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心碎、憤怒、無力感,是我們面對讓自己受傷的「原生家庭」時常見的情緒。
但,正是光與影的結合,才有了立體、生動的我們。
這些年,伴隨生活壓力不斷增多與對心理學的認知提升, 大眾逐漸開始關注心理諮詢。
無論是形形色色的科普還是真正進入到諮詢中, 原生家庭幾乎是最具有討論度的主題。
從社會學的定義來說,從小長大的家,包括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這是原生家庭。
長大以後,與伴侶組建的是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這個詞火了之後, 大家紛紛開始把自己的問題和父母聯繫在一起,當然這肯定是有關聯的。
作為諮詢師,我聽過這樣的話:
——「我越來越像父母,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的抑鬱症都是他們的造成的。」
——「我害怕婚姻,因為他們婚姻不幸,我留下深深的陰影。」
——「我恨他們!」
——「我不知道如何和他們相處。」
恨、心碎、憤怒、無力感,是面對讓自己受傷的原生家庭產生的常見情緒。
只可惜,維持現狀往往只會帶來難以改善的負面情緒、衝突和矛盾。
主動來諮詢的人,大部分有修復原生家庭創傷的訴求。
經過兩年的諮詢經歷我逐漸發現, 與原生家庭創傷和解分為五種程度。
01
允許怨恨或愛
孩子先天具備愛父母、渴望與父母親密的需要。
這可能帶來兩種後果:一類人面對原生家庭創傷壓抑對父母的憤怒,以愛之名無限體諒父母;另一類人則用冷漠、迴避、甚至敵對等決裂的方式拒絕靠近父母。
我想邀請這兩類朋友, 暫停對父母單一的情感。
如果你明確感受到了對父母的不滿,甚至怨恨,你可以找個自己舒服的方式說出來。
這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不孝的人,也不意味著你不懂事、不會體諒辛苦撫養你的父母。
如果你充滿對父母的恨意,但在某個時刻也會心疼或者想念他們,那個感覺是源於愛,你也不用迴避它,這不代表你受的傷害消失了,也不說明父母沒有錯。
人的行為複雜且多面,在關係里沒有絕對好的體驗,也沒有絕對壞的體驗。與此同步的,是我們的個人感受,有愛有恨。
打破單一的情感,內心的矛盾感也會下降。
02
理解養育方式的代際傳承
常見的原生家庭創傷包括:被嚴厲對待、缺乏陪伴、被貶低嘲笑、重男輕女、身體暴力等等。
由這些創傷帶來的影響有:低自尊、缺乏安全感、易怒、對自己和別人嚴苛,甚至誘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困擾。
我希望你除了看見父母粗暴、糟糕、嚴苛的養育方式之外,再多思考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對待自己? 這一切顯然與父母經歷的養育息息相關。
《老友記》中Monica有較強的控制欲,這與她媽媽的控制難以分開,在外婆葬禮上媽媽卻哭訴著外婆是如何嚴格對待自己。
我這麼建議, 並不是勸大家做一個完全諒解父母的乖孩子,這和那些用理解防禦憤怒和怨恨的孩子無異。
理解緣由和徹底原諒是兩回事。
理解父母的養育方式是走向和解的開端,你會在完全壞的體驗里擁有喘息的機會。
因為有緣由地對你不好,意味著「不是因為我不好,父母才這樣對我」。
大部分父母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成為了父母。
遺憾的是,在自我關照意識還不強的年代,絕大部分父母沒有機會修復自己的傷疤,並且 不自覺的把傷害傳承了下去。
所以,想要修復原生家庭創傷的朋友, 我想說:你們很棒,你們的意識可能打破傷害的傳遞,或者讓傷害降低。
03
甄別愛與刺
除非極端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任何人都可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情感。
父母給我們的情感更容易反映出高濃度的正向或者負向的情感——那就是愛與親密、討厭與傷害。
我的來訪者大多為90和00後,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受到計劃生育和改革開放的影響, 出現了中國子女的常見痛苦: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無比在意。
子女感受到父母並不在意自己(包括健康、情感、陪伴),只在意成績。
這是人本主義中提到的,有條件的關注和愛。
我們形成了一種認知模式:如果我考得好,父母會喜歡我,如果我考得不好,父母就會不喜歡我、討厭我。
我會和來訪者探討:關注成績背後究竟是什麼?生活的壓力、崗位的競爭、虛榮心,其實還有 父母對子女擁有體面生活的期待和對子女的擔憂。
當然,我們接受多元價值觀、看過更多發展可能性後,會反駁:難道只有學習好才可以過得好嗎?
每個人心裡的答案不同,看重學習成績的父母心裡一定是:是的,學習不好,沒有出路。
我們討論的重點並不是這個問題誰對誰錯,而是,我希望給大家一個視角——父母的視角。
學習用對方的視角來思考,你可能會克服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認知錯誤。
不會直接表達愛的父母大有人在,我們需要甄別。
話語間,哪些是愛——關係你的、在意的出發點,哪些是刺——錯誤的、粗暴的、嚴苛的執行方式。
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看到愛會獲得力量,認清傷害可以保護自己。
04
明確自身責任
如果你現在是一個成年人,那麼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獨立或者逐步獨立的時機。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做好準備,想要修復原生家庭創傷最有效的方式是 行使自己的責任。
我們的個人責任有哪些?
除了憲法規定公民的責任之外,心理層面有:喜歡自己,肯定、接納自己,鼓勵自己,允許自己犯錯誤,還要相信自己會好變好。
你看,這像不像你期待的耐心的好父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滋養自我心理狀態的好父母, 這是一種刻意的鍛鍊帶來的能力。
如果你還沒有成年,你可以去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好朋友聊聊煩惱、做自己喜歡的事,保持開心也屬於自身責任,你有責任讓自己更快樂一點、更有勇氣。
05
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的暢銷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告訴世人,有一種溝通方式可以 避免傷害彼此,讓人們情意相通。
非暴力溝通包含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元素。用一個句式來概括:
「我看到(或聽到)你.......我感到........我需要.........希望你可以為我做......」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也許有機會我會專門寫一篇非暴力溝通的內容。
提醒一下大家, 非暴力溝通方式要求比較高,做不到也不要太懊惱。(畢竟這也是最高境界了~)
最後,祝所有被原生家庭創傷困擾的朋友,早日與其和解。
只有光與影一起,才會促成立體、生動的我們。
點擊 名片,查詢關於 盧倩茹諮詢師的內容:
點擊 心理體檢,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圖片來源: Chloe Young
責編:yy,ying
「心理體檢」服務也許能幫到你
點擊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