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被抓當壯丁,終生未娶只為完成一個承諾,91歲安然離世

2022-03-20     適應生活

原標題:14歲被抓當壯丁,終生未娶只為完成一個承諾,91歲安然離世

庹長發

2015年11月6日,彭水黃家鎮新家村舉辦了一場久違的歡迎儀式,歡迎的是已經闊別這片土地77年被稱為「現代關雲長」的老兵——庹長發。

那日,庹長發在志願者的陪同下終於回到了自己想念了幾十年的家鄉,這七十七年中,他已從一個14歲的少年變為了一位雙腳顫巍,需要被人攙扶的暮年老人,年過九十的他望著眼前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無限感慨……

大概當年14歲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與家鄉的別離會長達77年。

庹長發

1924年,庹長發生於彭水一個非常貧困家庭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庹長發最大的願望就是吃飽穿暖,全家平安,長大後娶個媳婦兒,過上「老婆兒子熱炕頭」的日子。

作為家中長子,庹長發從小便懂事,五六歲時便幫父母分擔養家的壓力,照顧年幼的弟弟,承擔了大量的農活,割草放牛喂豬更是他每天的必須完成的任務。

庹長發從來不說辛苦,對他而言,割草放牛是快樂的,他喜歡在山裡奔跑,喜歡把牛當成他的玩伴,喜歡感受山間的氣息。

孩子在山間干農活

1938年的一天,庹長發像往常一樣去山裡割草,卻沒想到自己會被當時前來徵兵的國民政府抓去當壯丁,那時的他,年僅14歲。

14歲的他還不知道這次被抓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這次被抓會改變他此後漫長的人生。

就這樣,庹長發加入了國民政府軍隊。一開始,他十分慌張害怕,只想回家。慢慢地,他逐漸接受了生活在這裡的事實。

14歲的他是部隊里年齡最小的,而且他平日裡還勤快聽話,因此大家都很照顧他。

18歲時,庹長發被編入了部隊,他的長官是黃埔十四期的國民軍官易祥。易祥平日裡待人溫和,是位難得的好長官。

他見庹長發年齡小,又忠厚老實,頭腦靈活,所以就把他留在身邊做了勤務兵,讓他免於上戰場的危險。

對於當時的庹長發來說,年長他五歲的長官易祥像是哥哥般的存在,給予他很多照顧。

易祥不僅在戰場上幾次救他於危難之中,空閒時間還教他讀書寫字,開導安慰年少的他,讓他感受到了親人的溫暖。

易祥會對庹長發說起家裡的情況,說起自己的妻子與孩子,而庹長發也在與易祥的聊天中開始期待他以後的家庭,他常常想他會有一個怎樣的妻子,會有幾個孩子……

庹長發

那時的中國,炮火連天,戰爭越打越烈,兩人的感情卻在這樣艱難的環境里越發親厚。

庹長發也早已把易祥當做他的親大哥,對於易祥對自己的照顧他心中也充滿感恩。

他們一起經歷了艱難的抗戰歲月,結下了過命的交情。

終於,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傳來了,從1937到1945,八年的浴血奮戰打跑了妄圖侵略我們的日本人,中華大地迎來了片刻的安寧。

這時的庹長發已經做好了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準備,他滿心期待著之後沒有戰爭的生活,可沒有想到的是,內戰爆發了。

炮火又一次在這裡響起,這時的長髮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

庹長發

1949年,內戰結束。

國民政府敗落,易祥準備隨國民政府一起逃往台灣。

臨走前的易祥知道自己前路茫茫,更不能確定歸期,他不放心一家老小,因此囑託他最信任的庹長發替他照顧老家的妻子與兩個孩子。

他向庹長發保證等時局穩定了便把妻兒接到台灣。到時庹長發便可自己選擇是去是留。

庹長發望著待自己如兄弟的長官易祥,沒有絲毫猶豫,鄭重地點了頭,並讓他放心,說自己一定會照顧好嫂子和小侄子。這句承諾,讓易祥安心。

原本計劃返回老家與家人團聚的庹長發,就這樣去了易祥的老家,湖南省邵陽縣黃亭市鎮黃泥村。

湖南省邵陽縣

在那裡他見到了易祥的妻子陳淑珍與兩個年幼的孩子以及易祥年邁的老父親。

他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並謹遵承諾,擔負起了替自己的長官和大哥易祥照顧妻兒老小的責任。

庹長發的到來撐起了這一個家,也給這個家帶來了希望。

然而此時的庹長發是個二十幾歲的未婚男子,又是在一個相對閉塞的農村,他深知他的到來會讓這個家庭招來怎樣的流言蜚語。

因此為了保護易祥的家人免於流言,他不與嫂子侄兒同住,而是一個人搬進了旁邊矮小陰暗潮濕的危房裡,沒有任何怨言。

陰暗潮濕的房子

此後的年月里,庹長發一邊盡心盡力地照顧著易祥的家人,一邊期盼著易祥的歸來。

街坊四鄰見這個小伙子踏實勤快,忠厚老實,不少次給他說過親事,可庹長發都拒絕了,他認為如若自己有了家庭必定會疏於對易祥家人的照顧,而嫂子也一定不好意思再麻煩自己。

在那時的庹長發心中,對於親如大哥般的易祥的承諾是高於自己年幼時那個娶妻生子的願望的。

但等待是個漫長的過程,那些年裡,易祥一直未聯繫家人,庹長發托便很多人去打聽易祥的消息,可依然杳無音訊。一道海峽把他們遠遠地隔開了。

易家人對於易祥歸來的希望也漸漸變弱。

易祥父親對庹長發很是感激,把庹長發當做自己的親兒子,當做易祥的親弟弟。

庹長發

離世前易祥父親曾對庹長發說讓他娶了自家媳婦,但易祥依然選擇了拒絕,在他心裡嫂子就是嫂子,他不會做任何對不起大哥的事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饑荒嚴重,飢餓似乎是人們的常態。庹長發為了讓嫂子和侄兒吃飽一些,經常出去為他們尋找食物,而自己卻偷偷吃些草根、樹皮來充飢。

他把好的能用的都留著嫂子和兩個孩子,自己經常赤著腳在地里勞作,整個人也因為長期吃不飽飯骨瘦如柴。

加上易祥國民軍官身份的影響,鄉里鄉親本就對易家不太友善,庹長發一個外來人口又不明不白地住在易家,也受到不少牽連,這讓本就艱難的日子雪上加霜。

他不止一次被毆打,被逼問,被關押,甚至患上了嚴重的風濕與腳疾。

一家老小都勸他回老家,可他為了遵守承諾,想盡辦法留了下來,他知道這個家裡如果沒有他,會無法生活下去。

砍樹根的村民

在這樣艱苦的日子裡,庹長發沒有放棄照顧這個家庭,他始終記著長官易祥對自己的好,記著曾經的他怎樣照顧自己並救自己於戰火之中,更記得自己對於易祥的承諾。

他知道大哥易祥把家人託付給自己是因為信任,而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因此他為了這個家庭竭盡所能,這個家庭也給予了他溫暖與陪伴。

嫂子感激他依賴他,兩個孩子也將他視作親人,「滿滿,滿滿」地叫他,就是「小叔叔」的意思。

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身在湖南邵陽的庹長發也時常會想念自己的家鄉。

他不知道自己家鄉現在是怎樣的情況,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安好,更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也像易家人盼著易祥回來一樣盼著自己回家。

他深切地希望生前能再回自己的家鄉看一看。

1979年,距離庹長發第一次來到這個家裡已過了30年之久,他們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易祥的來信。

一堆信件

這封跨越了海峽的信件給家裡人帶來了團聚的希望,可信的內容卻並沒有如他們所想。

易祥在信中感激了庹長發對自己家人的照顧,並坦言自己在中國台灣已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生活,無法將妻兒接到那邊去。看完信,他們都沉默了。

易祥在信中寫到:「淑珍,我對父母沒有盡到半點孝道,對你與兩兒亦未盡到責任,這是我此生最大的憾事。」

家人對於易祥的平安感到欣慰,卻也難掩無法團聚的失望與難過。

易祥的信

易祥在回信得知庹長發一直照顧自己的家人,不離不棄時感動得落淚,甚至希望庹長發與自己的妻子結合,一起度過剩下的歲月。

可庹長發依然選擇了拒絕,因為在他心裡:嫂子終歸是嫂子,不能做著不忠不義之事。

此時易家的兩個孩子已經成年,可以擔負起照顧自己,照顧母親,照顧家庭的責任了,有人勸庹長發離開,回自己的老家去,可他沒有,他依然留下來照顧嫂子,為這個家盡心盡力。

他說:「當初承諾的是照顧嫂子與侄兒到大哥回來,大哥現在沒回來我怎麼能離開呢?」

就這樣,他在知道易祥不會回來之後,依然照顧著這個家。

2005年,嫂子陳淑珍離世,這時的庹長發已經80多歲。

從青春到暮年,他幾乎是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家,奉獻給了對大哥易祥的那句承諾。

易祥和台灣妻兒

嫂子離世後,庹長發也曾想過回家,離開家鄉這麼久的他沒有一刻不再想念家鄉,挂念家人。

可想念的同時也有著很多的不安,他不知道家裡人是否還在世,不知道家裡人是否挂念著自己,更不知道這樣回去會不會給家裡人造成負擔……

太多太多的問題讓他擔憂,因此他遲遲沒有動身回鄉。

幾年後,當易祥的女兒從中國台灣來到大陸輾轉找到庹長發時,他依然在湖南邵陽。

對易祥女兒的到來很是感動,他知道他視如大哥的長官易祥是記掛著自己的,當聽到易祥女兒說:「我是代表父親來看望您的」時,這位年邁的老人淚流滿臉。

他對易祥的女兒講著兩人當年的事情,說作為長官的易祥對他極好,從來不曾打罵過,並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保護他,讓他感受到了家人一般的感覺。

他說如果沒有易祥,他可能都活不到新中國成立。

因此在面對易祥臨走前讓自己照顧家人的囑託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把這件事當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易家這66年里他從來沒有後悔過。他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卻也知道知恩圖報、一諾千金這幾個詞的重量。

庹長發

2015年,有志願者在關懷老兵的活動中找到了庹長發。

庹長發的事跡也被人們知道,感動了無數人,人們稱他為「現代關雲長」,說他為了一句承諾護嫂66年,是一位一諾千金的忠義之士。

年邁的庹長發因為年輕時的辛勞留下了很多的病根,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想要回家的願望越發強烈。

因此當一位來慰問他的志願者問到他有沒有什麼未完成的心愿時,庹長發哽咽地說:「我想回家看看」,說完就留下了眼淚。

庹長發和志願者

這樣一位歷經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歷了那麼多艱苦歲月都未曾流淚的戰士在說起自己的家鄉時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

他想要回家,回到年少時割草放牛的那片土地,回到有著他的根的地方。

2015年,在愛心組織和志願者的幫助下,闊別了家鄉77年的庹長發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回到了他念了幾十年的彭水。

聽著熟悉的鄉音,看著身邊父老鄉親們親切的面容,他想要說些什麼,卻又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庹長發的二弟、三弟都已離世,他們的後代對於庹長發的歸來既激動又遺憾。

庹長發

他的親侄子庹成說:「大伯能夠回家他很高興,也很激動,只是遺憾父親沒有等到自己的哥哥回來。」庹成說自己父親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大伯,還說哪怕人不在了都要把骨灰帶回來,讓大伯落葉歸根。

現在他挂念的哥哥回來了,自己卻走了。

離開這麼久,家鄉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當庹長發走到自己曾經的家門前時,他一下子便想了起來,想起年幼的自己與親人,想起在不遠處的山頭放牛的場景。

庹長發

另一個讓庹長發一眼認出的地方,便是父親的墳頭。在長發被國民政府抓去之前,他的父親就已經離世,埋葬的地方77年都沒有變過。

顫顫巍巍的他已經無法為父親磕頭,只能由侄子代勞為父親點上了火燭,燒了紙錢,他希望父親能原諒自己走了這麼久,這麼久才回來看望他。

面對兒時一起放牛的玩伴,庹長發已經有些記不清楚,在侄子的提示下,他激動地握住了另一位同樣年邁的老人的手,不停地喊著對方的名字,記憶也似乎一點一點地湧現了出來。

兩位都已經從在山間裡追逐跳躍的孩童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於他們而言可能年幼時一起玩鬧的時光會是他們這一生里為數不多的無憂無慮吧。

志願者

回到家鄉的庹長發被鄉親們圍繞著、侄子們陪伴著,他無法言說自己複雜的心情,只知道這一刻的他是滿足的,是心安的。

回到家鄉後的庹長發已沒有遺憾。

2016年,庹長發選擇了與人間告別,1月17日,他走完了他的一生,與世長辭。

庹長發

我們無法去評價他的一生。

有的人選擇一生為夢想、有的人選擇一生為家庭、有的人選擇一生為金錢,有的人選擇一生為愛情、而他選擇的一生是為了那句承諾,為了那句在他心中重如千金的承諾。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一生未婚,無兒無女的一生必然是失敗的一生。

可他的一生是寫滿了忠義、感恩與承諾的一生,更是是圓滿、偉大的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1360ec50a05d9eee97fbb12dcbe5c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