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厭倦比喜歡更能推動人鼓起勇氣做決定

2023-12-26     ELLE世界時裝之苑

原標題:陳英:厭倦比喜歡更能推動人鼓起勇氣做決定

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我特別想我的姑姑。那天應該是個周末,天氣很好,沒什麼事做,也沒人看著我。我原本是去找爺爺奶奶,結果他們不在家。我就決定,去找姑姑吧。

我和姑姑的關係特別好,她和男朋友約會時都會經常帶著我。母親的愛是嚴厲的,姑姑就不一樣了,姑姑的愛是一種直接表露出來的寵愛。當時她還沒有孩子,沒有母親的形象在身上,有什麼事我也更願意和她交流。姑姑家有很多書和報紙,我記得她家每天都會有《文匯報》,我可以一整個夏天賴在她家讀報紙。

姑姑家距離我大約 15 公里,我記得大致的路線,決定要去找她後,我就自己一個人一直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有這樣一段,兩個小女孩決定逃學,走出居住的城區,要去看海。我的心路歷程和她們非常相似,激動又緊張,中途因為恐懼想放棄,但又堅持了下去。我走到一處時覺得很陌生,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心想是不是應該回去 ;再往前走一段,又發現這個地方自己認識,我就這樣在懷疑和確認的交替中一直往前走。

走著走著,我看到了一棵高高的合歡樹,開滿了紅色的毛茸茸的花,很漂亮。那是我姑姑家門口的合歡樹。我終於走到了。姑姑很驚訝,說你怎麼來了,然後兩個人抱著哭起來。

那次冒險是出於本能,而現在來看,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也暗示了我後來的人生。我去讀博,做翻譯,長跑,都像兒時那段經歷一樣,走一段,想要回頭,那再往前走一段,發現有點收穫,最後,就一直走到最後。

Q1:你在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一名「女性」 ?

陳英 七八歲的樣子吧,母親去集市上買布做衣裳,我要了一匹橙色的紗布做裙子,想當鮮艷的女生。母親拗不過我,就買了,後來做了衣裳我覺得很難穿。再後來我就只喜歡白、藍色布的衣裳,並痛恨裝飾,因為我相信怎麼做女人都可以。

Q2:你的女性主義意識啟蒙是什麼?

陳英 意識一直都有,我覺得成長環境中的女性處境很糟糕,一直想辦法擺脫。只是到讀研究生時才接觸到伍爾夫、波伏娃的作品,了解到這種境遇是社會文化造成的,並有意對抗社會的塑造。

Q3:你眼中最有勇氣的人是誰?

陳英 我欣賞那些充滿野性、能夠對抗規訓的人。當然男女都有。最近看20世紀義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自傳《我不相信神話》,她勇往直前、非常生猛,是個自由的女人。

Q4:你會通過什麼方式積蓄自己的勇氣?

陳英 生命中很多時候都需要鼓起勇氣,這需要很強的心力。人生這場遊戲很艱難,一關又一關,要接受挑戰,有時依靠激情,有時是憤恨和厭倦,其實厭倦比喜歡更能推動人鼓起勇氣做決定。

Q5:你最想對哪一條對女性的要求說「不」 ?

陳英 聽話。其實來自男性、長輩最普遍的要求是「聽話」,尤其是年紀小的時候,很容易受人支配。女孩子的想像力、手腳會受到限制,造成女性智慧的浪費。

Q6:男性能輕易擁有但女性很難擁有的是什麼?

陳英 事業。發展事業過程中受到的全方位支持、激勵。

Q7:你會有為自己是女性而高興的時候嗎?

陳英 我很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尤其是進入中年之後,高興的時刻就更多了。我想假如我是男性,估計早禿頂了。

Q8:你想對男性朋友們說點什麼?

陳英 時代在發生變化,之前社會文化塑造的男性形象可能已經成為一種負擔,要有反思精神,了解女性處境,這可能對於自身的成長和獲得幸福感也有好處。

Q9:如果女性可以做一次集體冒險,你希望是去做什麼?

陳英 我比較喜歡騎車,希望有一幫人一起去海南、青海湖騎行,或者騎任何漫長、清凈的公路。

Q10:分享一部你喜愛的女性主義作品,並說說理由。

陳英 特別多。埃萊娜·費蘭特的《被遺棄的日子》算一部吧,因為故事中的女性主體性很強,她為女性的很多私密體驗找到了語言,講了在痛苦、羞愧、自責中的成長,這是成年後很難得的一種蛻變。

監製:舒朕萌

攝影:徐曉偉

統籌編輯:孟一

製片:章月影、柳家溪

造型:白敏、周瑩瑩

採訪&整理:何珊珊

美術指導:溫瀟穎

執行美術:蔡曉韻

妝發:馬利

運營:Cheryl、盧俊

微信設計:Zhang Tiantian

攝影助理:李易倫、潘奎力

妝發助理:袁蓓玉

製片助理:賴菲

燈光助理:江小兵、楊天敕

<上下滑動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2d83f04845a17403ecd932cc7033a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