們偶然看到幾位穿著侗族衣服的女工,很有特點。經過詢問,發現她們是從貴州來的,後來得知她們有時在工棚會唱侗族大歌,我想一定要拍一下。白鷺則是拍人物的時候,我發現能自始至終的人物很有限,我就在想,什麼在島上是永恆的呢?日升月落是永恆的,島上的生物是永恆的。白鷺是一個很好的意象,無論下雨或者天晴,白鷺就靜靜地望著工地,這片土地從荒島到建設完成白鷺是整個過程見證者,白鷺的出現也讓畫面充滿了詩意感,於是我們專門派了個攝影師去拍攝它。「

藝術作品往往充滿著作者自己的情感投射,從影片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出每個人身上的使命感、真性情。而這也並不是曹金玲第一次接受疫情相關題材的緊急邀約了,《不孤島》是曹金玲的第二部紀錄片電影,而她的上一部紀錄片電影《武漢日夜》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問及拍攝兩部影片分別有何不同感受時,曹金玲表示兩部都是她當下的心靈投射。

「兩個片子有非常大的不同,藝術美學裡有一種說法是『表達即治癒』,對我而言,電影是一種治癒過程。拍攝《武漢日夜》時,我們其實是把一些情緒放到了影片當中,整個製作團隊是在不同的情緒低谷里,但也努力地使其客觀。很重要的一點是,我覺得藝術有它的責任在。藝術不單單是一把利刃,它應該是一個懷抱,應該去擁抱在苦痛中的人們,去給人們溫暖和力量。在《不孤島》里,因為我對建築這個行業不熟悉,以新人的視角投射到這個場景中,就創作來說,其實更客觀。」

無論是當時擦濕了無數人的眼睛的《武漢日夜》,還是如今讓所有人感慨萬千的《不孤島》,曹金玲都在用自己的感受呈現著電影藝術的浪漫。我們希望觀眾在看完這些影片後能收穫力量,也希望《武漢日夜》《不孤島》能走出國門,讓世界人感受到中國人的情感與溫度。

如果你走進影院看過《不孤島》,你就自然會,突然被喚醒原來活在這段時光里的人,不僅僅是他們自己,更是我們每個自己的鏡像影射。當你回望孤單的時光,才會意識到,我們忽略了身邊和我們一起熬過孤單的夥伴們。

我們不應該孤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36a9f498fce66f1dddd8ae21c36f1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