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消費潮返「本地」,誰在背後鋪路?

2023-12-29     野馬財經

原標題:2023,消費潮返「本地」,誰在背後鋪路?

一場在「家門口」打響的戰役。

作者 | 孫佳

編輯丨高遠山

來源 | 野馬財經

2023年臨近尾聲。幾年前的此時,常志法還在外地奔波,他當過養殖場司機、保安、騎手,掙到的錢大部分都寄回給了家裡的老婆和孩子。那時的常志法也想給家人陪伴,但他的老家安徽臨泉平均工資僅三千多,只有去外地打工才能給常志法養家餬口的安全感。

不過,今年常志法已經可以踏實地陪在家人身邊,因為他回臨泉本地後做起來的小生意,正日漸興隆,賺到的錢絲毫不亞於在外地打工。

事實上,與常志法經歷相似的縣城「創業者」正不斷湧現,而這還要得益於臨泉當地消費的新變化。這個地處安徽的小縣,曾是「全國勞務輸出最多的縣城」,不僅交通閉塞而且經濟落後。但現在,臨泉的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外賣點一切」,而且正發展起漢服體驗館、貓咖店、DIY手工坊等越來越多的消費新業態,往常難覓行人蹤影的深夜,也開始有了煙火氣。

本地供給豐富,帶動本地訂單增長,消費者在「家門口」有了更便捷的消費體驗和更多消費機會。這不僅出現在臨泉,過去一年裡,很多縣城都有相似的變化。

比如貴州榕江,在當地特色體育賽事「村超」帶動下,本地消費出現「井噴」。攜程數據顯示,榕江端午假期期間酒店訂單同比增長超11倍,比賽期間酒店客房一度供不應求;美團數據顯示,6月榕江的超市、便利店在平台上的即時零售訂單分別同比增長26%、102%,餐飲、賓館、超市的搜索量增長121%,「村超」、牛癟火鍋、酸湯魚等本地特色均為搜索熱詞。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各地都在拼經濟,從小縣城到北上廣,以及青島、大連、蘇州、長沙等城市,都在通過發放消費券、打造特色旅遊亮點等吸引遊客,力爭將消費留在本地。

消費回歸本地,意味著什麼?

何為「本地零售」?

早在20年前,消費主要發生在「本地」,全家人每周都要去逛「大超市」。那時零售業受商品流通、基礎設施等的限制,與現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本地零售業態完全不同。

傳統電商崛起後,配套的物流、倉儲以及數字化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消費者逐漸養成了線上下單的習慣。而過去,隨著本地即時配送網絡以及品類的不斷完善,「萬物皆可送到家」的認知已經深入人心。

消費者的需求正在變化。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1年,社區便利店規模占比從30.4%迅速上升至58.7%。盒馬、大潤發等零售巨頭,都在嘗試社區店;山姆、麥德龍等會員店也提供雲倉滿足社區需求。

這源於消費者對時效性要求的提升。《2023火燒聯贏·胡潤中國新零售白皮書》提到,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即時零售高度滿足即時性和便利化的消費需求,並認為通過即時零售平台購物時,能夠提升購物體驗和滿足自身的消費升級需求。

不僅是商品,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已開發國家服務消費占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約74%,相比之下我國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消費在變,供給也跟著變。

例如,現在去海底撈吃飯可以洗頭,去山姆購物可以洗牙……各類零售商家也在不斷拓寬消費場景、服務品類。

需要注意的是,「本地零售」與傳統電商有本質上的不同。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認為,本地零售有本地消費、本地供給、本地履約和本地服務四大經營特徵。

具體而言,傳統電商面向的是全國消費者,更多是滿足「目的性消費」,供給也是從倉庫銷售至全國,經中心倉、城市倉、分揀倉等環節實現異地配送。

而本地零售面向的則是本地消費者,無論便利店、商超、餐館還是休閒娛樂的商家,都是通過到店和到家實現履約。如此一來不僅能挖掘本地特色商品,還能在縮短履約鏈路,節省履約成本的同時,通過創造更豐富的消費場景,給「即時消費」更多增量空間。

消費回流,重視本地價值

需求在變,消費潮水流動的方向也在變。

如果回顧中國幾十年的零售發展史,會發現兩種競爭博弈:

基於地域維度的「消費虹吸」競爭: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省會城市、旅遊城市對於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都有著非常強的消費虹吸效應。「大」攤薄了城市運營成本,聚集起人才,也不斷促進產業和消費市場的規模效應形成。這也進一步助推城鄉消費差異的二元格局。

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競爭:以電商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零售,以「一盤貨銷全國」的模式,攜各大產業帶高度競爭帶來的成本優勢,以及新技術帶來的精準供需匹配和高效周轉,藉助高度發達的全國物流基礎設施迅速打開全國市場。但這對本地實體形成了嚴重擠壓,行業也陷入了「電商VS實體」長達十餘年的爭論。

但競爭並非永恆不變。回顧近年的基礎格局,會發現兩個新的趨勢:

人在回流,帶動了低線城市乃至縣域的消費崛起。根據城市數據團的研究,從一線城市流向家鄉,又或是進一步流向離家更近的省會城市,成為2023年以來人口流向的主要趨勢。某種程度上, 人口從一線流出,帶動二三線城市乃至縣域的消費崛起, 比如淄博、阜陽、揚州、泰州等地區,從傳統意義上的人口流出大市,成為近兩年消費增速相對提升最快的城市。

來源:城市數據團

電商流量見頂,商業競爭轉向更為激烈的「本地」。過往網際網路零售高度發達,帶來了流量*轉化=交易額的固定模式,幾乎大部分的商業競爭都圍繞流量爭奪展開。但客觀來看,同一消費者的需求存在分層,而且從電商的「低價」,轉向「低價」和「便捷」並存。因此,如何圍繞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以更好的形式滿足,逐漸成為各家競爭的重點。

這兩大趨勢的變化,為「本地」的商業形態重塑,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本地零售大潮下,平台各顯神通

風口來臨,儘快擁抱本地零售、進行數字化轉型成為諸多零售企業的共識。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如今在各大城市飛速擴張的好特賣就曾在轉型中遇到過挑戰。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商品各不相同的超500家門店,如何在實現批量、快速線上建店的同時,保證各個門店商品信息全部準確無誤,是此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建店難、履約效率提升難、算帳難……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不僅會引起消費者的疑慮,還會影響後期的經營分析。

2022年,好特賣選擇與美團牽牛花系統合作,這是一款為本地零售商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的SaaS產品,能幫好特賣制定合理的庫存策略,在保障線下商品銷售的同時,最大化滿足線上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避免多渠道經營的庫存分配及更新難題。

數據顯示,接入牽牛花系統後,好特賣門店整體缺貨退款率下降28%,門店揀貨效率則提升了77%。

除了升級實體門店的數字化水平外,平台還能依託即時物流體系和社區倉儲履約設施,更好得滿足不同消費場景和需求,帶動本地特色品牌和特色品類的銷路。

有143年歷史的廣州本土老字號陶陶居,就通過與美團等平台聯名打造系列商品,在本地零售市場挖掘出了新增量。今年1-10月,「象大廚x陶陶居」相關聯名定製商品的即時零售訂單量同比增長10.4倍。其中,獨具嶺南風味的心心米糕、魚籽干蒸燒麥兩款產品,一度成為爆款。

此外,美團還在今年4月上線了「美團直播助手」App,為商家免費提供直播工具,商品品類幾乎覆蓋美團所有業態。

相似的情景,也能在其他大廠的身上見到。如京東到家的海博SaaS系統,也在幫商家夯實供應鏈數字化基礎。而今年暑期,擁有購物中心、百貨和超市三種業態的天虹,曾在抖音直播的助力下,實現單場GMV達2000萬的成績。

美團、抖音、京東等大廠,之所以全力扶持本地零售企業,也是為了幫其了卻後顧之憂,進而為本地零售新業態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這留給商戶的啟示是,如果能加大與第三方本地零售平台的合作,亦或是在品牌間製造更多聯動,就有機會讓自己的生意更上一層樓。

突出的本地零售企業,是怎麼做的?

除了網際網路企業,一些本地零售標杆企業的身上,同樣有很多值得借鑑之處。

胖東來可能是近兩年來最火的零售企業之一。其經營發展帶有非常濃厚的本地零售色彩,發展近三十年,門店只開在河南許昌、新鄉,但卻引來了消費者的旅遊打卡,甚至雷軍也親自來觀摩學習。

如果把胖東來的優勢濃縮到一個詞上,那可能是「體驗」。

消費體驗上,胖東來有相當豐富的商品供給,雖然SKU比不上永輝、沃爾瑪,但1萬-1.5萬的水平也與一眾一線商超齊平。而且胖東來的品類高度細分,光豬肉就有300多個單品。

服務體驗上,胖東來號稱「商超界海底撈」。遇上商品降價追著顧客退差價、不好吃全額退款、購物車和貨架上配備放大鏡、對超重訂單給騎手額外補貼等事跡,在社交媒體中廣為流傳。

此外,胖東來一直深耕本地,對河南人民的口味十分了解。其推出的芋泥奶包、大酥餅、網紅大月餅等單品,都成了消費者爭搶的爆款。

值得注意的是,「拿捏」本地消費者的味蕾,已經成了本地零售企業需要把握的重要方向。類似的案例還包括山東的商超國企銀座集團,很多消費者對其售賣的「炸丸子」讚不絕口,理由是吃出了「老家的味道」。

今年,山東銀座超市試水美團直播,消費者可在附近門店下單,邊看邊買、即刻送達。數據顯示,例如618期間,銀座超市在美團開啟直播首秀,當天即時零售銷售額是平日的三倍,訂單轉化率高於其他平台3-5倍。

這也提示商家,新環境下要利用好本地供應鏈優勢,找准個性化、本地化的商品,發力打造爆品;另外,零售企業光賣商品是不夠的,還要賣服務。無論是提升自己的服務,還是藉助零售平台更好地實現數字化經營和高效履約,不但有利於自身的商品銷售,還可能幫助門店尋找生意的新增長點。

細水長流,推動產業轉型

顯然,現在如何做好本地零售,已經成為了平台和商家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但這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2023即時零售發展趨勢白皮書》顯示,2022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超5900億元,相當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預計到2030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增至3.6萬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界定範圍,即時零售其實是包含在本地零售中的一部分,足以見得本地零售未來潛在的增速以及成長空間。

無論是平台要精準匹配需求、完善服務設施、場景,還是零售企業強化供應鏈,打磨自身服務水平,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比如現在本地零售的發展還有區域差異,很多城市的用戶心智還有待培養。有消費者直言:「平時看到羊毛,也會在美團外賣薅雪糕等便利店產品。但屈臣氏、MUJI(無印良品)就不太可能了,因為我們三四線城市根本沒有這些店。多數日用品,諸如大家說划算的面膜、洗髮水,還是從電商平台購買。」

更何況,巨大的市場空間,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今年以來,美團、阿里、抖音以及騰訊、拼多多、快手、小紅書等都動作頻頻。

美團閃購、京東到家、餓了麼等頭部平台,都在加碼數字化、科技能力;美團還在不斷加碼直播、豐富直播場景,現在玩樂、酒店、旅行、親子、醫美、買菜等場景。

而在這背後,更重要的是,本地零售的繁榮,不僅能帶動本地實體店的銷路增長,當這些門店通過本地供給、本地履約,滿足本地需求,甚至帶動就業,也讓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衍生出更多可能。

你現在是否有在本地零售平台下單的習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1a63af2dd57875002b16dd7ac3df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