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平生
有家長向我訴苦:
孩子暑假放學在家沒什麼自覺性,
就等著開學,家裡的混世魔王就有人接手了。
很多家長都會困惑,
如何在暑假的時候,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規律作息,
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
這6個養娃法則,
囊括孩子的安全感、學習管理、情緒健康等多方面的內容,
幫你解鎖孩子的成長密碼,
養出一個幸福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孩子上幼兒園為啥鬧情緒?」
「孩子怕黑睡不著要怎麼辦?」
其實,每個孩子的安全感,
都是由父母的「及時回應」而建立的。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
只能從周圍人的反應中,
判斷自己是否獲得足夠的愛。
足夠有安全感,才能騰出精力來做更多的事情。
父母做好這4點,安全感將伴隨孩子一生。
1、撫養人和成長環境的穩定。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
儘量由固定的撫養人帶,
最好是父母親自帶,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
2、撫養人的情緒關注。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肢體語言。
不要一邊跟別人談話、玩手機,
一邊敷衍他,這會讓他感覺自己被忽視。
和孩子說「晚安」時,不妨再加上一句「媽媽愛你」。
另外,類似「怎麼了,寶寶?媽媽在這,媽媽愛你」的話,說再多也不過分。
父母的愛意會讓孩子心中種下「穩定客體」的種子。
3、夫妻關係的穩定和諧。
如果長期感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會形成災難性思維:
認為世界充滿不安,一切都會往最壞發展。
孩子只有感覺身後是穩定安全和諧的,
才能有勇氣真正走向更大的世界。
4.情緒問題處理得當。
無論孩子是哭泣或表現出脆弱,
父母都不要推開ta,
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會自己安撫自己,
只要感到焦慮,便會煩躁和大哭。
媽媽們需要幫ta平靜下來:
抱起來,安慰ta,幫ta放鬆,
懂得仔細詢問孩子當下的情緒,
並一步一步給予安撫。
在以後,ta她才會知道如何安慰自己。
父親的陪伴,
應當貫穿孩子整個童年。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
爸爸多和孩子一起專注地聊天、閱讀,
孩子入學後很少出現行為問題和學習障礙,
青春期也很少誤入歧途。
也因為父親的引領,
孩子開始對周圍的世界發生興趣,
獲得自信,發展創造力和向外探索的能力。
1、父親陪孩子玩耍,激發孩子大腦的潛力。
父親身上的力量感、空間感、遊戲能力,
更適合陪伴孩子運動。
而懂得「玩」的孩子,更善於創新,
在「玩得好」的狀態下長大的孩子,
不畏縮,也不木訥,活力十足。
2、父親的出現,幫助孩子和媽媽從心理上分離。
孩子大多數和媽媽更親,
父親的出現,
有利於孩子從二元關係里離開,
建立向外發展的支持力量,
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
3、爸爸幫孩子更加健康地向外探索。
男性的理性與邏輯化指向秩序,
而男性所代表的威嚴和秩序感,
也容易幫助孩子去建立各種規則。
所以,爸爸的介入,
能幫孩子更加健康而合理地嚮往外探索。
養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是一個需要傾注大量耐心的過程,
過度焦慮、太多催促,
只會擾亂孩子成長的節奏,
智慧的父母,
都擁有敢「慢」下來的勇氣。
1、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時間表。
用鬧鐘、手錶等工具把時間「視覺化」,
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吃飯,
什麼時間玩玩具,什麼時間看書,
增強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性,儘量保證規律作息。
2、適當讓孩子體會一下磨蹭產生的自然後果。
當他因為磨蹭,而喪失了做某件事情的機會,
自然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提高速度。
3、利用"秩序敏感期"建立好習慣。
叮囑孩子把玩具放回原處,
使用的東西要歸類放好,
利用孩子對秩序的嚴格需求,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4、給孩子簡單明晰地布置任務。
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較差,
當你發出一連串的指令,
比如「擦桌子、收拾書包、穿鞋、趕緊出門」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我要快點」,而是「我到底要做哪個?」
所以,要把指令清晰化。
交朋友是孩子生命里很重要的主題,
他們將在團體生活里學到如何珍惜自己,
同時也尊重他人。
有的孩子在交友過程中會遇到挫折,
比如害怕別人不和自己玩,
又或者在關係里過度委屈求全。
這個時候就很考驗家長的做法了。
1、如果孩子感到委屈,要教會孩子懂得選擇。
告訴孩子:自己是可以選擇朋友的。
如果關係不公平,那種朋友是可以放棄的。
孩子會明白:
友誼是雙向的,別人有權力不和你玩,
你也有權力拒絕別人的要求。
2、如果孩子不願意出去交朋友,要判斷孩子是不是「被孤立排擠」 。
評估孩子是否缺少應有的社交技能。
如果孩子被孤立,
父母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
如果別人故意孤立你,排擠你,不管「理由」是什麼,
一定是ta錯了,媽媽永遠站在你這邊。
3、教會孩子主動一點。
給孩子提供廣泛參加群體活動的機會,
條件允許的話,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
或者鼓勵孩子參加某個聚會,
並告訴孩子:
如果喜歡某個小夥伴,自己可以勇敢邀請對方來自己家玩。
4、告訴孩子強大自己,才能收穫好的友誼。
一個50分的人很難和90分的人成為朋友。
一定要告訴孩子:
只有充實自己,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人。
「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年級開始分化,四五年級差距拉大。」
在教育界,「三年級現象」很出名。
不同於一二年級時的「臨時衝刺」,
三年級對孩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孩子進入高年級後,
想讓孩子在學習上有穩定的進步,
父母要記住這4點。
1、把目標定得小一點。
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
形成一個個具體的、可以完成的小任務。
比如:一天背下來10個單詞。
這樣,學習就會變得相對簡單,孩子就不會排斥。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完成小目標時,家長記得給予孩子獎勵或者鼓勵,
或讓孩子休息10-15分鐘,
然後逐漸延長一次性集中做事的時間。
大腦感到快樂,才能形成正面的高峰體驗。
2、感到難以進入狀態時,可以用視頻來學習。
文字雖然適合深度學習,
但圖像和語言組成的視頻,
是最直觀、最接近本能的學習方式。
3、幫助孩子學著畫思維導圖。
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畫思維導圖,
把書本的內容進行分類和歸納,把大綱梳理出來。
這能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大概的知識框架或目標,
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4、學著複述每天學習到的知識。
只有當孩子把知識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才真正做到了理解、內化。
李玫瑾就曾建議:
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呆家裡學習,
不然他的大腦高度興奮,
小腦得不到刺激。
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
對於孩子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幫助。
1、愛運動的孩子,會贏在「專注力」上。
曾有研究顯示,國外1.9萬名學生,上課之前都要晨跑。
對比同齡人,他們不但更健康,而且更聰明。
為什麼呢?
因為中等強度的運動,
可以幫孩子集中注意力,
保持充沛精力,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2、愛運動的孩子,心理素質也會更好。
運動是肌肉的更新換代,也會有各種磕磕絆絆。
孩子的意志力,也會因此得到鍛鍊。
而且,兒童在運動後,
血清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都會改變,
這有利於孩子釋放壓力、保持快樂。
為此,加拿大科學家制定了《0-12歲兒童體育素養發展家長指南》:
4歲以下的孩子,不適合過早跑步跳躍,但可以多去公園和遊樂場;
4-6歲的孩子,需要家長示範如何跑步、跳躍,言傳身教中鍛鍊身體;
6歲之後,是孩子培養體育特長的最佳時間,滑雪、游泳、騎車、踢球都不在話下;
6-12歲,在家長的榜樣作用下,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運動模式。
想要讓孩子足夠自信,
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反而不用要求孩子太懂事,
要多多支持孩子去折騰、嘗試。
父母懂得「激勵」,
孩子才能養成獨立思考和表達的勇氣和能力。
1、 為孩子尋找一個年長的榜樣。
對於孩子來說,榜樣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
它能幫助女孩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強大的、有內涵的女性;
也能幫助男孩明白自己贊同和支持什麼,最關心什麼;
當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更好地適應未來。
2、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
孩子表達時,少「評判」。
和孩子聊天,最忌諱說教。
盡力對孩子的話題保持高度興趣,
做到兩點:
多詢問、少評論,
多說「你」,少說「我。
需要多教導、多解釋、多詢問。
3、多多觀察並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
相比於夸孩子聰明的天賦,
你更需要誇誇孩子的耐心、毅力和他的努力。
分享一個誇獎模型,叫FFC模型,翻譯成中文就是三步:
事實(Fact)+感覺(Feeling)+比較(Compare)。
孩子成績差,但總有做對一道題的時候吧,你就可以這麼說:
「這道題不用媽媽教,你自己做對了,
媽媽很欣慰,現在的正確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父母強調過程的意義,孩子才能真正從中得到享受。
寫在最後:
相比給予孩子物質撫養,
心理撫養更為重要。
所以,把文章【轉發】出去吧
在孩子18歲之前,
多給孩子補充好的營養,
打好底子,
孩子走向未來時,
有了力量和安全感,
也多了一份自信和自律。
願我們育兒育己,
都能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祝每個孩子健康長大!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