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奉系軍閥之一的張宗昌以「三不知將軍」著稱,他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力,不知道自己的財富有多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位姨太太。這種粗獷、野蠻的形象在亂世中顯得極為突出。然而,儘管如此,他卻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部屬。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善於用一種方法來籠絡手下——那就是「給錢給官」。
首先是「給錢」。有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故事可以解釋這一點。有一次,張宗昌招攬了一支雜牌隊伍,為了討好這些人,他慷慨激昂,寫了一張字條,上面寫明可以領取一萬元現款。然而,這支隊伍的首領卻趁機在字條上添了一豎,將一萬變成了十萬!當首領持著這張被「修改」過的字條去領錢時,負責的軍需處立刻察覺異常,迅速向張宗昌彙報。而張宗昌卻毫不動怒,反而大笑著表示自己確實是開了十萬元的字條。這個首領因此感到尷尬,但張宗昌卻開導道:「幸虧你手下留情,只加了一豎。如果再加一豎,不就是二十萬元了嗎?到時軍需處可拿不出這麼多錢!」張宗昌輕鬆地說著笑話,讓這位首領感到既無奈又感激。從此以後,他對張宗昌忠心耿耿,一直隨左右。
張宗昌不吝嗇給手下發錢,同樣,他也慷慨賜官。在被奉系首領張作霖派遣到山東後,張宗昌成為一方諸侯,許多人紛紛投奔而來,其中大多是土匪和流寇。對於這些人,他不僅慷慨贈送金錢,還隨意封官,使得濟南城充斥著「副官滿街走,差遣多似狗」「司令滿街走,參謀多似狗」的現象。這種行為讓許多手下不理解,紛紛勸他減員,但他卻不以為意,甚至辯解說:「這二十多萬人都是衝著我張宗昌來的。他們投我,是因為我慷慨封官、給錢,滿足了他們的名利慾望。如果我和別人一樣,吝嗇官職又吝嗇金錢,他們為什麼要投奔我呢?我所有的聲望和利益都是這些人幫我贏得的,我取之於人,又送之於人,有什麼損失呢?」這番「大道理」實在頗有「清新脫俗」的味道。作為一代流氓軍閥,他的這套邏輯在動盪的年代確實非常有效,為他吸引了眾多追隨者,創造了「不知兵有多少」的傳奇。然而,正是因為他這種方式,卻給山東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在張宗昌的無休止剝削下,山東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張宗昌通過各種手段對廣大勞苦大眾進行殘酷的剝奪,不僅加征了各種苛捐雜稅,如煙酒稅、礦稅、筵席稅、漁船稅、青菜稅、營房捐、軍鞋捐、軍械捐、娼妓捐、人頭捐、鍋頭捐、狗捐、雞捐等,甚至連「大糞捐」也出現了,堪稱荒唐至極。在張宗昌的無情剝削下,商鋪紛紛倒閉,人民紛紛離鄉背井,僅在1927年,濟南就有700多家商號倒閉,1928年冬天就有100萬人逃離濟南,移民東北。張宗昌的這些罪行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