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了!280萬人的阿爾巴尼亞,為何修了17萬座碉堡?

2022-03-30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碉堡」了!280萬人的阿爾巴尼亞,為何修了17萬座碉堡?

阿爾巴尼亞是一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海岸、存在感並不高的小國。全國的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280萬。

阿爾巴尼亞的地理位置

但是,這個國家卻密密麻麻分布著17.3萬座碉堡(包含未建成以及被損毀的),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分布5.7個碉堡。

20世紀60年代-80年代,由於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執行「反蘇又反美」的外交政策,全國各地發起了以「保衛祖國」為名的碉堡修建運動。當時平均每10個阿爾巴尼亞人(60年代人口約180萬)就擁有一個碉堡。

阿爾巴尼亞田間的碉堡

為什麼這個小國有底氣「反蘇又反美」,並修建了這麼多碉堡?

一、山鷹之國

阿爾巴尼亞被譽為是「巴爾幹孤兒」,民族和宗教都與周邊國家「格格不入」。

該國主體民族——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亞人的後裔。在民族成分上,阿爾巴尼亞南面居住著希臘人,東面和北面都是南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的民族成分和周邊都不一樣

該國被東正教國家三面包圍,但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卻占人口大多數。

阿爾巴尼亞屬於巴爾幹半島的伊斯蘭地區

由於地勢險峻多山,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自然資源單一,在歐洲歷史上多次民族大遷徙中,阿爾巴尼亞人並沒有被其他民族所覬覦。

即便該地長期以來被外族統治,當地的主體民族面貌一直並未改變,侵略者攻擊阿爾巴尼亞地區的興趣也不強。

巴爾幹半島地形圖

早在公元前167年,伊利里亞人被羅馬帝國征服,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基督教廷也分化出羅馬、拜占庭兩個中心。

伊利里亞人歸屬於拜占庭的勢力範圍,但由於地處東西羅馬帝國的分界處,所以這裡受到不同宗教文化的影響,宗教信仰也時常改變。

羅馬帝國下的阿爾巴尼亞

公元7世紀開始,南斯拉夫人從東歐遷徙過來,占據大半個巴爾幹半島,伊利里亞人藉助山地保留了一小塊領地,沒有被「斯拉夫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巴爾幹民族構成。

但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改變了巴爾幹半島的局勢。

14-15世紀,鄂圖曼從西亞擴張到巴爾幹半島,擊敗拜占庭帝國和南斯拉夫人,侵占大半個半島。

鄂圖曼帝國鼎盛時占領幾乎整個巴爾幹半島

鄂圖曼帝國雖然沒有在巴爾幹占領區強制推行伊斯蘭教,但卻變相通過向異教徒征重稅、禁止從事商業等方式,鼓勵當地民族改信伊斯蘭教。

阿爾巴尼亞人受到伊斯蘭教影響很大,一方面是因為阿爾巴尼亞人歷史上曾多次改信宗教,另一方面是因為貧窮的地理條件和稀缺的自然資源,使信仰轉變更加令人容易接受。

阿爾巴尼亞民族相對孤立,並且與周圍國家格格不入的特徵,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據後世的統計,到19世紀初,70%的阿爾巴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等南斯拉夫民族只有15%左右,希臘則更低,不足3%。

現代阿爾巴尼亞博物館內的伊比里亞人畫像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的時間裡,改信伊斯蘭教的伊利里亞人得到了鄂圖曼的認可和照顧。他們不僅被廢除了異教徒重稅,能夠從事利潤豐厚的商業,還能為鄂圖曼充當僱傭軍,贏得榮譽和財富。

善戰的伊利里亞人也為自己贏得了「山鷹之子」的美名,並用這個名字來稱呼本民族,在伊利里亞語裡面,「山鷹之子」的讀音正是「阿爾巴尼亞」。

巴爾幹獨立風潮的背後都有歐洲列強支持的身影,19世紀初,希臘得到英法的支持,南斯拉夫民族得到俄國的支持。而阿爾巴尼亞直到鄂圖曼帝國統治末期才得到機會。1912年阿爾巴尼亞愛國者趁鄂圖曼帝國選舉期間宣布獨立。

一戰期間巴爾幹半島的局勢

一戰爆發後,礦產單一、資源貧乏的阿爾巴尼亞繼承了尚武好鬥的傳統,使鄰國沒有吞併它的慾望。

二戰爆發後,義大利和德國都曾占領阿爾巴尼亞。但阿爾巴尼亞人在蘇聯的幫助下,通過游擊戰術和南斯拉夫游擊隊的援助,擊敗義大利與德國,於1946年成立了由霍查領導的人民共和國。

二、反蘇又反美

霍查建國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加入蘇聯陣營,聽從史達林的領導。由於鄰國南斯拉夫的狄托發起「不結盟運動」,公然反抗史達林等行為,阿爾巴尼亞果斷與曾經援助過自己的南斯拉夫決裂。

霍查

史達林死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對史達林的行為進行清算,並召開秘密會議抨擊史達林的政策。

1961年,霍查堅持史達林的路線,炮轟繼任者赫魯雪夫,使蘇聯陣營國家相繼排擠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於1968年退出華約。

這個被孤立的國家轉而和同樣與蘇聯交惡的中國交好。期間,霍查從中國購買了大量軍火用於防範其他國家的入侵。只有1.8萬士兵的阿爾巴尼亞,卻從中國購買了75萬支槍枝。

中阿友好時期的宣傳海報

但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蜜月期是短暫的。由於繼承史達林的思想,霍查極度敵視美國。

尼克森訪華

1972年,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逐漸緩和。但這激怒了霍查,他質問中國與美國交好為什麼不事先通知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關係迅速降溫。

到1978年,中國撤回了所有外交顧問,阿爾巴尼亞盟友盡失,成為世界上「最孤立無援的國家」。

霍查於1978年提出「霍查主義」,聲稱「阿爾巴尼亞保衛並繼承了史達林的思想」,並且抨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為「修正主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建碉堡的運動開始了。霍查認為阿爾巴尼亞容易受到北約從義大利或鄰國希臘發起攻擊。

居民樓下的碉堡

而且曾經的朋友也變成了敵人。南斯拉夫可能會發動侵略戰爭,蘇聯也有可能會入侵阿爾巴尼亞。

所以,霍查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富有游擊戰經驗的阿爾巴尼亞人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響亮口號,具體措施就是全民動員建造碉堡。

在那個時期,建造碉堡耗費了大約70%-80%的軍費,當時修碉堡比種糧食更重要。霍查宣稱官方路線是「國防高於一切,農業只是個人問題。"

霍查時代的宣傳海報

因為「霍查主義」相信正義和公正永遠在阿爾巴尼亞,所以霍查乾脆直接取消所有外語課程。在霍查統治後期,財政並沒有廣泛應用於人民身上,而是用於建造碉堡和擴充軍備上。

當時建造20個較小的碉堡的成本與建造一公里公路的成本一樣高。每年有70-100人在建造碉堡時喪生。阿爾巴尼亞逐漸成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阿爾巴尼亞山丘上的碉堡

霍查政權的極度保密使後來的阿爾巴尼亞政府對於碉堡的具體信息知之甚少。2004年,阿爾巴尼亞官員在距首都僅40公里的碉堡中發現了一批被遺忘的16噸化學武器。美國政府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2000萬美元用於銷毀這些武器。

三、動亂與秩序

霍查死後,在東歐劇變的影響下,1991年阿爾巴尼亞進行了民主化改造,成立了資產階級政府,貝里沙被選舉成為第一屆總統。隨著霍查去世、資產階級政府上台,碉堡修建工程也隨之停止。

由於碉堡的堅固性和移除的巨大成本使得拆除變得困難。城市的碉堡有些被拆除,但鄉村的碉堡仍然矗立在那裡。

有些碉堡被用作動物的住所或儲存物資的倉庫,住房短缺也導致一些阿爾巴尼亞人直接在廢棄的碉堡中安家。一些碉堡則有更為創造性的用途。有的海濱地堡被改造成餐廳,有的碉堡被改造成咖啡館。

海灘上的碉堡

進行政治改革後,由於國有資產私有化而導致腐敗現象頻發,政府鼓勵融資基金從民間募資貸款給企業,但很快就演變成了官商勾結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通過宣傳高額利率從民間吸納資金,將新吸納的資金當作利率返還給之前的儲戶,循環往復,直到民間積蓄被耗盡。

1997年,由於民間積蓄被耗盡,兩大融資公司失去資金來源相繼宣布破產。百姓紛紛前往融資集團擠兌,卻發現提不出來一分錢。融資集團高管集體攜資潛逃,憤怒的人民走向街頭,向與融資集團沆瀣一氣的貝里沙政府發泄怒火。

阿爾巴尼亞內戰

在一直被貝里沙打壓的社會黨以及愛國人士的幫助下,人民解放了軍火庫,拿到了武器。整個國家進入無政府狀態,內戰爆發。直到聯合國主導的維和軍隊干涉下,內戰才逐漸平息。

1997年7月,反對黨社會黨成功勝選,法托斯·納諾就任總統,宣布內戰結束。

儘管在霍查統治期間這些碉堡從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在1997年阿爾巴尼亞內戰期間,市民在政府軍和叛軍之間的戰鬥中使用了這些碉堡。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後,當地人利用碉堡躲避位於科索沃附近的塞爾維亞炮台的炮擊。

科索沃戰爭

內戰結束後,由於散入民間的武器數量眾多,嚴重威脅著阿爾巴尼亞的社會治安:據統計,一共有超過65萬挺各式槍炮、15億發彈藥、350萬枚手榴彈,從各地軍火庫和投降軍警的手中流失,阿爾巴尼亞的黑幫如雨後春筍一般生長。

英國《太陽報》記者以皮條客的掩護身份進入阿爾巴尼亞,把阿爾巴尼亞黑幫遍及歐洲的人口販賣網公諸於世,一個走在阿爾巴尼亞街頭的少女很有可能第二天就被綁架到倫敦、巴黎等歐洲大城市。

由於政府難以管控民間武器,犯罪成本極低,阿爾巴尼亞直到現在都是歐洲最大的人口販賣中轉站,並且長期向歐洲販賣毒品。

阿爾巴尼亞黑幫

進入21世紀之後,由於政局相對穩定,民選政府賄選情況減少,政權更迭較為穩定,阿爾巴尼亞經濟開始復甦,並且於2013年被選入歐盟候選國。

為了刺激旅遊業,政府將阿爾巴尼亞的碉堡打造成國家象徵。碉堡形狀的鉛筆架和煙灰缸已成為該國最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2014年11月,在首都附近為霍查建造的「五星級」防核碉堡作為旅遊景點和藝術展覽向大眾開放。這個大型碉堡被改造成一個博物館,裡面有二戰時期的遺物和霍查統治時期的展品。

碉堡博物館

儘管時過境遷,但那些碉堡依然矗立在阿爾巴尼亞各地,述說著上個世紀的荒誕與哀傷。

作者|東北老狗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在讀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