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在戰場上最擅長使用的計謀,每一次都贏,被人識破也贏

2022-06-08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三國:東吳在戰場上最擅長使用的計謀,每一次都贏,被人識破也贏

最近兩天寫了兩篇講述關羽的文章,因為寫的都是關二爺在歷史上遭遇過的糗事,所以,引得部分喜愛他的網友的反駁。

比如,有篇文章寫東吳將士都不怎麼怕關羽,對幹掉關羽相當熱衷並踴躍,並拿甘寧、魯肅、呂蒙等人的一些事例說明。

於是,就有網友評論,說東吳只能在背後搞偷襲,有本事正面交鋒,東吳眾將是鼠輩云云。

這主要是指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戰事。

其實,客觀地說,在軍事上,搞偷襲並非什麼可恥的事。

在兵法「三十六計」中,關於偷襲的計策有不少,如「圍魏救趙」、「暗度陳倉」、「假道伐虢」等,都跟偷襲有關。

而這些,都是歷代軍事統帥必須要學習的課程,必須要懂,有機會也一定要用。

有機會卻不對敵人使用的,一定是庸才,再不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特殊任務人員,簡稱特務。

歷史上,如衛青偷襲龍城、李靖偷襲陰山等戰事,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為後人所讚頌。

再比如讀《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時,讀者經常會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叫好,他總能在合適的地點插上一支「伏兵」,然後在關鍵時刻殺出,一舉決定戰局,這也是搞偷襲。

所以,東吳偷襲荊州並不可恥,這是戰場上應有的手段。

關羽北伐前,也有提防東吳偷襲的準備,但人家技高一籌,把關羽麻痹住了,這是東吳的本事,沒法苛責。

當然,本文不是要講東吳偷襲荊州的戰例,而是講講東吳另外一個比較喜愛使用的戰術,即「詐降」。

相比起偷襲,詐降計才是東吳獲得戰役紅利的最寶貴手段,所獲取的紅利也不比玩偷襲小。

比如東吳偷襲荊州,如果不去談荊州的戰略意義,東吳要對付的,不過是關羽麾下已經跟曹軍拼得精疲力盡的三萬軍隊。

可東吳搞起詐降來,對標的都是敵人的十萬,乃至二十萬大軍。

下面就簡單講述下,孫權時期的東吳軍隊,玩的幾次著名的詐降計。

一:唯一讓東吳老將黃蓋出名的戰例

提起黃蓋,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一句話:「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這是這位東吳元老生平唯一能讓人記住的一件事,除了這句話以及引發的戰事之外,黃蓋一生的其餘經歷,估計沒多少人去探究。

不過,這句名言是因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而產生的,並非歷史事實,史書上沒有周瑜打黃蓋的記載。

但演義中「周瑜打黃蓋」要想達成的目的,是歷史事實,這是「赤壁之戰」中,曹操和孫、劉聯軍決戰時的開場大戲。

《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

(黃蓋)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其時,曹操兵多,大概有二十餘萬,孫、劉聯軍兵少,不會超過六萬(史載孫權是給了周瑜精兵三萬,劉備的兵力估計略少一些)。

硬拼的話,也有機會打贏,畢竟,根據歷史記載,曹軍中當時有疫病在傳播,戰鬥力下降的厲害。

但周瑜沒想硬拼,黃蓋獻上了火攻之計,並以自己為誘餌詐降,把這一把火放進了曹軍營寨。

三國時期三大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的「赤壁之戰」就因黃蓋詐降後放的這一把火而決定了勝利者。

此戰被很多人認為是導致三分天下的最關鍵戰役,孫、劉聯軍都受益於黃蓋的詐降計,火攻計。

這也是東吳用詐降計而獲得收益最大的戰例,有了第一次,就想用第二次,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能得到的紅利卻很多。

二:「石亭之戰」,曹魏大司馬曹休被詐降計所坑

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東吳黃武七年),東吳跟曹魏之間,爆發了「石亭之戰」。

這次戰役的起因,就是東吳又搞了一出詐降計。

此前,東吳軍隊三次跟曹休對戰,三次皆敗。孫權一直想著報復,正面打不贏,就搞詐降加偷襲好了,東吳最擅長這些。

孫權讓鄱陽太守周魴給曹休寫信,說要叛吳投魏,希望曹休派兵接應。

鄱陽是在今江西境內,曹休當時是駐紮在淮南的揚州,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他們中間隔了一個安徽省。

這個距離有點遠(從地圖上看,是東西向距離,比南北向距離還是要近很多),於是,周魴要求曹休派兵到皖城(今安徽潛山)跟他匯合,一個北上,一個南下。

我解釋這些地理位置的原因,是想要說明曹休上當的根本原因。

因為,不管是鄱陽也好,皖城也好,都是在東吳腹地,算是東吳政權的大後方,如果能在東吳腹地鬧出大動靜來,沒準就能一舉把東吳給滅了。

曹休出兵後,魏明帝曹叡趕緊派司馬懿和賈逵分別統帥兩支大軍策應曹休,也是看出了這一點,如果周魴是真降,收益就太可觀了。

這是曹休願意親率十萬大軍,去接應周魴的根本目的,他想要一戰滅吳。

這中間還有點背景故事,當時,曹休已經被曹叡任命為大司馬,是名義上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位居大將軍曹真之上,按照規則,大司馬是應該回朝到中樞指揮全國軍隊的。

在他之前擔任大司馬的曹仁,在他之後擔任大司馬的曹真,都是回朝後,才受任這個職務。

但曹叡卻讓他待在地方上,也就是說,他只是名義上的大司馬,管的也只是曹魏東線戰區這一灘子,這或許也讓曹休憋著一口氣,迫切希望,用滅吳的戰績,讓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司馬。

所以,曹休接到周魴的歸降信後,很快就帶兵出發了,至於他有沒有考慮過周魴是詐降,他的傳記里沒寫,估計是沒想過。

也因此,東吳的詐降計成功了,曹休帶著大軍走到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內)時,被東吳軍隊伏擊。

雙方的軍隊數量差不多,曹休是十萬人,東吳有陸遜、朱桓、全琮各三萬人,再加上周魴自己帶的軍隊,以及在曹休後方游擊的朱然帶的軍隊,東吳的軍隊也有十萬人左右,或許略多於曹休。

因為走得很快,曹休早就跟策應他的司馬懿(當時已停止進軍)、賈逵兩路大軍脫離,算是孤軍深入。

孤軍深入東吳腹地,遭遇到有準備的伏擊,兵力也不比他少,曹休的失敗就是必然的。

曹休大敗,並且被東吳軍隊包圍,唯一的後路夾石也被東吳軍隊占領,眼看著要完蛋,幸虧賈逵率部及時趕到,突擊夾石,擊潰東吳軍隊,幫曹休打開了逃亡的通道,曹休才逃過此劫。

但曹休也僅僅是緩了口氣而已,因為,他回去後,沒兩個月就病死了,死因就跟此戰有關,《三國志·曹休傳》中記載:

休上書謝罪,帝遣屯騎校尉楊暨慰諭,禮賜益隆。休因此癰發背薨。

東吳這次搞的詐降計,不但獲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還間接坑死了曹魏的一個大司馬,孫權報了東吳軍隊三次敗於曹休之手的大仇不說,政治及戰略上的收益也相當客觀。

三:孫權三施詐降計,王凌上當,滿寵識破,小勝一場

「石亭之戰」結束的三年後,孫權又想起了詐降計,他想坑的是曹魏徵東將軍滿寵及曹魏揚州刺史王凌。

至於坑的套路,跟當初坑曹休時,如出一轍。

孫權派麾下的中郎將孫布寫信給王凌,也是說希望王凌出兵接應:「道遠不能自致,乞兵見迎。」

王凌上當了,但滿寵識破了這是詐降計:「刺史王凌騰布書,請兵馬迎之。寵以為必詐,不與兵。」

滿寵和王凌當時都在揚州駐紮,滿寵是征東將軍,王凌是揚州刺史,軍事上的行動,只有滿寵才能下決定權。

正常情況下,上級不同意,下級也就應該放棄,但王凌跟滿寵不合,滿寵的判斷,被王凌忽視了。

但因為兵權在滿寵手中,他不同意出兵,誰也無法調兵。

當時,滿寵正好有事要被臨時召回朝,走前還特意叮囑下屬,不准給王凌兵馬:「若凌欲往迎,勿與兵也。」

於是,王凌只能帶著自己能指揮的七百人去接應孫布,然後被東吳軍隊伏擊,七百人死傷大半。

孫權這次玩的詐降計只成功了一小半,坑到了王凌,沒坑到滿寵,戰果也不大。

只能說,東吳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詐降計,稍微有點頭腦的曹魏將領,都看穿了孫權的伎倆,詐降加偷襲,太不新鮮了。

四:結語

從上述講的幾次詐降計看,雖然手法很老套,但確實管用。

「赤壁之戰」坑了曹操,「石亭之戰」坑了曹休,就算最後一次沒能坑到滿寵,但前面兩戰的戰績,也足以證明詐降計的威力了。

詐降計齷蹉不?或許有很多人會這麼認為,可這就是戰爭,打贏敵軍是唯一的目標,過程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相比較歷史上,很多以屠城、殺俘等激烈手段為誘餌,引誘對手出戰的戰例,詐降計還是相對溫和的,也相對仁慈。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