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激戰科林電氣,海信祭出大招!

2024-05-14     野馬財經

終局之戰已然打響。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丨武麗娟

來源 | 野馬財經

持續兩個月的科林電氣(603050.SH)股權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次海信祭出「大招」。

5月13日,科林電氣公告稱,收到了海信網能的要約收購報告書。海信網能擬向科林電氣全體股東發出部分要約,欲收購上市公司20%的股份,價格33元/股,預計最多耗資約15億元。

這場戰役始於兩個月前,海信集團控股的海信網能率先發難,通過集中競價、協議轉讓、表決權委託等動作,一舉拿下科林電氣14.94%股權、24.51%表決權。

科林電氣董事長張成鎖為代表的原管理層也不甘示弱。通過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增持等動作,目前持有科林電氣17.31%股權、17.31%表決權。

石家莊國投作為關鍵第三方,則通過連續增持,持股比例達到10%。

此前,石家莊國投的態度至關重要,其站在哪邊,決定了哪邊會贏。但現在如果要約收購成功,海信網能的直接持股比例將接近35%,表決權比例將接近45%,拿到科林電氣控制權幾乎沒有懸念。

受消息面刺激,科林電氣股價5月14日迎來一字板漲停,報收31.56元/股,目前市值72億元。

面對海信的「大招」,張成鎖還會有「後手」嗎?

海信15億打響終局之戰,

結局仍存變數

前前後後磨了兩個月,科林電氣股權爭奪戰一度陷入僵局。原管理層與海信網能各執一詞,外界難以分辨該相信誰。

比如張成鎖在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時,將海信網能的入主稱為「偷襲」,並表示相關交易自己事先完全不知情,交易披露後,海信網能也沒和他正式溝通。

「我認為海信與科林電氣沒有什麼產業協同。海信對科林賦能的可能性非常小。」張成鎖稱,「『有錢就任性』是行不通的。科林電氣發展至今,得到了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的堅定支持。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控股權保衛戰。」

而海信網能總經理史文伯的說法則與張成鎖大相逕庭。除了聲稱海信曾與科林電氣第二、第三大股東以及石家莊市政府相關領導進行過溝通外,史文伯還表示自己與張成鎖於3月18日見過,並且聊了1個小時左右。海信網能董事長陳維強以及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也曾於3月25日、4月12日前往石家莊,安排了拜訪張成鎖的工作行程,並聯繫到了張成鎖,但都被張成鎖拒絕了。

來源:罐頭圖庫

對於史文伯的說法,科林電氣一位高管回應道:「當時董事長(張成鎖)只是簡單聊了十幾分鐘,而且並不是我們認為的正式溝通。既然收購獲得了地方政府的肯定,為什麼石家莊國資還要繼續高位增持公司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史文伯透露,張成鎖曾稱:「如果不是某公司跟我早就簽了股權轉讓協議,不能違背約定,如果早一點,我百分之百願意跟海信合作。」按史文伯所述,張成鎖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秘而不宣,是涉嫌違法違規的。

對此,該高管表示,張成鎖沒說過此前已經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那些話。

按張成鎖的話,海信網能是「野蠻人」,自己是得到市政府支持的「正義之士」;但按史文伯的話,至少海信是願意溝通的,而且也是受到當地國資歡迎的。

事實證明,想要打破僵局,還得用錢說話。

此前,海信網能在協議轉讓、二級市場交易方面,至少耗資7.36億元。而此次掏出的15億元,是已付出資金的兩倍。

不過,現在要約收購依然存在較多變數。雖然不用通過科林電氣股東大會審議,但海信網能想成功,未來的30天裡,需要至少有累計持股15.1%的小股東答應這份要約。

關鍵問題在於,海信網能33元/股的要約價格,在提出時雖略有溢價,但科林電氣經過5月14日的漲停後,股價已經來到31.56元/股,已經十分接近要約價格。如果科林電氣股價延續漲勢,讓股價來到33元/股以上,那小股東們還有什麼理由接受海信網能的報價呢?

雪球論壇上,就有質疑「收購價低」的聲音出現。

來源:罐頭圖庫

科林電氣證券部亦表示,股價如果繼續上漲,要約收購確實會有風險存在。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相比協議收購,要約收購是一種更公開、透明和具備競爭性的方式。從海信網能提出要約收購來看,可能是與科林電氣原實控人沒有達成共識,或者認為直接與原實控人談判難度較大,因此選擇了這種迂迴的方式曲線控制上市公司。但其也要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在柏文喜看來,如果科林電氣股價繼續上漲,海信面臨的風險會增加。儘管如此,但為了能讓雙方能達成共識,要約收購仍然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合作方式。

海信掐準時機入場,

張成鎖老部下被「策反」

本次股權爭奪戰從始至終,海信網能的目的都非常明確,就是要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

來源:科林電氣公告

海信網能入場的節奏也把握得十分巧妙。

一方面,科林電氣的股價可謂「上市即巔峰」,在此之前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迷;同時,張成鎖與其他四位高管的《一致行動人協議》已於2022年4月到期,話語權相比兩年前有所削弱。

另一方面,科林電氣4月18日發布年報,這意味著此前30日屬於交易敏感期內,公司高管不得買賣股票。

股價低迷、股權分散、高管行動受限,海信網能覓得良機,果斷出手。

3月11日至15日,通過二級市場交易,海信網能將自己在科林電氣的持股比例買到4.97%,剛好不觸及5%的信披紅線;隨後又拉攏了科林電氣現任副董事長李硯如、總經理屈國旺,從二人手中受讓了3.19%股權、9.57%表決權。

李硯如、屈國旺不僅是現任高管,還是科林電氣的創始股東、除張成鎖外在科林電氣持股比例最高的兩名自然人股東。這兩人的站隊,讓海信網能更加勢如破竹。

很快,海信網能又受讓了另外五名十大股東外小股東的股權,就此讓自己的表決權比例逼近20%。

來源:罐頭圖庫

得知海信舉牌的消息後,市場情緒被點燃,科林電氣股價持續飆升。而海信網能也絲毫不拖泥帶水,繼續在股價高位連續增持,直接給自己買成了表決權比例最大的股東。

不過,如果按照這個時間線,那海信網能頗有些「先斬後奏」的意思。史文伯與張成鎖會面時,海信網能持股比例已經與張成鎖十分接近,表決權比例則已經遠超張成鎖。

半隻腳已經踏入了科林電氣的大門,再去談收購,站在海信的角度說是禮貌溝通,但站在張成鎖的角度,說是兵臨城下也不過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張成鎖與李硯如、屈國旺、邱士勇、董彩宏保持了多年的一致行動人關係,然而現在李硯如、屈國旺兩人卻被「策反」了。

在熟悉海信的業內人士張鵬看來,兩人的倒戈,可能是因為知道張成鎖與其他「金主」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覺得自己已經掌控不了局勢有關,否則兩人也不會找到海信。

海信布局新能源,

科林電氣成關鍵一環?

海信在消費者心中,印象最深刻的產品莫過於電視。2022年卡達世界盃,場邊廣告圍欄上,海信打出的「世界第二 中國第一」的廣告語曾引發廣泛關注。

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電視已經越來越難激發消費熱情。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13.6%,零售額同比下降2.3%,市場規模已連續4年下滑;另據洛圖科技數據,2023年,全球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2.01億台,同比下降1.6%,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

在此背景下,拓寬第二增長曲線之于海信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特別是海信2019年曾喊出「2025年營收達到3000億」豪言,而至2023年,集團營收剛剛邁過2000億元大關的情況下,想要實現目標,海信就更需要為業務尋找增量。

2022年以來,海信已經兩易董事長,周厚健退休後,先是由林瀾接替,2023年又換為賈少謙。可見抗在新掌舵者肩上的重擔。

從歷史來看,海信很習慣藉助收購的方式,拓寬公司的資本版圖。目前,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囊括海信視像(600060.SH)、海信家電(000921.SZ)、干照光電(300102.SZ)、三電控股(東京交易所上市),還有一家信芯微正處於IPO階段。4家已上市公司除海信視像外,都有海信收購的痕跡。

其中,海信家電源於集團2006年收購的家電企業ST科龍,海信後來將家電業務裝入該公司;2021年-2023年,海信又先後收購了日本汽車熱管理龍頭三電控股、以及上游LED晶片廠商干照光電。

目前,海信集團業務已覆蓋電視、冰箱、空調、廚衛、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地產等多領域。

而深耕輸配電設備二十餘年的科林電氣,目前落地的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充電站等EPC(工程總包)項目,恰好與新型電網、新能源產業相關,是海信近幾年的發力重點。

來源:罐頭圖庫

史文伯表示,海信在5月10日取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於經營者集中的審查批覆文件後,就第一時間做出要約收購的決定。其目的是儘快結束目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不穩定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史文伯還強調,要約收購不會終止科林電氣的上市地位,也不會讓科林電氣搬離石家莊,而是要將科林電氣打造成海信能源產業總部並紮根石家莊,助力科林電氣做大做強,走向全球。海信在新能源領域布局已久,是國電投、中電裝備、中車等的Top10客戶;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塊廣泛用於變頻、儲能、充電等行業。公司在技術優勢、研發平台、營銷網絡、供應鏈平台等方面可以全方位對科林電氣進行加持和提升。

張鵬表示,如果成功,石家莊未來將擁有一家全球性的新型電力、新能源企業,不成則依然擁有一家還不錯的地方企業。

股東內鬥,難有真正贏家

面對海信最新的要約,張成鎖還會繼續應戰嗎?

從歷史來看,A股類似的故事曾發生過很多次,如果陷入長期鬥爭,即使有一方最終掌權,另一方出局,也很難說誰就是真正的贏家。

此前,皖通科技(002331.SZ)就曾因股權紛爭,經歷漫長的「宮斗」。爭奪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兩方互相指責、罷免,甚至在股東大會上演「全武行」,一度斗到雙方都萌生退意。

同期,被各路資本視為「香餑餑」的皖通科技在14個月內4易董事長,公司經營極不穩定,股價也一路下滑,面臨不小的業績壓力。

新潮能源(600777.SH)也是類似。2019年,公司爆發「雙頭董事會」控制權之爭,時至今日儘管董事會已經基本穩定,但新舊管理層仍在暗自較勁。在此期間,公司股價常年震盪,一度跌至歷史新低。

柏文喜表示,公司治理層面的派系鬥爭,對於維護公司治理穩定、戰略實施都十分不利,同時也會波及企業運營層面乃至管理層的穩定。

整體來看,股權爭奪戰多發生在股權分散、資質較為優異的上市公司身上。雖然能讓股價在短時間內飆升,也能讓公司治理結構以公開透明的形式展現在市場面前,但也容易消耗員工的精力與企業的資源,甚至影響企業的前景和聲譽。資本市場中,被「內耗」拖垮的企業不在少數,如果結局是兩敗俱傷,中小股東的利益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你認為海信這次能一句奠定勝局嗎?評論區聊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1300783f01531df3b43cef7f0ec50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