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又廷胡歌黃軒喜歡的書,究竟有什麼魅力

2019-11-07     麥家陪你讀書

世界上,最有趣的是人,其次,是一本書。

當男神遇見你喜歡的書,會產生怎樣精彩的碰撞?

Elle雜誌,就把胡歌,黃軒,趙又廷組了一個文學的局。其中一組以《遇見》為主題的故事,邀請谷主麥家共同參與拍攝。

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們又遇到了怎麼的自己?又邂逅了什麼奇妙的旅程?



  • 胡歌&《品川猴》

胡歌在接受採訪時坦言:

正是因為演員的身份,讓他喜歡上了這個故事。

一個人,居然被一隻會說話的猴子偷走了名字。

這個神奇的故事出自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中的一個短篇——《品川猴》。

偷與被偷,代表的是什麼?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另類的可能,有人看到虛與實中更真的自己。

  • 黃軒&《給青年詩人的信》

在第二部名為《答案》的微電影中,黃軒一人分飾三角,演繹里爾克名著《給青年詩人的信》:

努力投身創作的青年詩人遇到了瓶頸,在他痛苦迷惘的時候,一位成功的詩人給了他答案。



關於如何面對孤獨、如何面對生活、理想、情感與自我,這是給每個年輕人的解答。



  • 趙又廷&《人生海海》

第三個故事,也是最吸引我的一則短篇。

兩人因為一本書相遇,並機緣巧合地展開對談。神奇的是,他們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

這個故事的角色設置就非常有意思,一位是優秀的演員,另一位,是著述頗豐的作家。兩人的相遇,就已經是「文學與男神」最好的詮釋了。


在酒吧內,趙又廷說:「人像一枚硬幣,有兩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運氣,遇到壞的一面是你晦氣,如果兩面都叫你遇到則不免要喪氣嘆氣。」



另一個人,其實就是這本書的作者——麥家說:「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這些金句,就出自麥家的新書《人生海海》。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之所以最喜歡這則短片,是因為這個故事中有太多可被解讀的地方了。

人生就像硬幣,多樣性才是生活真實的模樣

在《人生海海》這個故事中,上校就是一個集多樣性於一身的人。

他是什麼人?上校?軍醫?太監?瘋子?

沒錯,這些身份統統都是他。

上校曾經經歷過什麼?

他幾乎是全村最奇怪的人,當過威風凜凜的上校,也做過在炮火連天的戰爭中出生入死的軍醫,曾救過成百上千垂死掙扎的傷亡人員。

《人生海海》里塑造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多樣化的人。

但或許這樣的多重化書寫,並不只涉及於麥家對其筆下主人公身份的塑造,更是他對於人性與生活的思索與叩問。




我們是否真的只能擁有一種人生呢?

人性是否真的是非黑即白?

這個客觀的故事背後,是屬於作家的聲音,也是我讀這部小說所感受的一種非虛構的真實:

生活不應該也不會只有一種模樣,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只能到達某種真實的自己,而非真實本身。

或許此刻生活多變,人生的困境總能使人淪陷、絕望,會使人在當下失去生的希望。

但,就像書中所言,「人生海海,潮落之後是潮起」。

或許,這也是對人生狀態之謎的解答了。

認清自己,是最為難得的

在趙又廷與麥家的對談中,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即「人性的弱點」。

在這個對話中,麥家與趙又廷提到「慾望」。



的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人是很容易變得貪婪的。

那些對物質的占有欲,對他人的嫉妒,都是屬於我們人性中最高深莫測的灰色地帶。

弱點讓我們成為了自己本身。

麥家小說《人生海海》中的林阿姨便是如此。

她喜歡上校,卻因為一個誤會恨了他半輩子,使得上校背負著難以言說的苦衷回到了鄉村。

可知道真相後的林阿姨,卻還是義無反顧地找回上校,陪伴他走完了下半生。

生活中總有一些故事及自我的糾葛是無法被常態化的,林阿姨正是這場生活中「大病過一場」的人——占有欲曾讓她一度瘋狂,直至通向毀滅。

這也是人性中最常見的弱點。

林阿姨的故事為我們開啟了一場生活的修行,這也許是作者所渴望展現的辯證之道。


當我們一味地去要求生活,被物質不斷捆綁著往前的時候,或許此刻的慾望就成了我們本身。

可這本書仍給我們提供了一絲解答,從極致的人性中,我們還是獲得了生活中不可能的可能性。

這也是趙又廷給出的答案。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身的愛恨貪嗔痴,但文學作品企圖給我們一種答案,游移於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人性仍舊是可被審視、鑑別的。

我想這就是一個抗爭的虛無,也是一種成長的無奈,更像是文本中的「我」放棄對過去執念的象徵。

趙又廷稱這個過程為「認慫」:坦然接受不完美的現實,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或許人生會輕鬆一些。

這也是《人生海海》企圖給我們提供的一種出路:

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懸殊並沒有什麼要緊,所有我們曾窺視、渴望得到的經驗也不過是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

而這也可算是成長的可貴了。

人生海海,總要與自己和解

這個故事中,還有一個不能被忘記的角色——即承擔「說書人」身份的我。

麥家曾坦言,童年缺少的親情,一直是他在提筆寫故鄉時邁不出去的坎。

或許在《人生海海》中,他做了一次成功的嘗試。

人只要活著,就不會有停止抗衡的一天。

但趙又廷認為,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愛的家人,也是一種生活的出路。



趙又廷新電影《蘭心大劇院》劇照

當然,童年所背負的絕境很容易讓人覺得孤獨,但麥家筆下的童年個體,其實也是無數座孤島遙遙相望。

在故事的結尾處,少年不再默默承受著家庭與社會的問題,也不再一味地以對立的姿態去抵抗他人。

他終於真正理解了上校的無奈與痴狂。這是他歸家的終點。

趙又廷胡歌黃軒喜歡的書,究竟有什麼魅力

或許,這也是《人生海海》想要告訴我們的:

當一個人真正掌控了自己的生活,理解到人性的複雜,也從中感受到了愛意之時,或許這時才算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和解。

讀完《人生海海》,我以為麥家想要傳遞的也並非只是和解一種意味。

而是在於給每個讀者一種生命經驗的傳遞:終要停止的一生里,人總是要學會放下。

也正如小說的結局昭示我們:唯有歸家和愛,才是身體和靈魂安放的處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2jIRG4BMH2_cNUgDh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