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突發性國際問題,金磚國家首度召開臨時峰會

2023-11-22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就突發性國際問題,金磚國家首度召開臨時峰會

就突發性國際問題,金磚國家首度召開臨時峰會

11月21日晚,金磚國家領導人巴以問題特別視頻峰會召開。這是金磚歷史上第一次專門就突發性國際問題召開臨時峰會,也是金磚國家今年8月擴員後的首次領導人會晤。

應南非總統拉馬福薩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當前形勢下,金磚國家就巴以問題發出正義之聲、和平之聲,非常及時、非常必要。加沙地區的衝突已持續一個多月,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人道主義災難,並出現擴大外溢趨勢,中方深表關切。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主持峰會,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普京、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埃及總統塞西、伊朗總統萊希、阿聯總統穆罕默德、衣索比亞總理阿比以及印度、阿根廷外長等與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所長牛新春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新一輪巴以衝突已經持續6周多,國際上對該問題的態度仍是分裂的,尤其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幾乎都不同意立刻停火止戰。金磚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組織,此時,代表發展中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有其獨特的意義。

11月2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巴以問題特別視頻峰會並發表題為《推動停火止戰 實現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講話。圖/新華

發出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據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南非總統拉馬福薩的新聞辦公室稱,此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巴以問題特別視頻峰會,聚焦討論中東局勢,特別是加沙局勢。會議還邀請了沙特、埃及、阿聯、伊朗、阿根廷、衣索比亞的領導人出席,這些國家在今年8月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上被正式納入金磚合作機制。

與會領導人對巴以局勢表示嚴重關切,譴責一切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強調必須根據國際人道法保護平民,呼籲立即實行持久和持續的人道主義休戰,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強調通過對話解決爭端,支持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領導人呼籲國際社會支持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推動實現「兩國方案」,建立一個具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在峰會上,習近平發表題為《推動停火止戰 實現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講話。習近平提出,當務之急,一是衝突各方要立即停火止戰,停止一切針對平民的暴力和襲擊,釋放被扣押平民,避免更為嚴重的生靈塗炭。二是要保障人道主義救援通道安全暢通,向加沙民眾提供更多人道主義援助,停止強制遷移、斷水斷電斷油等針對加沙民眾的集體懲罰。三是國際社會要拿出實際舉措,防止衝突擴大、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穩定。

習近平還指出,巴以局勢發展到今天,根本原因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國權、生存權、回歸權長期遭到漠視。他再次強調,解決巴以衝突循環往復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恢復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權利,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中東就沒有持久的和平穩定。中方呼籲儘快召開更具權威性的國際和會,凝聚國際促和共識,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決。

牛新春分析稱,金磚國家之所以要在這個時候討論巴以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始終比較分裂。聯合國安理會已經舉行過四次針對巴以問題停火的投票,沒有一次通過。第五次投票雖然通過,但草案並沒有提出停火要求,只提出人道主義暫停。目前,美國和歐洲國家等已開發國家的立場基本一致,即反對立刻停火止戰。

牛新春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各國的立場還是比較一致的,最首要也最緊迫的就是,衝突雙方停火止戰。在衝突所造成的傷亡人數不斷增加之際,金磚國家召開這樣一場峰會,發出發展中國家的聲音,以相對中立的立場呼籲衝突雙方停火有其特殊的意義。

11月2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巴以問題特別視頻峰會並發表題為《推動停火止戰 實現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講話。圖/新華

中國的獨特作用

在本次特別視頻峰會的前一天,一個由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外長和伊斯蘭合作組織秘書長組成的聯合代表團已經抵達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就巴以衝突進行國際斡旋。

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約旦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薩法迪、埃及外長舒克里、印度尼西亞外長蕾特諾、巴勒斯坦外長馬立基、伊斯蘭合作組織秘書長塔哈組成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外長聯合代表團舉行會談。王毅表示,外長聯合代表團將中國作為國際斡旋的第一站,表明對中國的高度信任,體現了雙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優良傳統。中方堅定支持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開展的外交努力。

外交學院中東研究中心主任高尚濤認為,巴以問題持續至今已逾百年,其內情錯綜複雜。中國本著客觀公正、不謀私利、和平談判、互利共贏的原則,提出了一整套既不使局勢升級、又對解決實際問題有益的巴以問題外交政策,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巴以雙方的尊重。進入新時代後,中國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政策繼續完善發展,內涵也更加豐富。

2013年,習近平分別邀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來華訪問,提出中方關於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一是應該堅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巴以兩國和平共處這一正確方向;二是應該將談判作為實現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徑;三是應該堅持「土地換和平」等原則不動搖;四是國際社會應該為推進和平進程提供重要保障。

2017年,阿巴斯訪華期間,習近平就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再次提出四點主張:第一,堅定推進以「兩國方案」為基礎的政治解決。第二,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第三,進一步協調國際社會的努力,壯大促和合力。第四,綜合施策,以發展促進和平。同時倡議啟動中巴以三方對話機制。

去年12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會見阿巴斯時,習近平還呼籲,國際社會應該把巴勒斯坦問題置於國際議程優先位置,堅持「兩國方案」方向和「土地換和平」原則,在聯合國有關決議和「阿拉伯和平倡議」基礎上,推動重啟和談。

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與來華訪問的阿巴斯會面時,提出了解決巴以問題的三點主張。第一,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第二,巴勒斯坦經濟民生需求應得到保障,國際社會應加大對巴勒斯坦的發展援助和人道主義幫扶。第三,要堅持和談正確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聖地歷史上形成的現狀,摒棄過激和挑釁言行,推動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影響的國際和平會議,為重啟和談創造條件,為幫助巴以兩國和平共處作出切實努力。中方願為巴方實現內部和解、推動和談發揮積極作用。

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的10月19日,習近平在會見埃及總理馬德布利時,就當前巴以局勢闡明了中方的原則立場。他強調,當務之急是儘快停火止戰,避免衝突擴大甚至失控、造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解決巴以衝突循環往復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實現巴以雙方和平共處。中方讚賞和支持埃及開闢人道主義走廊的努力,願同埃及和阿拉伯國家加強協調,推動早日全面、公正、持久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高尚濤認為,中國政府在解決巴以問題上的政策,從原則到方法,從框架到內涵,從問題到熱點,已趨於完整。可以說,中國的巴以政策已經形成。中國的巴以政策,與美西方的政策,以及與一些伊斯蘭國家的政策相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更具合理性,更容易被衝突雙方和國際社會的多數國家認可和接受。

牛新春也表示,在巴以問題上,儘管歷史和現實問題交織導致巴以矛盾重重,但中國的態度始終保持一致,秉承公正、客觀、平衡的立場,扮演積極促和的角色。

最近幾年,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中東國家希望中國能為推動巴以和解發揮獨特作用。牛新春認為,這主要有四點原因:第一,中國跟中東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中國與中東的貿易額已經從2020年的2726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5071.52億美元;第二,在巴以問題上,中國始終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在中東地區沒有敵人,和各國保持著關係;第三,過去十年,整個國際社會對巴以問題關注度持續下降,巴以問題實際上被邊緣化,而中國始終保持著對該問題的關注。第四,從去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再到今年3月,中國斡旋沙特和伊朗這對「中東宿敵」和解,讓中東國家看到中國可以在該地區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根據《阿拉伯新聞》援引YouGov今年5月的民調數據,在中國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和解後,高達80%的巴勒斯坦人希望中國在巴以和談中發揮作用。

中東新思維、新態勢

最近十多年來,美國長期尋求從中東進行戰略收縮。特別是特朗普政府加大了收縮力度,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策動地區國家全面對抗伊朗,強化與以色列的盟友關係等。牛新春認為,美國中東戰略收縮的代價就是,以伊朗為中心的「抵抗軸心」地區影響力不斷上升,阿拉伯國家不再僅僅圍繞美國站隊,而是紛紛發展多元外交關係。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不斷減弱。如今,美國作為調停人的信譽在下降。尤其是,這一輪巴以衝突之後,美國明顯偏袒以色列的態度也引發地區國家的不滿。

就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之前,沙特還在美國推動下,積極與以色列進行關係正常化談判。衝突爆發後,沙特已暫停談判進程,土耳其與以色列的關係也急劇惡化。但另一方面,沙特與伊朗的關係不僅未受影響,雙方的接觸反而更加頻繁。這也顯示,近年來的緩和潮正在改變地區國家的思維方式,國家之間也在緩慢地積累互信。

牛新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沙特與伊朗在北京復交的基本精神和思考邏輯是,阿拉伯國家不再信任美國的安全承諾,渴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對巴以衝突不斷升級,沙特於11月12日在利雅得主辦伊斯蘭合作組織特別峰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伊朗總統萊希也受邀出席了本次峰會。這既是沙特伊朗達成和解後,伊朗總統首次訪問沙特。也是伊朗首次同海灣阿拉伯國家共同討論巴以問題。

在牛新春看來,本地區國家能夠坐下來談,說明他們都希望能夠儘快實現停火,擔心戰爭風險進一步外溢,擔心來之不易的中東「緩和潮」積極態勢無法持續。

2021年,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上,與會領導人在峰會上簽署了《歐拉宣言》。這份宣言見證了各國強烈的政治意願和誠意,沙特、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埃及已與卡達恢復全面外交關係。

今年5月,阿盟決定同意恢復敘阿盟成員國資格,阿盟22個成員再次「大團圓」。同月召開的第32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理事會會議(阿盟峰會)上,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時隔12年重返會場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牛新春認為,從2020年開始,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思維模式出現明顯變化,國家戰略重心從地區安全事務轉向國內經濟建設,對外政策從重視「斗」轉向追求「和」。

牛新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實際上,近三年來中東「緩和潮」持續,尤其是中國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後,中東地區出現了新思維和新態勢。這種中東新思維也在新一輪加沙衝突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記者:鄭立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06e89caf289a7f6e50ef0e753c009bb.html